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9 唐宁街10号(10 Downing Street)是英国首相的官方官邸和办公地点,位于伦敦西敏市的白厅附近,是英国政治权力的核心象征。<br><br><div> 唐宁街10号最初是第一财政大臣的官邸,但自该职位与首相合并后,便成为英国首相的正式住所和办公地点。<br> 该建筑的历史可追溯至18世纪初,由乔治·唐宁爵士(Sir George Downing)建造,后来在1735年由国王乔治二世赠予罗伯特·沃波尔爵士(Robert Walpole),作为第一财政大臣的官邸。<br> 唐宁街10号以其标志性的黑色大门和门上的“10”号标志闻名,大门只能从内部开启,首相并无钥匙。<br> 内部设有多个重要房间,包括:<br> 内阁会议室(The Cabinet Room):自1856年起用于内阁会议。<br> 国宴厅(The State Dining Room):用于招待外国元首。<br> 石制楼梯(The Staircase):挂有历任首相的肖像(现任首相除外)。<br> 白色起居室(The White Room)和赤土厅(The Terracotta Room):用于接待和官方活动。<br><br> 唐宁街10号不仅是首相的住所,也是英国政府的决策中心,首相办公室设于此,负责政策制定、国会联络和媒体沟通。<br> 在1997年工党执政后,由于家庭空间需求,时任首相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曾短暂居住在更宽敞的唐宁街11号(财政大臣官邸),而财政大臣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则住在10号。<br> 1989年,唐宁街街口加装了黑色大铁闸,以防范恐怖袭击(如爱尔兰共和军的威胁),此后公众无法自由进入。<br> 2024年7月5日,工党领袖基尔·斯塔默(Keir Starmer)在工党赢得大选后正式入主唐宁街10号,成为新任英国首相。<br><br> 唐宁街10号不仅是英国政治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全球最具标志性的政治地标之一,象征着英国政府的权威与传统。</div><div><br></div><div>(平时游客可以在铁门处拍照,今天听说马克龙到访,我们只能在远处拍照打卡)</div> 大本钟(Big Ben),正式名称为伊丽莎白塔(Elizabeth Tower),是英国伦敦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位于泰晤士河畔的威斯敏斯特宫(英国议会大厦)北端。<br> 大本钟于1858年4月10日建成,1859年6月3日正式投入使用。<br> 钟楼高约95-96.3米(不同来源略有差异),共393级台阶。<br> 大钟重达13.5吨,钟摆重305公斤(约610斤)。<br> 每个钟面直径约7米,由312块乳白色玻璃镶嵌而成,时针长2.75米,分针长4.27米。<br> 大本钟的昵称“Big Ben”源于监制该钟的工务大臣本杰明·霍尔爵士(Sir Benjamin Hall)的昵称“Big Ben”。<br> 2012年6月,为纪念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钟楼正式更名为“伊丽莎白塔”,但“大本钟”的名称仍被广泛使用。<br> 大本钟采用人工发条驱动,每三天需上弦一次,由钟表师爬上344级台阶进行维护。<br> 其精准度极高,误差控制在每天不超过1秒,通过调整钟摆上的硬币(如增加1便士硬币可加快0.4秒/天)来校准时间。<br> 每15分钟敲响一次,整点报时,议会开会期间钟面会发光。<br><br><div> 大本钟是伦敦的象征,出现在众多电影和文学作品中,如《第三十九级台阶》。<br> 在二战期间,大本钟的钟声成为伦敦人民的精神支柱,即使在空袭中仍坚持报时。<br> 每年新年,英国广播公司(BBC)会直播大本钟的钟声,成为全国庆祝活动的一部分。<br><br> 由于地铁Jubilee线施工影响,钟楼被发现向西北倾斜约半米。<br><br> 大本钟所在的钟楼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与威斯敏斯特宫整体风格一致。<br> 钟楼与议会大厦通过7座横楼相连,形成宏伟的建筑群。<br><br> 大本钟不仅是英国议会民主的象征,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前来参观。其精确的报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使其成为伦敦乃至全球的文化瑰宝。</div> 伦敦眼(The London Eye),又称千禧之(Millennium Wheel),是英国伦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坐落于泰晤士河南岸,与威斯敏斯特宫、大本钟隔河相望。<br> 1999年建成,2000年3月正式开放,原为庆祝千禧年的临时建筑,后因受欢迎程度高而永久保留。<br> 135米(443英尺),曾是世界最高的摩天轮,现为世界第四大。<br> 32个全封闭空调舱(因忌讳跳过13号,编号1-33),每个可容纳25人。<br> 约0.26米/秒,旋转一圈需30分钟。<br> 设计者:由建筑师夫妇David Marks和Julia Barfield设计,灵感源自1993年《泰晤士报》的千禧年建筑设计竞赛。