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先故乡 红色印记

陈荣彪

<p class="ql-block">北江岸的晨雾里,八甲村的镬耳山墙已守望六百个春秋。八甲的青砖巷道间,徐柳仙的平喉唱腔仍在老榕树的气根间流转,那些《再折长亭柳》的婉转音韵,裹着桑基鱼塘的水汽,漫过徐氏宗祠的蚝壳花窗。</p><p class="ql-block">这座被北江潮汐浸润的村落,在岁月长卷上既书写着水乡的柔美,也铭刻着热血的刚强。当日军铁蹄踏碎桑麻之地的宁静,南三游击队的星火在桑园围深处闪烁。祠堂门内外的风雨里,暗藏过传递情报的粤曲工尺谱;涌边停泊的沙艇,运送过包扎伤员的中草药。青石板路上至今回响着当年更夫敲梆报平安的暗号,晒谷场的稻草曾染红了游击队员的血迹。那些深嵌在锅耳墙里的弹痕,不是伤痕,而是穿透时光的勋章。村头的榕树如今依然挺立如卫兵,新生的枝桠正轻触着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幕墙。当龙舟训练基地的鼓点击碎云端,八甲村正在续写新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八甲村简史里展示的不只是斑驳的记忆,更是在时光长河里淬炼的精神密码——那是镬耳山墙般的坚守,是平喉唱腔般的柔韧,是榕树气根般的生生不息。站在新时代的埠头回望,我们看见:涌边那盏引航的渔火,始终亮在历史与未来的接驳处。</p> <p class="ql-block">八甲村始建于明成化十一(1475年),由茅洲徐氏太公善恒八世祖盛移居此地而形成。八甲村位于丹灶镇中部,地处南沙涌东岸,东南邻二甲村,南邻基杨村,西隔南沙涌与云溪社区旧村、南坊村(荷村)相望,北邻东联社区拾徐村。</p> <p class="ql-block">八甲村在明万历年间属南海县黄鼎都登俊堡,清乾隆年间属黄鼎司黄鼎都登俊堡,同治年间属黄鼎司登俊堡。民国时期属第七区登俊堡、俊云溪乡,第一区俊云溪乡。新中国成立后属四区俊云溪乡,小塘区联洲乡,罗行乡。1958年后属红星公社联洲大队,联安、小塘公社西联大队。1983年后属小塘区西联乡,小塘镇西联行政村、管理区。1992年属南海市金沙镇西联管理区、行政村。2005年属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西联行政村。2013年至今属丹灶镇西联社区。</p> <p class="ql-block">八甲村传统以种植水稻、花生、甘蔗为主,兼养四大家鱼。20世纪70年代村办企业主要是五金厂和磨光厂、喷涂厂。90年代末,民营五金企业兴起。村内约有一半村民自办企业,少量村民承包鱼塘进行水产养殖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是土地、鱼塘及工业用地出租。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工业生产、工资性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等。1962年,八甲村通起了电,20世纪60年代通电话,1980年通自来水,2000年通网络。</p><p class="ql-block">近几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建设,村内陆续建起了村心公园、文化楼(老人活动中心)等惠民工程,内含村民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设施,大大方便了村民开展日常文娱活动。2023年,西联社区八甲村首次恢复举办“康公诞”,同时还举办“康公杯”篮球赛、乒乓球赛、粤剧曲艺晚会、康公夜市、帐篷露营等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并成立了“八甲龙艇会”,开展龙舟赛事,为广大人民群众对本土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注入强大动力。</p> <p class="ql-block">八甲现存有祖盛徐公祠、思胜祖祠、德吾祖祠,还有建于民国的表东书室,门口有楹联“表东永驻枝荣盛,书室长存子孙贤”,寄情万事长青。康公庙每逢农历春节来临和农历七月初七康公诞家家户户都到康公庙祭祀。特别是在康公诞当日,傍晚设斋宴,晚上在广场搭台唱戏。</p><p class="ql-block">八甲村的代表性人物为徐柳仙(1917-1985),女,原名徐振坤,著名粤曲平喉演唱家,被誉为粤曲平喉“四大天王”、“平喉四杰”,广东粤曲一代宗师。徐柳仙的唱腔刚劲、爽朗,并糅合大喉与平喉的唱法,吐字清晰,运腔洒脱,一气呵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柳仙腔”,其代表曲目有:《再折长亭柳》、《断肠碑》、《西厢记》、《梦觉红楼》、《热血忠魂》等。