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质的追问

马永辉(飞翔)

<p class="ql-block">实质的追问</p><p class="ql-block"> 我长久地思考着实质的命题。这追问如同在雪原上寻觅生命的痕迹——拨开厚重的积雪,掀开冻土,掘至十八米深处,终于触到那脉脉涌动的清泉。实质或许就藏在这层层剥离的过程中:从可见的土石,到显微镜下的分子、原子,再到更微观的基本粒子...</p><p class="ql-block"> 仰望星空时,实质又化作另一种存在。火星的赤红,地球的蔚蓝,月亮的鎏金,这些具象背后,是否藏着更本质的答案?若将视野拓展至无垠宇宙,实质是否就是那包罗万象的混沌本源?</p><p class="ql-block"> 实质的探寻恰似光的波粒二象性——当我们执着于具象时,它便显现为确定的形态;当我们追问本质时,它又化作飘渺的量子云。这让我想起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观测行为本身就在改变被观测对象的实质。也许实质从来不是静态的答案,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动态呈现。</p><p class="ql-block"> 最深邃的实质或许就在认知的临界点。当心灵为之震颤,当理性触及边界,那个令所有语言失效的"不可思议"之处,恰恰昭示着实质的真容。就像禅宗公案里的"一指禅",任何定义都是对实质的局限,唯有保持追问的姿态,才能在"止"的静默中,照见本质的灵光。</p><p class="ql-block"> 就像克莱因瓶没有内外之分,实质可能也存在于这种"自指"结构中——当我们用理性解剖世界时,解剖工具本身也是世界的一部分。这种认知的递归性,让实质永远比我们想象的多出一个维度。或许实质就像"道"一样,在"堕肢体,黜聪明"的忘我时刻,反而能触碰到最本真的存在质地。</p><p class="ql-block"> 实质如同莫比乌斯环上的蚂蚁——看似在不断追寻,实则始终与本质同行。它既是最基础的构成,又是最恢弘的整体;既是分析的终点,又是综合的起点。在这个意义上,对实质的追问本身,就是人类精神最崇高的修行。当我们学会在认知的边界保持敬畏,实质就会在"欲辨已忘言"的刹那,向我们展现它最本真的模样。</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飞翔(马永辉)2025年8月3日晚痴思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