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5年人工智能赋能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开班啦(篇一)

泓姐

<p class="ql-block">  鎏金吊灯如星河垂落穹顶,漫洒的光晕轻拥着整个空间。一方朱红幕布舒展铺陈,2025年8月3日,郑重开启“福建省2025年人工智能赋能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的研修序章。</p> <p class="ql-block">  上午,郑文老师围绕生成式AI赋能小学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实践主题开展专题讲座,现场教师认真聆听,共同探索教育创新发展路径。</p> <p class="ql-block">一、培训核心:AI时代教学体系重构</p><p class="ql-block">‍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专题培训中,郑老师围绕AI时代教学创新体系展开深度授课,系统解读教育生态重构的核心路径与实施框架。</p> <p class="ql-block">二、未来教师能力与课例实践</p><p class="ql-block">‍ 郑老师以“未来教师角色进化”为核心命题,系统阐释AI时代教师需构建的五大核心能力——学习设计师(基于认知诊断优化教学路径)、认知架构师(重组学科知识图谱)、诊断指导师(依托AI工具实现精准辅导)、AI伙伴协同者(与智能系统形成教学合力)、教育伦理守护者(把控技术应用边界),并通过芬兰AI未来学校物理课例,具体展示如何将生成式AI嵌入“备课-授课-评价-反思”全流程,如利用AI生成个性化学习任务单、实时诊断学生认知盲区、自动生成多维度学情报告等。</p> <p class="ql-block">三、教学场景应用与案例展示</p><p class="ql-block">‍ 郑老师还围绕"教学场景应用"主题展开深度授课。培训现场采用双屏投影模式,主屏幕系统展示从应用一到应用十的完整教学案例体系,涵盖教学设计、认知诊断、AI伙伴协作、双向细目表设计、智能出题系统、学习心得写作指导等实操内容。配套呈现示例演示与实操演练内容。参训教师专注聆听,实时记录要点,部分教师通过手机拍摄课件重点内容。</p> <p class="ql-block"> 最后,郑老师援引比尔·盖茨的名言作结,强调教育工作者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将个人努力与技术变革深度融合。</p><p class="ql-block"> 参训教师深度领会“以时代视野重构教学范式、以专业韧性驾驭技术工具”的行动方向,为后续课堂教学数字化创新、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沉淀理论认知与实践方法等教学实践创新积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在教育创新的征程中,总有一群引路人,以专业为帆,载着老师们驶向更广阔的教学海洋 。8月3日下午由莆田市实验小学林燕芳老师主持介绍授课老师以及讲座专家。</p><p class="ql-block"> 黄晶老师来自宁德师范学院二附小,带着《种植小天地》公开示范课与《人工智能赋能科技教育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探索》专题讲座,为这场教学培训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一、种植小天地,埋下探索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公开示范课上,黄老师打造的“种植小天地”趣味满满 。从观察植株根、茎、叶缘特征,到引导大家推测植物种类,每一步都紧扣实践。课堂里,老师们化身好奇学生,跟着黄老师的节奏,用眼看、用脑想,在植株观察的细节里,重拾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热情,也学到了把生活素材变成教学资源的巧思。</p> <p class="ql-block">二、AI融入教学流程,重塑课堂生态</p><p class="ql-block"> 公开课后,黄老师又为老师们打开了全新的教学视野。讲座中,清晰展现了AI如何深度嵌入教学环节。观察猜想阶段,学生记录草莓根、茎、叶特征,形色APP扫码就能验证猜想,让植物观察不再停留于肉眼判断,AI成了知识验证的“透视镜” 。环境需求探究时,借助豆包 + 剪映,学生用图片生成视频进行草莓“自我介绍”,把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表达,AI成了创意表达的“助推器” 。科技优化环境环节,模拟AI传感器反馈数据,让学生设计种植园的智能添加更具科学性,AI成了实践设计的“智慧脑” 。成果展示评选中,金山共享自动生图,让互评环节的可视化成果更丰富,AI成了评价展示的“新窗口” 。</p> <p class="ql-block">三、契合PBL阶段,助力学生成长</p><p class="ql-block"> AI与PBL(项目式学习)阶段的契合,更是一大亮点。展示汇报时,对于表达力弱或有登台恐惧的学生,AI化身“辅助神器” 。可灵AI稿、飞书妙记等工具,能帮学生打磨汇报内容;AI生成虚拟主持人、辅助演示,甚至打造“真人 + AI协作”模式,让表达不再是难题,AI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勇气buff” 。反思评估阶段,豆包、ChatGPT等AI工具,助力学生完成自我评价,弥补“做完就扔”的短板,引导他们从实践中深度反思,AI成了成长路上的“反思镜” 。</p> <p class="ql-block">四、扎根地域文化,赋能本土教育</p><p class="ql-block"> 讲座还融入地域特色,以“精卫造土”为例,结合宁德东侨围堤造田的现实背景,关联小学语文《精卫填海》,激励学生用现代科技知识改变环境。这种将本土文化、学科知识与AI赋能科技教育结合的方式,让教育更具在地性与生命力,AI成了传承地域文化、推动本土教育发展的“新引擎” 。</p> <p class="ql-block">  这场讲座,让我们看到人工智能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能深度融入科技教育项目化学习的“实干家” 。它正以多样形态,重塑教学流程、助力学生成长、赋能本土教育,为科技教育的未来写下生动注脚,也让教育工作者们满怀期待,奔赴AI赋能教育的新征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