<p class="ql-block">今天,阳光灿烂,早晚有点冷。</p><p class="ql-block">我参观游览花都区花东港头古村。古村的建筑特色是:梳式布局、镬耳屋。</p><p class="ql-block">梳式布局,是指整个村落的形式,以一个巷子为中轴,民宅在巷子两侧,一个院落套一个院落。宗祠是整个村落的精神核心,同时,村前有水塘是所有村落的共同特点,水池边种上大榕树也是惯例,榕树之下的空地想来是仅次于宗祠的重要的民间文化传播场所。</p><p class="ql-block">镬耳屋,镬耳屋其建筑特点是瓦顶建龙船脊和山墙筑镬耳顶,用于压顶挡风。</p> <p class="ql-block">港头村,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位于花东镇东北部、流溪河畔,村域面积2.83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港头村坐北向南,东南西三面皆有水环绕,具有珠三角传统水乡的环境特色,是古时花都的水陆交通要道。</p><p class="ql-block">2014年9月5日,港头村被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化厅、财政厅评为第一批广东传统村落;同年11月17日,港头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公布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p> <p class="ql-block">港头村曾氏先祖曾晞尝相传为曾子的第五十一代。宋高宗南渡时,时任广西桂林节度使的曾晞尝率家人从江西庐陵县吉阳村迁入黄鹂响(今从化太平场),居住十多年后,再迁徙杨荷(今属花都)。宋宁宗十一年(公元1218年)7月,曾晞尝因军功受封广东粤东侯,赐北领地,于是全家迁往吉迳村。</p><p class="ql-block">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曾晞尝第五代玄孙曾文孙将家族从吉迳村迁入港洲(即港头)开基拓展,始有港头村。</p> <p class="ql-block">港头村农田广袤,溪涧纵横,大坑河、小坑河从东北流往西南,在村前汇入流溪河,港头村村落选址符合广府地区传统村落选址的共同规律:近山、近水、近田、近交通,极具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广府民居,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有镬耳屋、西关大屋、岭南园林、开平碉楼。广府民居风格在南宋以后逐步建立起来,至清中叶已经相当成熟。主要代表形式是布局整齐的梳式布局村落和三间两廊式的合院。建筑较为明显受到江南地区建筑模式的影响,镬耳式的山墙此起彼伏,形成蔚为壮观的广府民居特色。“梳式布局”和“镬耳山墙”是珠三角广府村落的建筑标识。</p><p class="ql-block">游人参观古村。</p> <p class="ql-block">镬耳屋其建筑特点是瓦顶建龙船脊和山墙筑镬耳顶,用于压顶挡风。“镬耳屋”一般为砖木结构,多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青砖(麻石)砌墙,阶砖铺地,红、白石板铺天井,外墙壁均饰以花鸟、人物图案。从正面看两边高耸的墙体呈镬耳形,从侧面看就像一个“凸”字,屋两边的镬耳,其结构从檐口至顶端用两排瓦筒压顶并用灰塑封固,处理收口的工艺,是整座建筑工程难度最高,造价最贵的地方。镬耳的山墙可挡风入巷,让风通过门、窗流入屋内;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p> <p class="ql-block">安善里。</p><p class="ql-block">港头村村内古巷道有11条,南北走向,长约80米,宽约3米。从东往西依次为:安乐里、安宁里、安和里、安仁里、人和里、安怀里、中庸里、安善里、安义里、安福里、安居里,巷内民居仍有人住,屋内古井泉水清澈,仍可供饮用。</p> <p class="ql-block">安福里。</p> <p class="ql-block">安福里。</p> <p class="ql-block">港头村已经开始有计划的开发利用。</p><p class="ql-block">屋里是咖啡馆,茶座!</p> <p class="ql-block">文孙曾公祠位于港头村前,始建于明代,坐北朝南,面向水塘,祠堂为三间三进建筑,占地600多平方米,镬耳封火山墙,龙船灰塑脊,青砖墙,花岗岩石脚,石雕、砖雕、木雕及灰塑工艺较好,是港头村古建筑群中最为重要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港头村东头立有门楼拱日楼一座及一株三百多年的古榕树,门楼坐西朝东,高二层,镬耳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碌灰筒瓦青砖墙,大门嵌花岗岩门夹,石门额阴刻拱日楼。</p> <p class="ql-block">岭南传统文化学堂,民国时期建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