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2011年4月9日,山东济宁援疆支教教师十人从英吉沙县出发,前往喀什市区开展文化体验之旅。</p> <p class="ql-block">【行程路线与亮点】</p> <p class="ql-block">出发前夜·英吉沙的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凌晨四点,英吉沙县教师宿舍的灯一盏盏亮起。</p> <p class="ql-block">十名济宁援疆教师像备课般细致地检查相机电池、馕饼和给喀什二中孩子们的礼物——英吉沙小刀模型。</p> <p class="ql-block">窗外,维吾尔族老乡家的毛驴车已叮当驶过,空气里混着泥土和杏花的甜味。</p> <p class="ql-block">7:30·车轮上的晨课</p> <p class="ql-block">包车师傅艾力江用生硬的汉语喊“出发!”时,朝阳正把戈壁滩染成琥珀色。</p> <p class="ql-block">支教地理教师老马突然指着远处:“看!那排白杨树的影子,像不像课本里的‘塔里木河走向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车厢顿时变成移动课堂,生物老师小赵补刀:“左侧沙丘的纹路是典型的纵向沙垄,和昨天试卷第17题一模一样!”</p> <p class="ql-block">笑声惊飞了胡杨林里的野鸽。</p> <p class="ql-block">1. 喀什二中</p> <p class="ql-block">教师们首站抵达喀什二中(山东省对口援建学校之一),与该校教师交流教学经验。</p> <p class="ql-block">此前济宁教师曾多次在此支教,如2008年第七批援疆干部在此完成为期两年半的支教任务,此次回访加深了两地教育合作情谊。</p> <p class="ql-block">9:45·喀什二中的惊喜</p> <p class="ql-block">刚下车,就被山东老乡的“埋伏”震住——喀什二中校长带着二十个穿民族服饰的学生,用济宁口音的山东快板喊“欢迎老师回家!”</p> <p class="ql-block">原来2008年济宁援疆教师栽下的海棠树已高过围墙,树下挂着双语卡片:“这是王老师教我写的‘海内存知己’”。</p> <p class="ql-block">物理教师老徐当场泪目,他2009年在此支教时,这些孩子才上初一。</p> <p class="ql-block">2. 高台民居与班超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喀什二中的山东济宁援疆支教教师也参加了我们的团队, 随后前往高台民居,探访喀什老城维吾尔族传统生土建筑群,感受丝路文化交融。</p> <p class="ql-block">紧邻的班超纪念馆则通过文物与史料,回顾东汉班超驻守疏勒(今喀什)的历史,教师们在此重温“投笔从戎”的边疆情怀。</p> <p class="ql-block">11:20·高台民居的迷宫</p> <p class="ql-block">钻进黄土夯筑的巷道,历史老师阿杜突然刹住脚:“这面墙的土坯层里嵌着清代铜钱!”</p> <p class="ql-block">带路的维吾尔族大爷阿布都用拐棍戳戳地面:“底下还有汉代的陶片呢!”</p> <p class="ql-block">在阿依古丽家的土陶作坊,姑娘们坚持要教山东大姐们做“援疆纪念碗”,结果地理老师小吕把碗底经纬度刻反了,引发哄笑。</p> <p class="ql-block">13:00·班超纪念馆的时空对话</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门口,90后英语教师小张盯着班超雕像喃喃:“原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说的是喀什啊!”</p> <p class="ql-block">最年长的老周突然从包里掏出《汉书·班超传》影印本,在“臣不敢望到酒泉郡”的句子旁,用红笔写着2010年9月他第一次站上讲台时的备课笔记。</p> <p class="ql-block">保安大哥见状,破例允许他们触摸了陈列的汉代烽燧木简。</p> <p class="ql-block">3. 喀什大巴扎</p> <p class="ql-block">午后抵达东门大巴扎(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体验热闹的市集氛围。</p> <p class="ql-block">教师们品尝了烤包子、石榴汁等特色美食,选购了艾德莱斯绸与手工铜器作为纪念,并与当地商贩交流维吾尔族民俗。</p> <p class="ql-block">15:30·大巴扎的味觉暴击</p> <p class="ql-block">东门大巴扎的烤包子摊前,数学老师老陈用极限理论算出“三个包子/人”的最优解,却被辣椒烤蛋瞬间破防。