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中学故事

细雨燕双飞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编首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都位于赣西北的一个名叫铜鼓的客家山区县,三都中学则座落于定江河畔与九岭山支脉之间。这里人文荟萃,文脉绵长,自宋至清,高中过4名文武进士、15名文武举人;新中国成立后,三都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数以十万计的合格人才。三都中学在历史传承和时代使命中,它的选择与其他乡镇中学一样,忠实履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始终遵循教育规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办出了人民满意的教育;它的作为与其他乡镇中学又有所不同,从红色教育入手,根植传统文化,融汇客家文化,关切学生成长,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办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乡镇教育。三都中学不忘教育初心,上下同心,在乡镇教育中成就斐然。在默默耕耘中,三都中学诞生了许多令人回味的故事,笔者从中选取了十一个故事,试图从一个侧面来反映三都中学的成长历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老爷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直到1996年,笔者才注意到了它,它的个头确实有点碍眼,其他办公桌都是齐上齐下的,唯独它偏偏高出五公分的样子。它的颜色也着实不招人喜欢,那是木质材枓自然老化的颜色,桌面上还浸染着斑斑点点的红黑两色印迹,看得出这是不同年代留下的印迹,笔者好奇的摸了摸,粗糙的有点硌手,上面还铺了一块玻璃,大概是前辈老师们为了写字更平整添加的,可以想象到当时有多少前辈教师在它身边勤奋工作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回转办公室搬它的时候,才发现它还是榫卯结构,上头的桌面和一大两小抽屉连成一体与下头的两立柜用榫卯相嵌,我们拆开来搬它的时候,感觉十分吃力。后来有一位老教师告诉笔者,这桌子可称得上是"老舅爷"了,总共有三张,可惜只剩下这一张了,还是共大(注: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手上传下来的宝贝,是老山材做成的,这″老舅爷"经用的很,抽屉不管怎么拉拽,还照样顺溜,身板十分硬实,兜兜转转几十年,还是纹丝不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笔者这才想起老校长说过的话,当初学校从共大搬离时,他说,这张老办公桌是那一代人留给我们的念想,再说它很结实,节俭办学嘛,物尽其用。时光荏苒,如今的办公桌花样迭出,但笔者还是怀念那张老爷桌,因为在它的身上,笔者感受到了一个时代的传承,那就是设计合理,经久耐用,恰如老一辈教师的治学精神。就让三都中学系列故事从老爷桌开启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油印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油印机一开始藏身在了教学楼(已拆毁)一楼靠东侧的楼梯间里,后来转去了行政楼(已拆毁)二楼近厕所的一个小房间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笔者看来,油印机可以唤作小心训练机,到了油印室得小心,墙上溅着的是乌漆漆的墨渍,地下躺着的是脏兮兮的蜡纸,手边还有黑乎乎的调墨框,一不小心就会染黑,上了"黑名单",所以小心谨慎如何训练,多使用几次油印机就知道了。油印机还可以唤作酸痛制造机,使唤那滚桶把手,你得用手指摁住,得用手臂去推,还得不停的晃动腰身,久而久之,就会腰酸手痛。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笔者印象中,油印机的真正代言人是已故的黄新才老师,因为他在一次次给我们示范,如何刻出工整漂亮的钢板字,如何规范迅速的操作油印机,如何培训新手上路;因为他在一次次的维护,购买蜡纸油墨是他,更换纱纸滚桶是他;因为他在无数次的使用,数学试卷用它、教务处任务安排表用它、下班辅导费发放表用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能是历史的巧合吧,在黄新才老师病退后没几年,学校添置了小型打印机,一张考场安排表,只要在电脑上操作,不一会儿就在旁边的打印机里出来了,又快捷又简洁,因此我们有老师感慨道:早有这东西,黄新才老师就不用这么累了,这玩意打印出来的字比黄新才老师的手刻字更规范,这玩意打印出来的卷子比黄新才老师手印出来的卷子更高效,并且它还一点都不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学校又添置了更大型的设备,喚作"一体化速印机",那玩意更牛,只要通电,用手指按一通健,不要2分钟,就可以打印100份试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油印机到黄新才老师,从黄新才老师到速印机,用现代技术代替人工