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由于全国现存元代以前木构建筑总量的75%都在山西,而全国仅存的四座唐代建筑全部都在山西,八大辽构有三座在山西,所以就有了“地上文物看山西”一说。山西的古建涵盖了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各时期,整个三晋大地如同一座硕大、浩瀚的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尽管我们多次去过山西,比如大同、浑源、应县、平遥、太原、运城……但基本上都是去看大院儿、去一些著名的景点,却忽略了山西各县市保留下来的不同朝代、风格各异的庙宇楼阁。这次我们到山西,就是专门去看古建,计划从晋北到晋南、自晋东到晋西,将比较有特点、比较知名的古建捋着走一走,充实自己、长长见识,开开眼界。</p><p class="ql-block"> 第八“乐章”,山西介休。介休位于山西中南部,属晋中管辖,因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休逝于此而得名介休。介休还是“三贤故里”,“三贤”即为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北宋时期出将入相五十载的文彦博。介休是中国第一大祭日“寒食清明节”的发源地,也是古代中国建筑琉璃的烧制中心,有“中国琉璃看山西,山西琉璃出介休”之说。因而位于介休的后土庙被誉为“琉璃艺术瑰宝”、“琉璃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后土庙坐落于山西介休市,其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约420—589年),距今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该庙历经多次修缮与扩建,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重修,是一处道教全真派庙堂建筑。</p> <p class="ql-block">后土庙主要建筑有三清观、后土庙、真武庙、三官祠、娘娘庙、吕祖阁、关帝庙、土神庙八座庙宇。主体建筑三清楼、献楼、戏楼联结成一体,殿内的八角形藻井绘有太极八卦图。三清楼结构精巧,为明清楼阁式建筑中难得一见的精品。此图片右侧的琉璃影壁壁心为二龙戏珠。</p> <p class="ql-block">后土庙最令人惊艳的是庙中的琉璃装饰。由于介休后土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琉璃古建筑群之一,其琉璃艺术以规模宏大、工艺精湛、色彩绚丽著称,被誉为“琉璃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后土庙影壁。壁心的琉璃装饰为“蓬莱仙阁”。</p> <p class="ql-block">后土庙前广场上有一块石头上刻着“道家地”三字,为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所书。因为这里为道家建筑,是历史上颇负盛名的道教圣地,史称“道家地”。</p> <p class="ql-block">后土庙建筑群始建年代以后土庙最为久远。据庙碑记载,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皆有重修,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敕修,元大德七年(1303年)毁于地震、延佑五年(1318年)复建,明洪武、正德年间多次重修,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补葺。根据文献及碑刻记载,后土庙从元代开始,由北向南、由西向东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到清雍正八年(1730年)新建土神庙后,后土庙内八座庙宇纵横交错、相互重叠的建筑格局基本形成。</p> <p class="ql-block">后土庙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三清观入口。</p> <p class="ql-block">三清观坐北朝南,东西九进院落,现存影壁、山门、过殿、献亭、三清楼(兼乐楼)、后土大殿、东西配殿、钟鼓楼、东西垛殿、戏台等建筑29座。这是一进门的影壁。</p> <p class="ql-block">三清观影壁壁心图案为麒麟闹八宝(麒麟与八种祥瑞器物组合),象征太平与财富(背面就是二龙戏珠)。</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天王殿也是三清观的山门。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黄、绿、蓝琉璃剪边,方心点缀,为明代遗构。殿内供奉道教中的四大天王, 也称“护世四天王”,俗称“四大金刚”。