<br> 重1600吨,采用巨型钢索和深入地下180英尺的地桩固定,被誉为“数学奇迹”。<br> 最初由英国航空公司赞助,现由默林娱乐集团运营,曾更名为“可口可乐伦敦眼”。<br> 2005年被确立为永久建筑,现为伦敦最受欢迎的付费景点之一。<br><br> 伦敦眼以其现代设计与历史景观的完美融合,成为伦敦的“城市之眼”,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是体验伦敦天际线的绝佳选择。 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正式名称为圣彼得联合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是英国伦敦最具历史与宗教意义的建筑之一。它不仅是英国王室的加冕教堂,也是众多英国君主、科学家、文学家及政治家的安息之地。1987年,西敏寺与威斯敏斯特宫、圣玛格丽特教堂一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br><br> 始建于公元960年,1065年由“忏悔者”爱德华扩建完成,后经多次重建(1220-1517年)。 <br> 以哥特式为主,融合诺曼式、文艺复兴式元素,高耸的拱顶(31米)和彩绘玻璃窗尤为著名。 <br> 亨利七世礼拜堂:拥有华丽的扇形拱顶,被誉为“英国哥特式建筑的巅峰”。 <br> 加冕宝座(King Edward's Chair):自1301年起用于历代英王加冕,下方曾放置象征王权的“命运之石”(现归还苏格兰)。 <br> 诗人角(Poets' Corner):安葬或纪念莎士比亚、狄更斯、乔叟等文学巨匠。 <br> 加冕仪式:自1066年威廉一世起,除爱德华五世和八世外,所有英国君主均在此加冕。 <br> 王室婚礼:2011年威廉王子与凯特王妃在此举行婚礼。 <br> 国葬陵墓:埋葬20多位君主及牛顿、达尔文、霍金、丘吉尔等伟人。 <br> 无名战士墓:纪念一战阵亡士兵,碑文“无名者最有名”。 <br> 科学巨匠之墓:牛顿墓(《达芬奇密码》取景地)、达尔文墓等。 <br> 皇家空军礼拜堂:纪念二战不列颠空战英雄。 <br> 殉道者雕像:正门上方刻有马丁·路德·金等十位圣徒。 <br><br> 西敏寺不仅是宗教圣地,更是一部“石砌的英国史”,凝聚了王权、学术与艺术的辉煌。其千年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使其成为伦敦必访之地。 西敏寺(威斯敏斯特教堂)西门上方的十尊基督教殉道者雕塑中,唯一的中国人是王志明牧师(Wang Zhiming,<br>(1907-1973)。他是中国云南省的苗族牧师,因在WG期间坚持信仰而殉道,其雕像于1998年被安置于西敏寺西门上方,与马丁•路德•金等九位20世纪基督教殉道者并列。<div><br>1.王志明出生于云南武定县,自幼在酒普山教会学校接受教育,后成为滇北地区内地会牧师,致力于苗族福音传播。<br>他编纂了苗文《颂主圣歌》和《旧约摘录》,对苗族基督教发展影响深远。</div><div><br>2.在WG期间,他因拒绝让信徒参加“三ZY”活动而被捕。</div><div>1973年,他在万人批斗大会上被判处死刑,行刑前遭受酷刑,舌头被绞碎,最终被枪决。<br><br>3.1980年,中国政府为他平反,承认其冤案。1998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宣布他为“20世纪十大基督教殉道者”之一,其雕像被永久安置于西敏寺西门上方。<br><br> 这组雕塑旨在纪念20世纪为信仰牺牲的基督徒,包括南非少女梅思默拉、波兰神父圣国柏。<br>+</div> 碎片大厦,又称伦敦桥大厦(London Bridge Tower),是英国伦敦的地标性摩天大楼,位于泰晤士河南岸的伦敦桥车站旁。它由著名建筑师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设计,于2012年建成,高310米(1,017英尺),共95层(72层可用),曾是欧洲最高的建筑,现为欧洲第二高(仅次于莫斯科水星城市大厦)。 <br> 大厦由8个向内倾斜的玻璃幕墙组成,形似“玻璃碎片”拼合而成,顶部呈开放状,象征“刺向天空的尖塔”。 <br><br> - 4-28层:办公区(55,277㎡) <br> - 31-33层:餐厅(如Aqua Shard) <br> - 34-52层:香格里拉酒店(200间客房) <br> - 53-65层:豪华公寓(10套) <br> - 68-72层:观景廊(The View from The Shard),可360°俯瞰伦敦。 <br>- 玻璃幕墙:共11,000块玻璃面板,能随天气变化反射不同光线。 <br> 耗资约15亿英镑,由卡塔尔国家银行等投资,历时12年(2000-2012)建成。 <br> 曾因造型被批评为“天际线污点”,后因设计独特性获奖(如2014年Emporis全球最佳摩天楼)。 <br><br><div> 碎片大厦以其现代设计、多功能性和观景体验,成为伦敦“垂直城市”的典范,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div> 伦敦塔桥(Tower Bridge)是英国伦敦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横跨泰晤士河,因邻近伦敦塔(Tower of London)而得名。