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之行第四天:龙门石窟和少林寺

yuyu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龙门石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3公里处的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之间 。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等十多个朝代,连续营造达400余年 。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 。佛像形状丰富多样,北魏时期的佛像线条流畅、气质高雅,呈现“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风格;唐代造像则丰满圆润、雍容华贵,更显写实、自然 。在大小方面,佛像尺寸差异很大,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左右,而最大的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气势恢宏。这些佛像雕刻精美,工艺精湛,是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8月1日,阳光灿烂,暑气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伊河两岸罩得严严实实。可当我们站在龙门石窟的山脚下,看伊河水泛着粼粼波光穿峡而过,对岸的石窟群在烈日下泛着青灰色的光,所有的燥热仿佛都被那千年的沉静吸走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沿着石阶向上,汗水很快浸透了衣衫。身边的游人摩肩接踵,大家都和我一样,后背湿透,在陡峭的石壁间穿梭。有人举着手机仰拍,有人对着说明牌轻声念诵,更多人在洞窟前驻足细看。在宾阳三洞前,一尊北魏时期的佛像正微笑着俯瞰众生,衣袂的褶皱如流水般顺滑,明明是冰冷的石头,却透着温润的生命力。“你看那线条,像不像在动?”有人说,眼里闪着惊叹的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最让人震撼的还是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高踞山岩之上,17米的身躯在光影中若隐若现,螺发如星,慈眉似月。无论在那个角度看,都好像在看着人们。据说武则天曾以自己的容貌为蓝本捐资修建,此刻她的目光穿越千年,静静凝视着来来往往的后人。周围的弟子像或严肃或温婉,天王像怒目圆睁,力士像肌肉贲张,明明是凝固的石刻,却像在演一场无声的史诗。人群里此起彼伏的“哇”声,是对这份精湛技艺最朴素的礼赞。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可赞叹声里,总夹杂着叹息。有不少窟龛空空如也,有些佛像头部不见踪影,残存的脖颈处留着凿痕,像一道道永不愈合的伤疤。导游说,这些很多是近代被盗凿后流散海外的。阳光从洞口斜射进来,照亮了石壁上的裂痕,也照亮了游人脸上的痛惜。有一个孩子问导游:“他们为什么要把佛像的头拿走呀?”导游说:“因为它们太珍贵了,我们以后要好好保护剩下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山时,我们回望那布满洞窟的山壁,突然明白,这些佛像早已不是冰冷的石头。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基因库,更是提醒我们守护文明的警钟。我们一定会好好守护它们,让文明的微光永不熄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少林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