</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在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皆有重建。道教的四大天王据说为《封神演义》中佳梦关总兵魔家四兄弟——魔礼海、魔礼青、魔礼寿、魔礼红的化身,他们神通广大,助纣为虐,率兵阻挡周武王的正义之师结果全被歼。姜子牙奉“道教”至尊王尊之命,封他们为四大天王,各守东南西北一方和道教净地,护佑天下五谷丰登,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持剑魔礼青、持琵琶魔礼海。</p> <p class="ql-block">持伞魔礼红、持花狐貂魔礼寿。</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的脊饰。</p> <p class="ql-block">鸱吻。</p> <p class="ql-block">透过天王殿看影壁。</p> <p class="ql-block">护法殿。也作三清观过殿,始建年代不详,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皆有重建,护法殿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黄、绿、蓝琉璃剪边,方心点缀。建筑结构和规制、体量类似天王殿。殿内有彩绘泥塑像4尊,为道教所奉祀的镇守灵霄宝殿的“四圣大元帅”,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修和补葺庙宇时塑制的。</p> <p class="ql-block">护法殿内悬挂的“道教开天”匾,为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吏部员外郎董直愚在游览后所题。</p> <p class="ql-block">护法殿内供奉的是道教神话中的人物,在《封神演义》中被封为镇守灵霄宝殿的四圣大元帅——王魔:坐骑狴犴兽、宝物开天珠;杨森:坐骑狻猊兽、宝物开天珠;高友乾:坐骑花斑豹、宝物混元珠;李兴霸:坐骑狰狞兽、宝物劈地珠。这组彩塑为明正德年间所塑,造型威武神灵、形神生动。</p> <p class="ql-block">护法殿的鸱吻。极其繁复精美。</p> <p class="ql-block">三清楼。为后土庙的主体建筑,高15.2米,为三重檐十字歇山顶。始建早于元代,现存为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阔建后的形制。这是一座集三清殿、三清阁、后土庙戏楼为一体的重楼组合建筑,也是庙群中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建筑。三清楼与戏楼巧妙地衔接,解决了“乐上神下”的矛盾,其建筑形制、结构为明清楼阁式建筑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三清楼背靠互相结构的后土庙戏楼,为重檐歇山顶前出歇山顶抱厦建筑,平面布局呈“凸”字形。整体看两组建筑浑然一体,楼顶由黄、绿、蓝三彩琉璃覆盖,造型优美,色彩斑斓,为琉璃建筑的精品。一层三清殿内供奉道教三清境的三位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故而称三清殿、三清楼。上层四周不垒墙壁,可供游人登高望远。三清楼内的八角形藻井绘有太极八卦图,所以又称为“八卦楼”。</p> <p class="ql-block">三清楼顶脊饰的琉璃阁和狮瓶、鸱吻、龙凤浮雕,以及屋顶坡面上采用黄绿两色琉璃瓦拼接的方心几何图形、悬鱼搏风上的琉璃雕花饰片等的造型非常优美。</p> <p class="ql-block">抱厦的斗拱。</p> <p class="ql-block">三清楼处处可见精美的琉璃构件。</p> <p class="ql-block">孔雀蓝琉璃烧制的历史可追溯至元代,明清时期达到巅峰,但近代一度失传。</p> <p class="ql-block">三清观院内左右两侧廊庑内,保存有明正德年间塑制的通顶悬塑以及各种人、神形象近千尊,线条流畅,各具神态。东西配殿珍藏的“万圣朝元”近千尊彩塑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道教系列群神像。可惜没有开放,不能参观。</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悬挂的匾额。查不到具体年代,也许是现代后补的?</p> <p class="ql-block">殿内的八角形八卦藻井。</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的主像为道教三清境的三位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东西两侧供奉四御,“御”者,帝也。