</p> <p class="ql-block">【在西联,怀徐柳仙】</p><p class="ql-block">“未见,未见,未见,伊人未见” ——九叔</p><p class="ql-block">在余音袅袅的粤曲里找</p><p class="ql-block">在粤语残片里找</p><p class="ql-block">找时间咿咿吖吖的抒情</p><p class="ql-block">隐约,传来神诞的欢乐</p><p class="ql-block">一曲仙腔走红</p><p class="ql-block">从镬耳高墙的岭南,飘出</p><p class="ql-block">我不知道,她要去拜华光祖师</p><p class="ql-block">还是上台《再折长亭柳》……</p> <p class="ql-block">在声音的铁瓮里</p><p class="ql-block">命运,白光一样闪过……</p><p class="ql-block">刻录灵魂的密纹唱片</p><p class="ql-block">若现若隐</p><p class="ql-block">历劫沧桑的回音</p><p class="ql-block">我离开讲授仙腔的八甲村</p><p class="ql-block">从密集的曲调里钻出来</p><p class="ql-block">那个曾经熟悉而今陌生的声线</p><p class="ql-block">沸腾成一盏明灯</p><p class="ql-block">一段分行的词,再缀上</p><p class="ql-block">动听的韵脚</p><p class="ql-block">思念的慢节奏怯生生地拨弄</p><p class="ql-block">南海的耳朵,金沙的腰肢</p><p class="ql-block">海报上湿漉漉的哼唱</p><p class="ql-block">扎了一个高髻</p><p class="ql-block">怀揣着旧时光的秘密</p><p class="ql-block">月亮,昏黄如豆</p><p class="ql-block">像民国投下赞美的词汇</p><p class="ql-block">远处,月亮露出半张脸</p><p class="ql-block">升起来</p><p class="ql-block">黑色音符在月光下繁殖</p><p class="ql-block">一个独唱老人</p><p class="ql-block">像一本陈旧的曲谱</p><p class="ql-block">终于翻到了封底</p><p class="ql-block">岁月,正在渡一些久远的事物</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西联八甲境内驻有少量准军事人员(相当于警察功能)约12-14人,隶属于黄鼎司及南海县知县管辖。其中,南海县衙内设有典吏、巡检司、听命于知县,负责缉捕、狱囚工作(相当于今天的公安机构);在乡村,则由各区巡检所(相当于公安分支机构)和水道汛(相当于派驻各地的治安组织)负责管理治安。</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南海县设警察署,各区设分署,署下还设分驻所,大洲沙所驻准军事人员(警察)10来人,均隶属于南海警署所辖。民国3年(1914年)开始,各区设立警察分署所、各分署驻有少量警察维持地方治安。1919年,警察分署改为警察区署,第七区南沙设分驻所(警察只有2人)。1925年,国民党桂系军阀部约100人进驻罗行兴仁社学,驻军近一年,日军入侵南海前开走。</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大洲沙境内每任乡长上任,都要组织联防队,队员10数人,属非固定武装组织,薪金由各村及墟镇各商铺摊派。日军侵华期间,盗贼四起,大则打家劫舍,洗劫全村;小则偷鸡摸狗,为害村民。村民为生存,纷纷由太公(公家款项)或私人购买枪支弹药防备,组织护村队。护村队员白天除值班外,其余时间就到田间劳动,夜间安排轮流看更,遇贼人则鸣锣示警。</p> <p class="ql-block">1927年12月初,南三游击队第二支队一小分队(约30人)深夜渡过北江,秘密驻入罗行乡劳斛村休整,半个月后转移到西联八甲祠堂内昼伏夜出,进行抗日救亡行动,约半个月后撤离八甲,奔赴新的抗日战场。</p> <p class="ql-block">1938年秋,日军攻陷广州后,派军占守石围塘、佛山、小塘、三水(西南)等铁路沿线各站,企图保住西进的军用物资及军队的运送。1939年8月,驻三水西南的日本军派一小队约100多人(属日本南支派遣军团)进驻大洲沙联沙上良,盘踞在陈复初的“鬼楼庄”。