操作,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笔者欣喜的看到,在这些年的工作中,老一辈教师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传承,新一代教师的拼搏在路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操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眼望去,三都中学的操场从东到西不过130米,从南到北不过30米,但它却规划有致,红色的是200米环形跑道、羽毛球场和跳远区,绿色的是两大篮球区,环形跑道外则是乒乓球区和排球场,最中间便是红旗飘扬的升旗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青春飞扬的操场。孩子们在这里攻扣劈杀,在这里奔走如飞,在这里挥汗如雨;体育老师们在这里示范要领,在这里鞭策鼓励,在这里呐喊加油。在三都中学的传承里,体育强校成为了一代代师生们的共同心声,在三都中学的历史上,学校的各项体育成绩犹如墙内开花墙外香一般,在铜鼓体育界已然声名卓著。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谆谆教诲的操场。感恩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习惯养成教育、纪律教育在这里一幕幕上演;日常行为规范点评、各类先进事迹表彰在这里一场场宣讲。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才华横溢的操场。孩子们在这里慷慨演讲,孩子们在这里尽情歌舞,孩子们这里忘我表演,在三都中学的记忆里,学校文艺早已是一面金字招牌,小品、板凳操、舞蹈、演讲、绘画屡屡在县级比赛中获奖。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不忘初心的出发地,每年四月孩子们总是怀着沉痛的心情前往烈士陵园祭奠,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扬帆起航的起点,孩子们从这里出发,过百河、翻千山,北上渤海湾,南下珠三角,前往高等院校,踏上绿色军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操场啊!亲睹学子们成长,目送学子们出发,欣接学子们归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火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着学校如今每个办公室都装了空调的情景,着实是冬暖夏凉,可能大多数老师不觉得惬意舒适,笔者却是感慨万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想起从前每当朔风渐起的时候,三都中学寒冷的季节就来临了。先前还只是面冷手冰凉,后来是脚冷的要跺脚,再后来那冷意顺着脖梗弥漫到全身,连心都牵扯着痛起来了。幸好总务处及时出手了,总务主任把早前购置好的木炭分发给每位老师,每人一袋大概是三十多斤的样子;每个办公室也会发4袋木炭,另外再配一个火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师们纷纷拿出了火炉,大多数是外身篾编内胆陶制的小火炉,有几位老师的很特别,有位老师的则是一个不锈钢饨锅,用几根铁线扭成麻花做成提手,另外一位老师的则是她父亲用油漆桶巧制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怎么生火,老师们则各显神通。最先是到锅炉房去铲火屎引火,铲的人多了,老校长就不同意了,他说会影响烧锅炉。我是烧废纸引火,还有老师是点燃木屑引火,也有老师是用办公室火盆昨日埋下的小火种,更多的老师则是借种生火。有火炉的,手冷烤手,脚冷烤脚,祛了寒意一门心思的备课批改作业;没火炉的,则围坐在火盆旁指点教坛,直抒胸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生火、催火、烤火,围炉议事,这火炉好啊!它让冷冰冰的黑炭变成暖洋洋的火炭,它让冷寂的日子不再冷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考勤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的运行离不开合理制度的支持,同样的,制度的不断完善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如今学校正使用的考勤簿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三十二年前的三都中学曾发生这么一个事件,那时候的考勤簿叫"点名簿",现在看来这名字起的太直裸裸,也不规范,当时的"点名簿"把一学期的考勤都装在了一起,结果学期快结束的时候,"点名簿"莫名其妙的不见了,几番寻找不见其踪,后来就改成了一个月装一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杨固根任校长时期也发生了这么一个小插曲,检查晚自习的时候,某老师明明不在场,值日行政在考勤薄上划了一个"x",该老师后来解释说,他临时有事离开了一会儿,鉴于此,学校从此规定要面对面点到,新进老师这才明了,值日行政为什么一直看着你,直到你也看到他才会离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你仔细端详如今的考勤簿,你会发现那横线和纵线犹如刀切那般生冷,那名单和名目犹如铅块那般生硬,要知道那顶栏意味着老师们要一次次认真遵守,早自习、升旗。。。