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里~~花城故事

霞姐

<p class="ql-block">幸福里</p><p class="ql-block">幸福里,又名广州幸福里,位于广州市黄埔区文冲街道社区,它包含文冲陆氏大宗祠和文冲炮楼2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个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座历史建筑和2座传统风貌建筑等共35处古建筑,是广州最大的古村落保留地之一。幸福里保留了街坊里弄的城市肌理,最大程度保护了文冲的历史脉络和人文记忆。</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文冲800多年的历史,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幸福里将为村民留住乡愁的文脉传承家园,成为广州市西有永庆坊、东有幸福里的又一个城市有机更新的标杆项目。</p><p class="ql-block">文字摘自景点介绍</p><p class="ql-block">手机记录生活点滴</p> <p class="ql-block">戏台</p> <p class="ql-block">文炳陆公祠</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朝中期,民国十四年(1925)及2016年重修,曾为陆氏家庙。陆文炳为陆氏十三世,生前富甲一方,故谚曰:文冲陆文炳,茅岗周亚银。现为黄埔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p><p class="ql-block">现为文冲村史馆</p> <p class="ql-block">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鲜活载体,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文冲村,原名乌涌,因坐落在沿乌涌河流域而得名,始建于南宋年间,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现在主要姓氏是陆氏和江北三乡梁氏、陈氏、叶氏等。文冲人依水而居,渔猎农耕,世代相传,安居乐业。</p> <p class="ql-block">文冲寻根:地名由来</p><p class="ql-block">宋朝绍定四年(1231),陆泰泉携妻子及儿子陆慕全由从化钱岗星夜南下到番禺鹿步司禾坑尾落居,人口增多后,陆氏五世祖陆观源携侄等迁乌涌边安居,将居住地命名为乌涌村。明朝永乐九年(1412)后,陆观源将乌涌改为文冲(涌与冲同音),并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历史长河,缓缓流淌。今天的文冲,已不闻犬吠鸡鸣,也不见袅袅炊烟。古村旧居的背影渐行渐远,但是老街与新巷之间的脐带并未切断。村民从世世代代居住的老屋里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但是古村的魂脉一直萦绕在村民心灵深处。</p> <p class="ql-block">仕杰陆公祠</p><p class="ql-block">始建年份不详,清代建筑。全屋以石板砌筑墙脚,原有木匾仕杰陆公祠及神龛已不存。现为广州市传统风貌建筑。</p> <p class="ql-block">文冲炮楼(鹩哥楼)</p><p class="ql-block">又称文冲碉楼,俗称鹩哥楼。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分别于清代、民国18年(1929年)及2016年重修,是黄埔唯一的古碉楼。现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p> <p class="ql-block">绶亭陆公祠</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1992年最后修葺。现为黄埔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p> <p class="ql-block">东溪陆公祠</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并于光绪十八年(1892)及2016年重修。曾为文冲东坊私塾。现为黄埔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p> <p class="ql-block">衢野陆公祠</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民国二年(1913)重修。据称此祠所在地为蝙蝠地形。现为黄埔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p> <p class="ql-block">廷亨陆公祠</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2016年重修。祠为四世传人陆应湖和陆应廉为纪念祖父廷亨及其后人而兴建的聚会之场所。曾为文冲乡政府办公所在地。现为黄埔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p> <p class="ql-block">广东醒狮属中国狮舞中的南狮,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庆,长盛不衰,历代相传。</p><p class="ql-block">醒狮也是文冲传统文化活动之一,每年春节,文冲狮队会去拜年贺岁送祝福,为村里带来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2019 年,文冲善群堂更是作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正式挂牌,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带来新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狮头写画的图案、色泽一般按狮型类别、地方特色或客户要求而作。彩绘的传统斑纹式样有:如意纹、太极纹、波浪纹、螺旋纹、花草纹等。对狮头的角、额、须鼻、耳、眼、口等的着色彩绘更要讲究传统图案和/顷应更新变化。</p> <p class="ql-block">兰泉陆公祠</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民国三年(1914),2017年迁建至此。堂号为光裕堂,木匾已失,神龛已毁。现为黄埔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p> <p class="ql-block">“私伙局”是粤语方言区以自娱自乐为目的、自愿组合为基础的业余民间曲艺社团。私伙局的叫法是民间俗语,是曲艺爱好者以自娱自乐为目的、自愿组合为基础的业余民间曲艺社团。</p> <p class="ql-block">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冲村曾组织有腰鼓队、歌咏队、舞蹈队参加公社活动。当时以陆春禧、陆继延为首,组建文冲粤剧社,有30-50人参与社会演出。排练演出优秀剧目有:《柳毅传书》《愁龙苦凤两翻身》《刘永福》《胡不归》《刘备过江招亲》《孔雀东南飞》《春风秋雨又三年》《三帅困肴山》《搜书院》《包公审国槐》等群众喜爱的传统剧目。还到外村演出,很受群众欢迎。</p><p class="ql-block">1991年12月,参加广州市文艺汇演,乐社陆焰棠唱的粤曲《七月落微花》获二等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达松陆公祠</p><p class="ql-block">始建于道光十一年(1831),民国三十五年(1946)及2016年重修。原挂木匾“承春堂”。堂中原有神龛,今不存。现为黄埔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p> <p class="ql-block">文冲西约醒志堂醒狮队,创立于1984年年初,由西坊25位醒狮爱好者组成,至今已有38年。</p> <p class="ql-block">广东醒狮属中国狮舞中的南狮,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已有一千年的历史。醒狮是融舞蹈、音乐、武术、技巧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表演分单狮、双狮和群狮三大类,以"采青"为主题。狮子面谱以前通常以三国人刘关张为主,后期增加到刘备加五虎将。自古以来,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庆,长盛不衰,历代相传。醒狮也是文冲传统文化活动之一。</p> <p class="ql-block">绍山书院</p><p class="ql-block">据同治版《番禺县志》记述,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原为书院,后改设神案,供奉洪圣王(即南海神)。现为黄埔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p> <p class="ql-block">陆氏大宗祠</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道光元年(1821)、1999年、2017年重修。为陆氏供奉始祖陆泰泉之宗祠,乃族内议事、喜庆设宴、族人活动之处。现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p> <p class="ql-block">文凤陆公祠</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査专家组认为此建筑有明代建筑特点,认定为广州市历史建建筑。</p> <p class="ql-block">三锡家塾</p><p class="ql-block">建于清末民初。现为黄埔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p> <p class="ql-block">辉岳陆公祠</p><p class="ql-block">清代建筑,始建年不详。原有神位不存在。全屋基本保存完好,现为广州市传统风貌建筑。</p> <p class="ql-block">窗外一圈高楼林立</p><p class="ql-block">历史长河,缓缓流淌。文冲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村民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幸福栖居。</p><p class="ql-block">今天的文冲,已不闻犬吠鸡鸣,也不见袅袅炊烟。古村旧居的背影渐行渐远,但是老街与新巷之间的脐带并未切断。村民从世世代代居住的老屋里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但是古村的魂脉一直萦绕在村民心灵深处,文冲特有的乡愁镌刻在文冲儿女们的记忆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