8月间,日军密探得知抗日游击队在此驻扎休整(实际上南三大队第二支队早已离开此地),于是驻三水日军派出300人并联合驻上良日军共400余人,带备武器包围茅洲,从沙心路(即铁围与茯洲围的中间路)进犯,在沙涌桥用钢炮轰击东村、三甲、二甲、五甲、西徐炮楼,击中东村炮楼、五甲祠堂之后,包围茅洲12条自然村,把村民押到各个村前空地,架起机枪威胁村民,并用青竹毒打拷问,迫村民供出游击队员,追缴枪枝弹药无果。临走时,日军入村大肆搜掠民财,开走时将二甲、五甲、西徐、西杨、三甲的炮楼烧毁。此外,日军又包围八甲、五甲、二甲,将全部青壮年抓出,经一轮毒打后,带走八甲村青壮年13名,关押在上良陈复初大楼(即鬼楼庄)地牢内。关押期间,日军用钢条打、灌水等严刑拷问,亦无结果,于是放回9人,其中把徐排芬、徐广灿、徐占星、徐广本4人押送至西南日军总部,之后杳无音信。</p> <p class="ql-block">在炮轰期间,五甲村内的恒德徐公祠的外墙被日军钢炮击中,形成大小深浅不一的弹孔数十个。后来人们将之命名为恒德徐公祠弹孔墙,作为日军侵略罪证,现为南海革命遗址。</p><p class="ql-block">1938年12月中,一队日寇进入高海,分成几个小队进入各村搜捕游击队,村民得到消息后四散奔逃,其中有走避不及的村民不幸被捉,惨遭毒害。</p> <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上旬,根据珠江地委的指示,各党组织开始广泛动员人民,维护社会治安,迎接解放军,佛山的解放工作已万事俱备。</p><p class="ql-block">10月14日,广州正式解放。当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5军先头部队自广州西郊向佛山方向全力歼敌。</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5日,曙光初临岭南,佛山城头旧旗颓然落下,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澄澈秋风中第一次庄严升起。第二野战军步伐铿锵,列队入城,条条街衢人潮涌动如春水奔流,鞭炮声、锣鼓声、欢呼声汇成奔腾的声浪,震得骑楼上的老瓦也簌簌作响——包括丹灶、西联、八甲在内的佛山人民以滚烫的心跳,撞开了历史新页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旧日阴云一朝散尽,新阳照彻古城深巷。人民政府迅疾如风,荡涤旧制,建立人民政权,恢复百业生机。饱受压迫的西联八甲人民,终于重获自由,迎着晨曦奔向新生:昔日备受盘剥的工人,昂首挺胸组织起工会,第一次为自身权益发声;街头巷尾,邻里围坐细听新政宣讲,识字班中,老者亦能执笔写出自己的姓名——人民脸上漾开的笑容,正是新社会最温暖的注脚。</p><p class="ql-block">从此,八甲父老乡亲告别了那屈辱与无望的漫漫长夜,昂首并肩与全国同胞一道,踏上了光明大道。他们眼角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以主人翁的姿态,在满目疮痍的土地上亲手播种崭新的生活,向着崭新天地迈出坚实的第一步。</p> <p class="ql-block">西联,乃1954年至1956年间为“联洲乡”,1957年至1961年设“联洲大队”(包括东联、西联),同时设二个辖区,芧洲段堤围之西,为西联,之东,为东联,东西联以生水涌为界。</p><p class="ql-block">而在此前(1949年),这片沃土在历史上统称“南海茅洲”,新中国成立初期称“俊云溪乡茅洲”。</p> <p class="ql-block">茅洲,故名思义,乃白鹭翩跹,草长莺飞,鱼翔浅底之欣欣向荣景象。小河湾湾向南流,清澈、幽静、美丽,岸边杂树婆娑,野花灿烂而寂寞,大面积潮湿的软泥,丰盛的鱼虾引来上下翻飞的白鹭。这里当年,还没有开垦的痕迹,没有种上庄稼,因而显得荒芜、原始,但是却又异常地青葱,展现出无限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相信,这里的原住民(西联先贤)选择这里结庐开村,扎下根来,繁衍生息,也是看中了这一方肥美而有待开垦的土地之故。</p> <p class="ql-block">古榕垂落的气根正在触摸5G基站的光缆,北江水依然冲泡着祠堂前那盏功夫茶。徐柳仙的曲谱在云端生成新的音轨,游击队藏枪的河汊倒映着龙舟竞渡的旌旗。当我们回望八甲历史时,那些渗入血脉的,何尝不是永不褪色的星光?八甲村的故事从不在展墙里终结——你看檐角生锈的铜风铃,正在物联网中醒来。</p><p class="ql-block">感谢为八甲村简史展陈付出努力的所有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