要知道那左栏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比如某老师请假了要请人代课;再比如今天有活动,要通知班主任,这些状况,值日行政都要一一作出相应安排。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考勤簿的最下面一个空白栏,记录了当天有学校的动态,既是备案提供依据,也是整改拿出办法。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考勤簿是晴雨表,它让我们应对有据;考勤簿也是明镜,它让我们反省自我;一本考勤簿的过往见证了学校的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六、校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从共大旧址搬到长林子校后,我感觉学校校门并没多少改变,仍是铁骨铮铮、高大威严。两边的门房倒是宽敞了许多,自然还是传达室和小卖部。在来来往往的议论中,校门还是落伍了,学校和(欧)阳老板一番商量,双方一拍即合,阳老板免费重建校门和门房,学校免费租赁小卖部二十五年,从现在来看,在那个办学经费困难的年月,老校长巧借社会力量办学是那么的高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说阳老板赴浏阳考察了多所学校校门,门房设计倒是新颖了,设计成船帆的模样,寓意不言而喻,扬帆远航的意思。新的校门在阳老板的施工队一番鼓捣下终于建成了,门的样式还是没多大改变,还是铁骨铮铮、高大威严,只是铁管铁棍上刷上了一层银灰色防锈漆,美女靠粉,铁门借漆,果然好看了许多。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久后,左门没几步添了一面镜子,那面镜子起到了正衣冠的效果,那是老校长79届学子赠送母校的纪念品;右门往前进约十米的教学楼墙上也镶上了好几个醒目大字---"在校好好学习,回家孝顺父母,入社会遵纪守法",这是教委卢维美主任对教育的期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了杨固根任校长初期,右门上悄然间挂上了一块牌子,蓝底白字,上书"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学校不得入内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文字,这是杨校长的管理举措。校门就这样迈着八字步来来回回,大铁链锁随着它一开一锁,校园也随着它时闹时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直到2020年,学校旧貌换新颜,周转房、学生公寓、教学楼、运动场全都推倒重来,校门自然也变了,它改换门庭,从东北角迁到了正北方向,它别具一格,从铁管框架手动推拉门变成了铝合金自动伸缩门,它再也不走八字步,改走一字步了,它的身形也变了,从前的高大威严变成了如今的低矮亲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校门就是这样,如果门内是书声朗朗,那么门外就是喧嚣涌涌,如果门内是热血的理想,那么门外就是冷峻的现实,还是老校长叮嘱的好,进了学校的门,就是三都中学的人,就要文明礼貌,努力学习,做一个好学生,出了学校的门,就是社会上的人,就不要做丢脸的事,努力工作,做一个好公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七、芒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定江漫漫滋生万物,沿着定江河畔探寻,你会发现,生长最多的还是大水芒,那大水芒一阵接着一阵,那芒花一丛连着一丛,有谁想这从前只能做芒扫把的芒杆竟成了我们的稀罕之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早在1992年之前,丰田中学的张校长就把釆摘芒杆作为全校师生勤工俭学的任务,因着这芒杆去了芒花,然后晒干运到萍乡可以做成精美的小工艺品,那身价比简陋的芒扫把不知翻了几倍。有鉴于此,老校长不失时机把它引进到了三都中学,每年的秋冬时节,学校就会把任务划分到了班,也划分到了老师个人头上。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此每逢这个时节的周末,师生们就一头扎进了了漫无边际的大水芒丛中,掰芒杆、撕芒叶、掐芒花,大家忙的不亦乐乎。在秋冬的暖阳下,学子们为芒而忙,汗流浃背,在秋冬的寒风里,学子们为杆而干,不畏风寒,他们互相鼓励,彼此交流,成就了一批批芒杆能手。在众多师生里,如果要评"芒杆最佳能手",当数易树豪夫妇排第一,我有一回在港南沙坝里见过他们夫妻俩忙乎的场景,只见易老师双手戴着老旧白纱手套,挥动着小镰刀三下两除二就刮下了芒杆,易师母则用剪刀干脆利落的剪芒尾花,不一会儿就铺了一小堆,有一年大家上交任务的时候,大家以为三十多斤算是多的,没想到易老师上交了一百多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1992年到2002年,一场场生动的采摘芒杆活动在定江河畔开展,一车车满载芒杆的货车从学校出发,芒杆也从一斤三𠇔钱一路涨到了一块三𠇔钱,釆摘芒杆不仅在磨砺学子们身心,更是在焠炼学子们的灵魂。