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第六章 推算时空引力式的哲理数学</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的推数理论五运六气,现存的最早记载见于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它完善于战国中期.古代的推数理论是从宇宙节律上来对时空引力的作用方式及力度进行推算,其目的是使人与时空中存在的引力作用方式达到同步协调,以求得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p><p class="ql-block"> 古人将时空引力作用称为"气运”,也即“五运六气”.古人这种对时空引力推算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延续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它科学地指导了中国的农业、天文、气象、政治、建筑、医学乃至兵法谋略。虽然五运六气,早在战国中期就已完善,但在北宋时期就已有所失传了。(见《梦溪笔谈》)五运六气在古代运用范围极为广泛,著名的当数我国的时间医学---“子午流注”和兵学中“时空数理谋略学”,即兵阴阳。</p><p class="ql-block"> 祖先运用五运六气,推演时空引力作用是为了人类自身更好地在时空中生存而创立并不断完善的,是在“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命题的指导下,在实践中广泛运用的。时空引力的运用可以使人避免不必要的灾害,其方法是选择最佳、最有利的时间和空间来完成自己要做的一切事业,包括战争在内。</p><p class="ql-block"> 五运六气作为一种推数运算方法,在现有的军事谋略中早不见其踪迹,然而在南宋前的阵图处处有数学在古兵法兵阴阳一派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闻名于世的“孙子定理”在阵图中的运用是绝对的,我们应慎重地去思考,去研究《孙子兵法》写的“多算胜”,“少算不胜”究竟是指什么,“算”又怎么“算”?如今的军事谋略是只讲谋略不谈定量和数的,因而在运用这种谋略时,往往不得不把随机处置和判断也纳入施谋的全过程,所以看起来有些像赌博。</p><p class="ql-block"> 五运六气作为时间引力式的推算数学,它已完整地被历代医家精心的保留在时间医学--子午流注针法中。当我们再谈关于天时、地利的数理谋略时是很难抛开时间医学来作为拐杖的。因此,谈数理谋略和掌握它只能先从时间医学去逐步认识。</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子午流注针法是一门时间医学,是靠推数理论来完成的。那么兵阴阳就是一门时间兵学,并且同时间医学一样,都要靠数学来运算,而这种运算方法又在《孙子算经》中可找到它的理论--“孙子定理”也就是闻名于世的中国剩余定理。</p><p class="ql-block"> “数理谋略”作为一种时空兵学,它与时间医学同源于五运六气,而五运六气又源于洛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一节 五运六气的基本内容</p><p class="ql-block"> 五运六气,由“五运”和“六气”两部分组成的。</p><p class="ql-block">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五气与五行,分之则二,合之则一。化气为风、寒、湿、燥、火(热),成形为木、水、土、金、火。形气相感,形化气,气成形,形为阴,气为阳,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推动着事物发展,故《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云:“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p><p class="ql-block"> “五行”与“十天干”相结合而能运,“六气”与“十二地支”相合而能化。故曰:“运气者,以十干合,而为木火土金水之五运也;以十二支对,而为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也。”</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欲研究“五运六气”,必须首先弄清楚天干地支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运气学说,涉及到天文、历法、地理、医学、数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所以有必要对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作一概要介绍,为进一步研究运气学说打下初步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干支甲子是古代用于计算年、月、日时、方位以及推算“五运六气”变化的代表符号。同时知道中国古代数学起源于古代的天文学。</p><p class="ql-block"> 运气学说的主要推算法则离不开天干地支。所以说:“天气始于甲干,地气始于地支,乃圣人究乎阴阳轻重之用也。著名彰其德,立号以表其事。由是甲子相合,然后成其纪。远可步于岁,而统六十年,近可推于日,而明十二时。岁运之盈虚,气令之早晏,万勿之生死,将今验古,咸得而知之。”(《运气论奥谚解》)</p><p class="ql-block">一、 天干与地支</p><p class="ql-block">(一) 天干</p><p class="ql-block">1、 天干的基本含义</p><p class="ql-block"> 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之为十天干,又称“十干”。“干”也就是“个”</p><p class="ql-block"> 的意思。颜师古注《汉书﹒食货志》云:“干,犹个也。”古人用十干来来纪天日的次第先后,故</p><p class="ql-block"> 称“天干”。天干不仅仅是指一个数字符号,它还包含着万物由发生而少伏,而繁盛,而衰老,而</p><p class="ql-block"> 死亡,而更始的涵义在内。《汉书﹒律历志》云:</p><p class="ql-block"> 甲字,同荚,指嫩芽破荚而出的初生现象。</p><p class="ql-block"> 乙字,“奋轧于乙”指幼苗始出弯曲未伸之象。</p><p class="ql-block"> 丙字,指万物丙壮。</p><p class="ql-block"> 丁字,指“大盛于丁”,幼苗不断地壮大成长。</p><p class="ql-block"> 戊字,指“丰茂盛戊”,幼苗日益茂盛。</p><p class="ql-block"> 己字,通“起”和“纪”也,指“理纪于己也”</p><p class="ql-block"> 庚字,“剑更于庚”,生命开始收敛、更替变化。</p><p class="ql-block"> 辛字,“悉新于辛”,新的生命开始酝酿。</p><p class="ql-block"> 壬字,“怀壬于壬”,新的生命又要开始孕育,已具胎气。</p><p class="ql-block"> 癸字,“陈揆于癸”,新的生命又将要开始。