四御就是辅佐三清的四位天帝:(1)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2)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3)勾陈上宫南极天皇大帝;(4)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道教宣称“三清四御”统率天地万神,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该殿内所供奉的十一尊彩塑神像为明代彩塑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元始天尊(玉清元始天尊)。元始天尊为道教最高神,象征宇宙初创。</p> <p class="ql-block">灵宝天尊(上清灵宝天尊)。灵宝天尊主掌灵宝,象征万物化生。 </p> <p class="ql-block">道德天尊 (太清道德天尊)。道德天尊主掌道德,象征万物成熟。</p> <p class="ql-block">三清尊神两侧的四御: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勾陈上宫南极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p> <p class="ql-block">由于大殿不能进,受角度的限制,无法拍全,但依然能感受到明代彩塑的精美。</p> <p class="ql-block">梁架上的雕刻与彩绘。</p> <p class="ql-block">三清楼两侧钟鼓楼下有通道可通往后土庙院,从窄窄的通道穿过,三清楼背面紧连着戏台。戏楼紧倚三清楼后墙而建,两座建筑相互倚靠。穿过戏楼就是后土庙。</p> <p class="ql-block">戏楼。两侧为钟、鼓楼。戏楼主体采用三重檐歇山顶与重檐歇山顶连体构造,高度达15.2米,与三清楼形成复合建筑体。下层为三清正殿,上层设三面围廊的三清楼(又名八卦楼),背面通过建筑轴线延伸形成戏楼本体。檐部采用明代典型的斗拱承托技术,屋面覆盖黄绿两色琉璃瓦,正脊置琉璃鸱吻与宝顶。</p> <p class="ql-block">三清楼后部的后土庙戏楼是一座颇为别致的楼阁式建筑。据庙内今存《创建乐楼之记》碑刻铭文记载:后土庙旧有乐棚三间,因为其敝坏短窄,遂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予以重建。其时三清楼与乐棚相距甚近,为了改变其“敝坏短窄”之旧貌,必须加大体量。但是“建乐楼愈高而神愈下,似为不可”,于是“改三清阁筑基与献楼(即乐楼)同合为一,中则分之,起三清圣像与崇楼之极,前列万圣朝元,后奏献楼以奉后土”,可见后土庙乐楼(戏楼)兼具献殿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戏楼台基下部有2米多宽的通道,解决了祭祀活动时人员通行与戏曲表演的空间冲突。通道顶部采用拱券结构,两侧壁面留有明代题记12处,记载了明嘉靖年间戏楼的维修信息。</p> <p class="ql-block">戏楼琉璃八字形音壁与彩色琉璃饰件覆盖的建筑技艺,体现了明代楼阁式建筑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八字形音壁向外倾斜15度,壁面镶嵌琉璃雕花砖,可增强声波反射效果。古人可真聪明!</p> <p class="ql-block">八字形音壁的图案为麒麟闹八宝。 </p> <p class="ql-block">戏楼现存明代琉璃构件近400件,包含正脊行龙、垂脊瑞兽等类型,采用孔雀蓝釉与琥珀黄釉双色工艺。</p> <p class="ql-block">山花上的琉璃葡萄。</p> <p class="ql-block">戏楼台面以青石铺砌,四角立柱为楠木圆柱。台口设雕花石栏板,栏板下部刻有明代特征的卷草纹浮雕。</p> <p class="ql-block">后土庙戏楼。</p> <p class="ql-block">戏楼精美的木雕。</p> <p class="ql-block">后土大殿。道教称太宁宫,始建于南北朝之前。元大德七年(1303年)毁于地震,元延佑五年(1318年)重建。现存为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扩建后的形制。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再将东西两侧各三间悬山带廊的真武殿、三官祠与之并列构造,外观看到的是主次列陈的十一开间大殿,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殿前檐下匾额书“厚德载物”四字,为张颔所题。殿顶满饰黄色琉璃,金碧辉煌。正脊造型正面是双凤戏牡丹,背面是双龙戏珠,为国内罕见。檐下斗拱、雀替,其木雕技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后土大殿。后土大殿是皇家规制,殿顶全部使用黄色琉璃,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道教四御之一的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俗称“后土娘娘”,“为阴地者,五方相乘,五气凝结,负载江海山林屋宇。故曰天阳地阴、天公地母也”。