这十年的釆摘芒杆劳动教育旷日持久,深入人心,它见证了一届届三都学子的成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八、文化长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齐上齐下,方方块块的校园里,它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这就是2001年完工的文化长廊。文化长廊是一处休闲区,它位于教学楼与护坡墙之间,从东到西长约三十米,紧靠墙的是高低错落的假山,那假山由水泥堆砌而成,像一个个乖巧的孩子依偎在护坡墙身上,师傅们在假山上匠心独运的用阴文刻上了文字。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文化长廊的东头踱步到西头,至少需要5分钟,因为这文字意味深长,令人醍醐灌顶。这是励志长廊,当你实在坚持不下去时,不妨读读这四个字:镌而不舍;当你欲速不达时,不妨品味这八个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你转辗反侧不得而知时,不妨咀嚼这五个字:实践出真知。这是劝喻长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山有路勤为经,学海无涯苦作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名言诗句字字珠玑,发人深省。这是艺术欣赏长廊,这些文字融汇了行书、草书、隶书、楷书这四种字体,你仔细欣赏就会发现,那一横,横的那么大气;那一勾,勾的那么销魂;那一竖,竖的那么刚劲;那一撇,撇的那么妖娆,那一捺,捺的那么优美。常常看到学子们在文化长廊品读、深思,也许他们在寻找答案,也许他们在反思过往,这文化长廊实在是常看常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你要看文化长廊最美的样子,我推荐你春天来,因为那护坡墙顶上开了一长线的花,黄澄澄的是迎春花,紫盈盈的是紫荊花;如果你要看文化长廊静谧的样子,我建议你清晨来,你会一个人拥有整个长廊;如果你迷恋文化长廊的文化氛围,你时时可以来,只要你有心,定会有获而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化长廊就是这样一个特殊存在,当你和它对视时,彼此的交流就油然而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九、留语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勇校长有言,“初中阶段要考个及格并不十分困难,只要肯努力就行";高东平老师有言,“歪风邪气总敌不过浩然正气”;三都家长有言,"老师都是父母心,要好好听老师的话","只要孩子愿读,砸锅卖铁都要送"。这些沁人心扉的留语,感人肺腑,在三都中学的岁月里,还有更多的留语在一代代师生中流传,它们在潜移默化中指导我们的言行,它们在春风化雨里滋润着学子们的心田,这些留语促进了师生们的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这是赖怀恺烈士就义前抄录的墨宝。这句书写在旧墙栏框里的留语,激起了多少学子们的爱国热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待人以诚,学问向真"这是熊守红校长留给学子们的谆谆教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守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 "不点长明灯,不放长流水",这是王仁昌校长常挂在嘴边的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话说,天地君亲师,为什么老师摆在这么高的位置,因为老师是教你们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的,所以你们要懂的如何尊敬老师啊!",这是陈日新校长在校会上反复规劝学子们的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的老师要用眼神照顾到所有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觉得老师在关注他"这是黄新才老师在公开课上点评青年教师时留下的言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班主任要学会冷处理学生问题,又要学会热处理班级事件"这是刘小云老师留下的班级管理真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师自己都弄不彻底的问题就不要跟学生讲",这是钟建才老师教数学的切身感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教书从不偷懒,所以我要求学生也不能偷懒",这是熊发根老师的口头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好要三年,学坏只要三天",这是曾小明主任在校会上警醒学生的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留语至今读来令人感怀,它振聋发聩,又温暖人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雪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笔者第一回看雪松,觉得它是冲着装点门面来的。