它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伦敦的象征,融合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美学与工业革命的工程成就。以下是关于伦敦塔桥的详细介绍:<br> 19世纪下半叶,随着伦敦东区商业发展,急需一座新桥连接南北两岸,但传统固定桥会影响航运。1870年开通的人行隧道无法满足需求,最终决定建造一座可开启的桥梁。<br> 1884年,建筑师霍勒斯·琼斯(Horace Jones)和工程师约翰·沃尔夫-巴瑞(John Wolfe-Barry)的设计方案被选中。工程于1886年开工,1894年6月30日正式开放。<br> 因靠近伦敦塔而得名,并非“伦敦桥”(Londong Bridge),后者是另一座桥梁。<br> 两座高43.455米的哥特式主塔,由花岗岩和钢铁建成,顶部装饰白色大理石尖顶,形似王冠。<br> 可开启桥面:下层桥面由两块各重1000吨的活动桥段组成,可在一分钟内升起至83度,供大型船只通过。<br> 上层:悬空人行道,两侧为玻璃窗,可俯瞰泰晤士河(现为博物馆的一部分)。<br> 下层:6车道公路,供车辆和行人通行。<br> 最初采用蒸汽液压驱动,1974年改为电动,但仍保留原始蒸汽机供参观。<br> 平均每周开启一次,游客可在官网查询具体时间。<br> 1997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车队因桥面开启被一分为二,引发短暂混乱。<br> 1968年,一架皇家空军战机未经授权飞越塔桥。<br> 雾锁塔桥”:伦敦著名景观,薄雾中的塔桥宛如仙境。<br><br><div> 伦敦塔桥不仅是工程奇迹,更是伦敦历史与文化的缩影。无论是其壮观的建筑风格、精妙的机械设计,还是丰富的游览体验,都使其成为全球游客必访之地。</div> 伦敦塔(Tower of London)是英国最具标志性的历史建筑之一,位于伦敦市中心泰晤士河北岸,官方名称为“女王陛下的宫殿与城堡,伦敦塔”(Her Majesty's Palace and Fortress, The Tower of London)。它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1988年列入),还承载了近千年的英国历史,曾是皇家宫殿、监狱、军械库、铸币厂、动物园等,如今是热门旅游景点。<br> 由征服者威廉一世(William the Conqueror)于1066年诺曼征服后下令建造,主体建筑白塔(White Tower)于1078年完工,用于巩固对伦敦的控制。<br> 后续国王如亨利三世、爱德华一世增建防御工事,包括双重城墙、护城河及多座塔楼。<br> 皇家宫殿(12-17世纪),詹姆士一世(1566-1625)是最后一位居住于此的君主。<br> 监狱:关押过安妮·博林、托马斯·莫尔等政治犯,短语“sent to the Tower”即指入狱。<br> 军械库与铸币厂:曾存放武器并铸造货币。<br><br><div> 白塔:高27米,诺曼式建筑,现展出中世纪盔甲与武器。<br> 血腥塔(Bloody Tower):关押过两位失踪的小王子(爱德华五世及其兄弟)。<br> 滑铁卢塔(Waterloo Block):存放王冠珠宝,包括镶有530克拉“非洲之星”钻石的权杖。<br> 防御体系:三重城墙、13座塔楼及护城河(现干涸)。<br><br> 安妮·博林(亨利八世第二任妻子)1536年在绿塔(Tower Green)被斩首。<br> 纳粹副元首鲁道夫·赫斯是最后一名囚犯(1941年)。<br> 渡鸦传说:相传若塔内乌鸦离开,英国将灭亡,故至今饲养7只剪翼乌鸦。又说6只。<br> 幽灵传说:安妮·博林和两位小王子据称“ haunt”伦敦塔。<br> 每晚9:53举行的古老闭塔仪式。<br> 伦敦塔被誉为“英国的故宫”,象征王权、阴谋与血腥历史。</div><div> 在文学与影视中频繁出现,如莎士比亚戏剧及《哈利·波特》系列。<br><br> 伦敦塔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英国文化遗产的核心,吸引全球游客探索其神秘与辉煌。</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小马给我们下午安排的海德公园挺好的,不知道那帮人的真正意图是什么?他们提出很累要回酒店休息,晚餐不吃了。因为今天晚上安排的是炸鸡。回酒店后小马说要吃的七点大堂集合。据说一个人都没去。第二天一人退13英镑,小马这个人很实在,不吃退餐写的10磅,又没写特色餐退13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下午和傍晚的时间就浪费了,我们夜景逛牛津街都没办法去,酒店距离市区还有点距离又堵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好吧!明天参观本次行程的重中之重“大英博物馆”,敬请关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摄影:青山绿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制作:青山绿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8月3日于上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