由此看来,“后土娘娘”是主管人口、生育、土地、山川和生灵万物的女神。</p> <p class="ql-block">这尊后土娘娘像是1992年新塑的,原后土神像毁于战争年代。</p> <p class="ql-block">据介休后土庙所存碑刻铭文记载,“天阳地阴,天公地母也。略曰‘后土’者,乃天地初判黄土也,相传盘古开天辟地之土也,即所谓‘皇天后土’”。又据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碑刻铭文记载,“太祖高皇帝……悉教民立社,以祀后土,以其有生成之功,育养万民之德”,故以“后土”命名庙宇。</p> <p class="ql-block">位于后土娘娘像上方的“先天元圣后,后土皇地祇”是道教对后土娘娘的尊称。</p> <p class="ql-block">后土大殿梁架上的墨书题记。</p> <p class="ql-block">正脊正面的双凤戏牡丹。背面的双龙戏珠是无法看到的。</p> <p class="ql-block">后土大殿上精美的脊饰、鸱吻。</p> <p class="ql-block">三官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重修,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改建,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黄绿琉璃剪边装饰,方心点缀。</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三官,即掌管天地水三界的“天官”、“地官”和“水官”,称“三官大帝”、“三元大帝”、“三官帝君”。三官大帝掌握了天堂、地府、江河湖海间的一切事项,是治理天地水三界、考校天人功过、司众生祸福之神,故有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说。天地水三官以上元、中元、下元三节为神诞之日,届时教徒俗众烧香奉礼以祈福赦罪消灾。</p> <p class="ql-block">殿内梁架上的维修功德记载。</p> <p class="ql-block">真武殿。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重修,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改建,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黄绿琉璃剪边装饰,方心点缀。</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北方之神——玄武大帝,即真武大帝,两侧侍神为周公、桃花女。真武由于有司命、领水的神职,在民间受到广泛崇拜。</p> <p class="ql-block">殿内梁架上的维修功德记载。</p> <p class="ql-block">真武殿前右侧的石碑,为明正德十四年的《创建献楼之记》碑。碑上有“庆成王府殿下”字样,说明这座庙与明代皇室有关。第一代庆成王朱济炫,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孙,分封在汾阳为庆成王。当时汾阳是汾州府治所在地,介休隶属于汾州府。</p> <p class="ql-block">真武殿前左侧的石碑。能用玻璃罩着保护,想来应该珍贵。</p> <p class="ql-block">娘娘庙。位于后土大殿东侧,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建筑风格,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p> <p class="ql-block">娘娘庙殿内供奉着三霄娘娘(云霄、琼霄、碧霄),民间称为送子娘娘。娘娘庙南面自成一院,南面是过殿和山门,为近年原址重建。穿过过殿院内小门便进入东面的院落。</p> <p class="ql-block">娘娘庙旁的小门可以上城墙,但门不开。</p> <p class="ql-block">城墙。</p> <p class="ql-block">过殿。原建筑始建与损毁年代不详,2012年原址重建,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黄绿琉璃剪边装饰,方心点缀。</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五岳大帝和五虎上将。东侧为五岳大帝: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黄飞虎)、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崇黑虎)、中岳嵩山中天崇圣大帝(闻聘)、北岳恒山安天玄圣大帝(崔英)、西岳华山金天愿圣大帝(蒋雄)。</p> <p class="ql-block">西侧为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p> <p class="ql-block">后土庙影壁。