</p> <p class="ql-block">在卖都塔尔的摊位,音乐教师小江即兴弹起《沂蒙山小调》,围观的维吾尔大叔立刻用热瓦普和声,最后演变成百人合唱《我们新疆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买纪念品时,政治老师老赵坚持用“鲁疆一家亲”砍价,成功把艾德莱斯绸披肩从80元砍到“山东援疆友情价”60元。</p> <p class="ql-block">18:10·归途的彩蛋</p><p class="ql-block">返程时艾力江神秘地说:“带你们看秘密。”越野车拐进荒地,突然停在一片紫色野花田——这是他爷爷1970年代种的苜蓿地。夕阳下,十位教师举着“山东援疆支教留念”的横幅合影,风吹起横幅的瞬间,背景里恰好掠过一群归巢的野骆驼,像时光特意安排的标点。</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英吉沙的夜</p><p class="ql-block">晚上十一点,宿舍走廊还亮着灯。</p><p class="ql-block">小吕在日记里画下今天的路线图,却发现无意中连成了个“心”形。隔壁房间飘来老周改作业的咳嗽声,夹着隐约的维吾尔语摇篮曲——那是今天大巴扎上卖酸奶的帕提古丽教他的。“原来援疆不仅是教知识,更是把自己教成丝路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意义】</p><p class="ql-block">此次文化之旅是山东济宁援疆教师“融入边疆”的系列活动之一。2011年山东省持续深化教育援疆,济宁教师团队在英吉沙县支教期间,通过教学帮扶、文化交流等形式促进民族团结。此次短途研学既缓解了支教工作压力,也以实地探访深化了对喀什历史与多民族社会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英吉沙小刀模型的特殊意义】</p><p class="ql-block">英吉沙小刀模型,作为援疆教师带给喀什二中学生的礼物,远不止一件“旅游纪念品”。它浓缩了新疆维吾尔族400多年的工艺史、战争与和平的双重记忆,以及鲁疆两地教育情谊的象征。其特殊意义体现在以下四重维度:</p> <p class="ql-block">1. 丝路遗兵:从战刀到礼器的文明转译</p><p class="ql-block">英吉沙小刀诞生于16世纪末,最初是游牧民族狩猎、防身的冷兵器;形制可随战争需要加长为战刀,和平年代则缩小为佩饰,刀柄的鹰头象征英勇,鸽头则寄托和平。援疆教师将其制成模型,暗含“化干戈为玉帛”的隐喻——教育正是将历史锋刃转化为文明薪火的“淬火”过程。</p> <p class="ql-block">2. 非遗密码:一把刀上的维吾尔族宇宙观。</p><p class="ql-block">造型:弯月形刀身源自波斯阿拉伯刀的影响,融合中原龙泉宝剑的含蓄线条。 </p><p class="ql-block">纹样:红绿宝石镶嵌的几何花纹,实则是沙漠绿洲、雪山云纹的抽象摹写,体现维吾尔族“环境决定色彩”的审美哲学。 </p> <p class="ql-block">仪式性:传统中男子左佩刀、右手抽刀的习惯,沿袭自古代骑兵战术,如今演变为社交礼仪中的身份标识。</p> <p class="ql-block">小刀模型成为学生触摸“活的非遗”的媒介,比教科书更直观地传递文化基因。</p> <p class="ql-block">3. 教育隐喻:刀与教师的同构性。</p><p class="ql-block">淬火:锻刀需经千锤百炼与骤冷淬火,恰似援疆教师在边疆“淬火”教育初心的历程。 </p> <p class="ql-block">开刃:刀刃的弧度需匠人凭经验手工研磨,暗示教育不是标准化生产,而是因材施教的“手工活”。 </p> <p class="ql-block">无铭:传统工艺不刻匠人名姓,强调集体传承;教师亦如此,将个人名字留在学生生命里,而非成绩单上。</p> <p class="ql-block">4. 鲁疆对话:一把小刀的三重“翻译”。</p><p class="ql-block">空间翻译:山东援疆教师将喀什的刀文化“缩译”为模型,带回济宁校园,成为“移动的边疆博物馆”。 </p> <p class="ql-block">情感翻译:刀王故居的匠人曾用200道工序打造一把“教育纪念刀”,刀身刻“鲁疆同心”的维汉双语铭文,与援疆教师刻在校舍的“海内存知己”形成跨越400年的对话。 </p> <p class="ql-block">身份翻译:对于喀什二中的学生,小刀模型是“汉族老师尊重我们文化的证据”;对于援疆教师,它是“我在边疆教过书”的隐形勋章。</p> <p class="ql-block">结语:刀锋上的共同体意识</p><p class="ql-block">当学生把英吉沙小刀模型挂在书包上时,它已不仅是装饰,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微观叙事: 刀锋指向历史深处——班超的烽燧与丝绸之路的驼铃;刀柄握在当下——济宁老师在英吉沙的课堂与喀什二中的海棠树; 刀光映向未来——孩子们将带着这把“文化钥匙”,走向更远的天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