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二节 六十甲子循环周</p><p class="ql-block"> 按干支各自的顺序,天干在上,地支在下,依次排列。干支组合排列的第一位是"甲子”,第二位排列</p><p class="ql-block"> 组合的是"乙丑",这样天干往复排列六个循环,地支往复排列5个循环。这六十对从“甲子”开始到“癸</p><p class="ql-block"> 亥”终,算作一周,也就是说六十而后复为“甲子”,故叫做“六十甲子”。</p><p class="ql-block"> 《黄帝内经》曰:“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生焉,应天之气,五岁而又迁;应地之气六期而环会</p><p class="ql-block"> 五六相合,凡六十岁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正是此意。</p><p class="ql-block"> 六十甲子的循环周期,也就是六十进制,可以用来纪年、月、日、时的变化大致情况。这种用干</p><p class="ql-block"> 支表示年、月、日、时序号的方法,叫做“干支纪法”,它是我国古代历法中的一项重大发明与独特创</p><p class="ql-block"> 造。</p><p class="ql-block"> 古代历法,用干支纪法很流行,一直到现在没有混杂间断过。计年、月、日、时皆由甲子开始, 六十为一个甲子循环,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一日分为十二个时辰,每逢五年有六十个月,五天则有六十个时辰,那么六十年就有七百二十个月,则日、时更多,又怎么推算呢?下面有一首歌决: </p><p class="ql-block"> 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头,戊癸从始字,时元由此求。因为甲己、乙庚等皆隔五数,由甲至己周而复始,甲己之年由甲子月开始(战国时期是以现在的阴历十一月为一年之始</p><p class="ql-block"> 甲己之日由甲子时开始,第一时辰为甲子时;甲己之年由甲子月开始,一月便是甲子月。</p><p class="ql-block"> 《黄帝内经》曰:“天以六六节,地以九九为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竞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天自古通天者,生这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p><p class="ql-block"> 六六之节为六十日为一甲子,是为一节”六六”就是六个甲子.</p><p class="ql-block"> 九九制会,谓九九之法,与天道会通。节气以日行十五度来计,一年24个节气,正合周天365.25度,而古历月份以朔望计算,每月平均29.5天,一年12个月共得354天,因此月份常不足,节气常有余,余气积满二十九日左右,即置一个闰月。故三年必有一闰月,约十九年间置七个闰月,才能使节气与月归于一致。</p><p class="ql-block"> 天有十个日干,代表十干,六个十干叫做一周甲;六个周甲成为一年,这又是三百六十日的计算方法。从古以来,懂得天道的,都认为天是生命的本源,进一步讲,生命是本于阴阳的。《易》曰:“一阴一阳谓之道也。”在战国中期由于邹衍提出了“大九州”之说,所以在《黄帝内经》中也提出了“九州”、“九野”之说。九州的地气是与天气相通的。所以在《孙膑兵法》的《六壬神课﹒金口诀》(详见第九章)中也提出了地上的州与天上的28星宿星象相应的学说。</p><p class="ql-block"> 在战国时期始,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六个节气为一时;四时叫做一年。</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