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宁哥笔下的身边典型人物之十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跨时代的坚守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李洪平与他的教育情缘和银发芳华</b></p><p class="ql-block"><b> ○吕道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江西大吉山钨矿的记忆里,有个青年教师正打着电筒走在居民区的小路上,灯光照亮了他胸前的团徽;在东莞老年大学的教室里,有位白发长者正调试电吹管,乐谱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这两个身影跨越半个世纪,勾勒出李洪平七十年的人生轨迹——从矿山子弟到人民教师,从改革浪潮中的开拓者到银发群体里的服务者,他用"干一行爱一行"的执着,在时代坐标上刻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矿山灯火:在钨矿深处播种希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1955年6月,江西全南县大吉山钨矿的职工医院里,一声婴儿啼哭划破了群山的寂静。李洪平的降生,为这个从湖南迁徙而来的家庭增添了新的喜悦。作为国家“一五”计划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大吉山钨矿承载着新中国工业崛起的梦想,他的父母正是怀揣着这份理想,在这里扎下了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矿里的孩子,都是听着爆破声长大的。"李洪平记得,童年的天空更多的是蓝天白云,而大人们戴着防尘口罩穿梭在矿井与车间,晚上则在职工夜校里学文化。1972年,高中尚未毕业的他被矿子弟小学选中,成为一名代课教师,校长把他领到教室门口说,“这些孩子的父母都在工厂井下工作,你得替他们看好孩子。"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登讲台的李洪平面临着特殊的挑战: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的跟着父母刚从东北矿区转学而来,有的是当地客家子弟。为了让不同基础的孩子都跟上进度,学校把班级分成普通班、慢班、快班分层教学,李洪平分别担任过这些班的教学实践。为提高教学质量研究探索,他经常打着电筒挨家挨户走访,巡视指导矿工宿舍灯下组织的“家庭学习小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学之外,李洪平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的备课笔记上,除了例题解析,还有密密麻麻的学情分析,甚至标注着哪个学生需要多关注等问题。1977年学校按上级要求开展教师业务考核,他的数学成绩位列全校第一。由于工作出色,他先后担任年级组长、团支部书记,连续多年被评为矿先进工作者。1979年,当矿党委宣布他成为“大吉山钨矿标兵”并批准他入党时,这个在矿山长大的青年第一次在公开场合红了眼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2年,矿里选派他到江西师院进修一年,经常熬夜啃下的教育学理论,为他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1983年职工教育热潮中,他调任矿教育培训科,既教职工文化课,又负责内培管理写培训简报,常常赶稿刻钢板忙碌到深夜。为了系统提升自己,1984年他考入江西电大党政管理干部专修科,在龙南党校的教学班完成了二年学业,毕业时捧着“优秀学员”证书回到矿山,被任命为矿中学团总支书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些年的矿山周末,常能看到李洪平和青年教师的身影。他们担着土箕或扛着锄头去平整工地,推着独轮车运送建材,“星期天义务劳动”成了平常的习惯。有次矿里联合公司建厂房,他多担快跑肩膀磨破了皮也不休息。“那时候的人不想别的,就觉得多干点活心里踏实”李洪平说,矿山精神里最宝贵的,就是“把矿当家,把国当自家”的朴素情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9年,矿里50名民办教师面临工龄认定难题,直接影响后续工资晋级和退休待遇。时任校领导的李洪平连续多次在档案室查资料,收集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翻遍了从1972年以来的有关职工名册、工资报表和老照片,甚至找到了当年赣州地委的批复函存根,最终依据国家政策为这些教师争取回了转正前的六年工龄。张老师拿到核定表时,激动得手抖着不停。这件事让李洪平深刻体会到,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要为同行撑起一片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0年底,李洪平先生赴湖北大治子弟学校参加校长培训班及考察教改成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4年,李洪平先生参加东莞市老干部局组织的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赴中山调研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洪平先生组织老年大学同学开展文艺表演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南下潮涌:在改革前沿坚守初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3年,改革开放的浪潮正席卷南粤大地。看着身边人纷纷“向沿海去”,李洪平也动了心思:“想看看外面的教育是什么样,学些新方法。”就在这一年的8月,38岁的他告别了大吉山,踏上了南下的列车。他不知道的是,这一去,便是另一段二十二年的教育征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新丰县学校工作一年后,1994年他调到东莞市石龙镇小学。报到第一天,同事们用粤语与他交流,他只听懂了“欢迎”两个字。语言不通成了最大障碍,他买来《广州音字典》,把常用教学术语标注上普通话谐音;每天雷打不动看两小时粤语新闻,跟着主持人一字一句模仿;课间就追着本地老师请教,连买菜时都要跟摊主多聊几句。三个月后,他在家长会上用生硬却真诚的粤语承诺:“请相信我,一定教好孩子们。”台下爆发的掌声,让他悬着的心落了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莞的教学环境与矿山截然不同:学生来源更复杂,既有本地孩子,也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长对教育的期待多元,有的希望孩子考高分,有的更看重综合素质。李洪平把在矿山积累的分层教学经验因地制宜改良,针对外来学生开设“粤语角”,成立互相帮助的“关爱小组”,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计算机操作,成为学校里最早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龙镇小学的同事们记得,李洪平的办公桌总是收拾得整整齐齐,经常早来把办公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他坚持做好家访工作,与家长保持良好沟通。