</p><p class="ql-block">2、 天干与阴阳:</p><p class="ql-block">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也即奇为阳,偶为阴,天干中的甲、丙、戊、庚、壬属阳,称为阳干,</p><p class="ql-block"> 乙、丁、己、辛、癸属阴,称为阴干,“十天干”分为五阳干和五阴干。</p><p class="ql-block">3、 天干与五行时令</p><p class="ql-block">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阴阳之分。“河图”中天数五,地数五,合而为十,故天数为五阳干,地数为五阴干。万物又归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此五行又各有阴阳,一阴一阳合而为十,十干五行阴阳相配合。所以说“十干者,阴阳五行也”。正因为阴阳之间的运动,才能产生无穷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把十干按顺序分成各含一阴一阳的五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别配以五行时令方位,则为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间戊己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 地支</p><p class="ql-block">1、 地支的基本含义</p><p class="ql-block">地支即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之为十二地支。古人曾将十二地支分别予以纪月,一岁十二个月,每月各建一支,即正月建寅、二月建卯......、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十二地支以纪月成岁,故称十二地支。十二支的次第先后与十干具有同一意义,说明了事物的发展由微而盛,由盛而衰,反复变化的进展过程。</p><p class="ql-block">正月建寅,阳气初发生物开始演变,故为孟春。</p><p class="ql-block">二月建卯,阳气方盛生物成长渐茂,故为仲春。</p><p class="ql-block">三月建辰,春阳震动,生物越发长得美茂,故为季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月建巳,阳气益为壮盛,故为孟夏。</p><p class="ql-block">五月建午,阳盛阴生,生物的成长萼繁叶布,故为仲夏。</p><p class="ql-block">六月建未,生物成长,果实开始成熟,物成有味,故为季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七月建申,秋凉初至,生物成熟渐收,故为孟秋。</p><p class="ql-block">八月建酉,阴气渐盛,生物衰老,故为仲秋。</p><p class="ql-block">九月建戌,生物尽收,故为季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十月建亥,阴气渐盛于外,阳气渐藏于下,故为孟冬</p><p class="ql-block">十一月建子 地下初阳渐旺,生物幼芽,已开始在地下萌生,故为仲冬</p><p class="ql-block">十二月建丑,阴气已尽,阳气已动,生物幼芽,已将解脱阴纽而出土,故为季冬。</p><p class="ql-block">2、 地支与阴阳</p><p class="ql-block">十二地支以应月,子、寅、辰、午、申、戌为阳,称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称为阴</p><p class="ql-block"> 支。即十二地支包括六阳支和六阴支。</p><p class="ql-block">3、 地支与五行时令</p><p class="ql-block">十二地支按其顺序可分为各含一阴一阳的五组:寅卯、巳午、申酉、亥子、辰未、丑戌分别以</p><p class="ql-block"> 五行时令。它们是:东方寅卯木,南方巳午火,西方申酉金,北方亥子水,中央辰未丑戌土。</p><p class="ql-block"> 中央辰未丑戌土:辰为季春三月,未为季夏为六月,戌为季秋九月,丑为季冬十二月,这四个</p><p class="ql-block"> 季月,是每个季节最后的一个月,是中央寄旺于四时的月份。同时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节气</p><p class="ql-block"> 前十八天,也就是中央土寄旺的时节。</p><p class="ql-block"> 天干地支为什么要这样定位与相配呢?这是古人取类比象以定为五行四方之名,如《五行大</p><p class="ql-block"> 意》云:“夫万物自有本质,圣人象类而制其名,故曰名以定体,无名为天地之始,有名为天地之</p><p class="ql-block"> 母。”也就是说,自然界在很早以前,未定名之时,人们为方便起见,而根据事物的性质与现象所</p><p class="ql-block"> 定的名字而已。各家所言分述如下:</p><p class="ql-block"> 东方木:《白虎通》云:“少阳见于寅,盛于卯,衰于辰,其曰甲乙属木。”《尸子》云:“东</p><p class="ql-block"> 者动也,震气故动。”</p><p class="ql-block"> 南方火:《白虎通》云:“太阳见于巳,盛于午,衰于未,其曰丙丁属火,火之言化也,阳气</p><p class="ql-block"> 用时万物变化也。”《尚书大传》云:“南,任也,物之方任也。”</p><p class="ql-block"> 中央土:《白虎通》云:“土为中宫,其曰戊己。”《礼斗威仪》云:“得皇极之正气,含黄土</p><p class="ql-block"> 之德,能苞万物。”</p><p class="ql-block"> 西方金:《白虎通》云:少阴见于申,盛于酉,衰于戌,其曰庚辛属金。”《说文解字》云:</p><p class="ql-block"> “天地万物为秋,其位西方。”</p><p class="ql-block"> 北方水:《白虎通》云:太阴见于亥,盛于子,衰于丑,其曰壬癸属水,水之为言准也,养</p><p class="ql-block"> 物平均有准则也。”《礼记》云:“冬之为言中也,中者藏也,其位北方。”</p><p class="ql-block"> 大家知道,地球以赤道分为南北两极各为90度。中国位置在东经大约73至125度,北纬</p><p class="ql-block"> 4度到53度。地球绕太阳旋转角度是66.5度,因此世界大部分地区有四季的变化。我国位于北</p><p class="ql-block"> 回归线之间,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变化尤为明显。当我们每日首见太阳从东方升起时(日出</p><p class="ql-block"> 卯时5-7时),光线不太明,乃为斜射,从卯位到辰位其光渐增,定为少阳;所谓少阳见于寅,</p><p class="ql-block"> 盛于卯,衰于辰,就是此意也。其他依此类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