那还是在1999年秋天的一个日子,学校为打造"花园式学校"引栽了这株雪松,据说,当时身价就高达八千元。怪不得学校来了客人,总会围着它打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笔者第二回看雪松,觉得它是装高冷来的,它浑身上下都是刺,让人却步不前,一年四季的绿色透着清冷,让人觉得莫名高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笔者经历了几件事,才发觉它可能不简单。校园里年年含笑绽放的含笑树忽然有一天说没就没了,专家说,它的花粉会感染呼吸道,会影响学生身体健康;绿荫成行的柏树好端端的也被砍了,说是陵园树种,和朝气蓬勃的校园不相宜;没想到三株十里飘香的桂花树也被学校卖了,唯独更值钱的雪松还留着,这事让人觉得不可思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笔者查找资料方才得知,雪松原来是外来物种,它源自雪域高原,在那高寒的环境里,它仍然能够蓬勃生长、仍然能够绿意盎然,仍然能够高大挺拔不弯腰,活出了生命本来应该有的样子,此物寓意深刻,于是乎人们自然喜爱上了它,艰难培育,四处引种,这才在庭院、校园得见它的身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雪松来到三都中学二十六年了。在这二十六年里,它默默看着孩子们上课,悄悄陪着孩子们嬉戏。当孩子们遭受挫折时,它用挺拔的身躯在暗示着孩子们要坚强,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它用盎然的绿意启发着孩子们要乐观,当孩子们止步不前时,它用一年年的茂盛壮阔的生长激励着孩子们的成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心有千千结,不如暂落看雪松,雪松不言却胜似千言万语。2009年笔者在《德育报》发了一篇文章,主编要求发张配图,于是我选了几张校园活动照发过去,没想到主编看上了孩子们在雪松下做游戏的那张图片,或许是主编读懂了雪松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一、光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日我以三都中学为荣,明日三都中学以我荣",这句话激励了多少莘莘学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2022年开始竹林高改,到创办合作社,在大槽村党支部书记朱勇名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党建+合作社+林下经济"的成熟模式,社员平均纯收入高达8万元,朱勇名的这一番作为给我们树立了"振兴乡村经济"的成功典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原来家在东浒村的袁志强兄弟也是三都中学的优秀校友,哥哥袁志强为排埠中心学校打造"冰雪学校"牵线搭桥,弟弟袁志纲为筹办一中呕心沥血,据他说,他一年有三百多天在工作。兄弟俩不愧是袁氏家族的骄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铜鼓网红阿亮他在网上热销铜鼓蜂蜜时,还积极创业,创办了"铜锣排″民居,他在致富的同时,不忘公益事业,为铜鼓商品直播带货。他为三都学子树立了创业致富又不忘公益事业的光辉形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校长陈日新的两个女儿也很优秀,姐姐陈娇是宜春市名师,妹妹曾被北京市海淀区授予"最美纪检干部"荣誉,妹妹当年还是铜鼓年龄最小的文科状元。姐妹俩的前行之路,让我们看到了"读书能够改变命运"的希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余盈娣是铜鼓中学2017届高考文科第一名,她不忘母校的培养,回校为学弟学妹们传经送宝,她不忘铜鼓爱心基金会的奖励捐助,她工作后领到的第一个月工资就捐了500元给基金会。这真是个励志女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廖宇婷是铜鼓中学2018届理科状元,她是双留守家庭出来的孩子,由爷爷奶奶一手带大,她能够做到始终如一的自律勤奋,证明了双留守家庭也能出人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范海军是三都中学2012届毕业生,因他在部队表现突出,训练成绩优异,荣立二等功。这一现象表明,只要认清自我,深入挖掘特长,充分发挥特长,也能成就一番事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鑫江是三都中学2004届毕业生,现如今在上海从事交警工作,当他在《乐在铜鼓》读到三都学子陈xx遇困的报道后,主动发动班上的同学捐款,这一行为让人肃然起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都学子聚如一团火,散若满天星,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光荣,也是三都中学的光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