在镇里的老街深巷,外来务工人员聚居的出租屋、本地居民的祠堂老屋,都留下过他的身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东莞的二十一年里,李洪平任过语文、数学教师,获得过“优秀教师”、“石龙镇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但他最珍视的,是退休时学生们送的一本纪念册,里面有来自不同省份的孩子用不同笔迹写下的“感谢”二字。2015年7月,当他最后一次站在讲台上,看着教室里熟悉的黑板报,突然想起1972年在矿山第一次上课的场景,时光仿佛在这一刻完成了奇妙的闭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退休那天,他特意去了趟虎门大桥。站在桥上眺望珠江口,江风拂动着他的白发。从江西的矿山到广东的都市,从计划经济的建设者到改革开放的参与者,他的人生第二段旅程,始终锚定着“教书育人”的初心坐标。“国家发展快,我们这些人就像搭车赶路,能在车里做点事,就很满足。”李洪平心里想着想着忽然明白,所谓“做点事”,其实就是把自己的岁月,织进更多人的岁月里。这种感觉,就像江水流过大地,不张扬,却在转弯处留下了温柔的弧度。他抬手按了按胸口,那里像盛着半江晚霞,暖得恰到好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洪平先生参加东莞市图书馆归类整理和修补图书的志愿者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洪平先生参加东莞市中心血站做志愿服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洪平先生组织临时党支部开展革命传统学习活动,参观东江纵队纪念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洪平先生参加东莞市老年大学汇报展演开放日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银发华章:在岁月深处绽放光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退休后的李洪平没有选择安逸。2016年9月,他走进东莞老年大学,在葫芦丝班报了名。“年轻时只顾着教学,把音乐细胞都耽误了。”他抱着葫芦丝像个小学生,从识谱开始学起,手指不灵活就每天练三小时,直到嘴唇被磨痛。因为做事认真、热心助人,他被老师和学员们推选为班长。每次上课前,他都会提前半小时到教室,开窗通风,调好空调,做好课前准备;课后整理笔记,把教学要点和老师的要求发微信群,利于大家课后练习,做好老师的助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说退休了就该享清福,可我觉得党员没有退休期。”李洪平经常在志愿者活动中胸前佩戴着党徽,时时提醒着自己党员的义务。他常说,自己这一生没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在每个岗位上守好本分:“在矿山,教好矿工子弟;在东莞,育好南粤少年;退休了,就当好老年朋友的服务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8年,葫芦丝班的学员们想搞一次郊外演出,李洪平主动承担起筹备工作。为了确保安全,他提前三天去场地考察,沿着山路走了两个来回,记下每一处台阶和陡坡;演出当天,他走在队伍最前面,时不时回头叮嘱“慢点走”。那场在山间竹林里的演出,没有华丽的舞台,却赢得了最热烈的掌声。“看着大家吹着葫芦丝笑成孩子,我觉得比自己获奖还开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学员增多,他们组建了“快乐好朋友”微信群,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到如今的数十位成员。群里人才济济,有退休医生、教师,有工程师、艺术家,大家约定每隔一段时间聚会一次,春天去植物园等公园踏青,“五一”搞联欢,“七一”唱红歌,“国庆”颂祖国。每次活动,李洪平都是策划者和执行者,从节目编排到场地布置,事无巨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0年疫情期间,线下活动暂停,李洪平与大家在线上开展“云演奏”、“云交流”。学员罗芬玲夫妇把自家客厅贡献出来当活动场地,消毒、通风、准备茶水,大家亲切地叫它“快乐大本营”。“疫情过后第一次聚会,我们吹了《我和我的祖国》,好多人都从内心感动。”李洪平说,经历过风雨,这份情谊更加珍贵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老年大学开设电吹管班,李洪平又被推荐为班长。从民族乐器到现代电子乐器,他从头学起,笔记本上记录着密密麻麻的操作要点。李洪平常对身边的人说:“现在的老年人学东西不只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跟上时代。”他组织学员建立微信群,分享演奏视频,讨论乐理知识,群里每天都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老年大学,李洪平的“身份”越来越多:班长、班主任、临时党支部书记、还成了红十字会志愿者。作为班主任,他总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投影仪坏了,他联系后勤维修;学员闹矛盾了,他耐心调解;老师需要教学辅助,他主动帮忙整理资料。担任党支部书记期间,他组织党员参观东江纵队纪念馆,给年轻党员讲矿山时期的党史故事;作为红十字会志愿者,他积极参加急救知识培训,利用周末到捐血中心做志愿者服务,在社区和邻居中普及急救知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洪平先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东莞电视台录制节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洪平先生组织葫芦丝班师生开展校外活动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退休只是换了个岗位,党员的身份永远不会退休。”李洪平说,他的人生就像钨矿里的矿石,经过岁月的打磨,终将折射出初心的光芒。从矿山灯火到都市晨光,从三尺讲台到银发舞台,七十年的人生长卷里,写满了一个普通人对国家、对事业、对生活的赤诚热爱——这份热爱,便是岁月最好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洪平先生参观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现状,牢记初心,不辱使命。</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吕道宁,1956年出生,属猴,热爱生活,爱好运动、摄影、旅游和写作,中共党员,高级编辑,资深媒体人,曾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公开出版过《新闻论谈录》、《新闻启示录》、《营销正能量》、《问鼎中国新闻奖》等新闻论著和新闻业务书籍。2016年退休后随女儿定居广东东莞。</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