壁心图案应该是二龙戏珠。</p> <p class="ql-block">后土庙出入口。</p> <p class="ql-block">出了后土庙,东面为一个宽阔的大院,院子的北面有吕祖阁、关帝庙、土神庙,三座庙一字排开,坐北朝南,相互连接。</p> <p class="ql-block">三连戏台。位于吕祖阁、关帝庙、土神庙的南面。</p> <p class="ql-block">三连戏台为卷棚硬山顶,三座戏台依次排列相连成为一体,这种“三连台”在我国古建中极为罕见。台前场地广阔,是民间酬神演戏、举行庙会庆典的主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吕祖阁、关帝庙、土神庙三座庙宇各配置了独立戏台,再形成横向三连式戏台群。各戏台间距约8米,通过砖砌甬道相连,构成了总长为32米的观演空间。</p> <p class="ql-block">窑神殿。</p> <p class="ql-block">窑神即旧时采矿、烧造行业的供奉之神,也称窑王爷,或者说是太上老君,为主宰砖、瓦、石灰,保佑煤窑平安的神灵。每年的腊月十八日是窑神的生日,也是祭奠窑神的节日。介休自古采矿、烧造业发达,相关窑主、匠工普遍供奉窑神。</p> <p class="ql-block">西起第一座庙为吕祖阁,门上悬匾上书“洞天福地”四字。吕祖阁为明崇祯十二年所建,供奉全真教北五祖之一的吕洞宾。</p> <p class="ql-block">吕祖阁构筑精巧,采用罕见的“无梁窑+悬山楼”结构:一层为青砖拱券窑洞,无梁设计兼具力学美感与实用功能;二层为木构悬山顶阁楼,飞檐翘角轻盈灵动。一层殿内供奉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仙,八仙里吕洞宾的影响最大,全真道奉其为“纯阳祖师”,又称“吕祖”。</p> <p class="ql-block">吕祖阁屋顶的孔雀蓝琉璃构件,极精美。</p> <p class="ql-block">中间是关帝庙,门上悬匾上书“忠烈秋霜”四字。关帝庙创建于明万历二年,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曾进行过大修,现存为清代风格。</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中间为正殿,一层为窑洞,二层砖木结构为春秋楼,两边厢房,墙面镶嵌有古碑。正殿里供奉着关帝、火神和王灵官。</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精美的脊饰与鸱吻。</p> <p class="ql-block">土神庙。最东面为土神庙,清雍正七年所建,是供奉土地爷的庙宇。现有正殿、东西厢房。</p> <p class="ql-block">土神殿。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孔雀蓝琉璃剪边,方心点缀。</p> <p class="ql-block">殿内土神为五行神之一。土神又称土地公或土地爷,专用名称为“福德正神”,像为2012年重塑。土地爷在道教神系中地位较低,但却是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流行于全国各地,但为此单独建享庙者罕见。</p> <p class="ql-block">琉璃悟空。为2024年9月1日—2025年1月5日,历时127天烧制而成,如真人般大小。</p> <p class="ql-block">五龙影壁。位于古建筑群的最西端,是近年新建的蓝色海水背景琉璃影壁,壁面饰有五条飞舞的金龙。</p> <p class="ql-block">五龙影壁的背面是一幅巨型琉璃山水画,内容为“介休古十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出迷宫般的后土庙,回望眼前的一片金碧辉煌,惊叹古人巧夺天工的琉璃烧造技艺。这些保留了几百年的黄、绿、蓝、白、赭五彩琉璃,如同艺术品一样,镶嵌在亭台楼阁之上,精美程度让我辈后人膜拜敬仰!</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琉璃烧制,自北魏始用于建筑屋顶,到明、清时已遍及全国并逐渐达到巅峰,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物上极为醒目、极富民族特色的装饰艺术构件。据说,三清楼上至今还保留有个别宋代的瓦件呢。我们在游览时,就看见在护法殿的台阶上,坐着几位游客,手拿望远镜,对着三清楼一边欣赏一边讨论,将每一处发现的细节与同伴分享,哪种陶醉的神情简直就是在享受。</p><p class="ql-block"> 山西介休的琉璃烧制技艺传承至今已有千余年。明代修建故宫时,部分琉璃构件就出自介休工匠之手。如果说琉璃是介休靓丽的名片,那么,介休的后土庙就是那个最为著名的载体。</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注:文中关于古建及琉璃的知识参考庙中说明。</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