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余秋雨笔下的“汉文化孤岛”,描绘的是一座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的古城隆里,古城地处贵州锦屏县与黎平县的接壤区域,隆里古城作为明代军事屯堡的活化石,其经典多聚焦于历史的厚重感,大明军屯留下的文化孤洲,一直延续着江南汉人的遗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是历史与自然充满诗意的交融地,古有“青阳门上的老铃铛,风一来就歌唱”的俗语,青阳楼以风铃象征着时光流转,隐喻着古城六百年的沧桑变迁,青阳门是隆里古城标志性建筑,风铃声成为游客最难忘的听觉记忆,站在军屯宅院的石墙前,望着墙面上雕刻着繁复的古战场图案,在阳光洒在浮雕上的时候,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红灯笼挂在墙边,随风轻轻摇晃,像是在这一刻,为我留下这份宁静和美好的定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走过一面石墙,墙上贴着古城内各个景点的彩色的标识牌,不同的地名和景点,让每一块牌子都像是一扇窗,让人通向另一个未知的世界,一边走,一边念着那些地名,仿佛在与它们在对话:“没错,我也很喜欢隆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青阳门是古城东侧的城门,明代时期为军事戍楼,清代则改为祭祀用途的鼓楼,是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现在为游客进入古城的入口之一,站在藤蔓缠绕着古门旁,微风从门洞拂过,还带来一丝清凉,仰望着门楣,蓝天白云映衬着这座古老的城门,听着门内隐约传来的行人脚步声和低语,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另一个年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靠在一面石墙边,墙上的浮雕描绘着明清古代战争的场景,刀光剑影仿佛就在眼前,仿佛能听见战马嘶鸣,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墙壁边的绿树在蓝天下,让这里一切都那么宁静,却又充满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青阳门采用“勒马回头”式城门设计,兼具军事防御与祭祀功能,门楼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采用毛石框边,历经数百年仍保存完好,作为明代军事屯堡遗址,青阳门见证了朱元璋为镇压少数民族起义而修建的军事防御体系,城门上曾设炮台,用于军事警戒,站在这在清代就生长藤蔓缠绕的石墙前,阳光透过蔓叶洒在身上暖暖的,身后块块古朴石砌的城砖,仿佛让时间在这里静止,青阳门也是四个城门中保存最完好的城门,其意为“向东的城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坐在贴有“尉迟敬德”门神的古木门边的石条上,想到这次来此游览观光,是一次不可错过的文化体验,相视而笑的这一刻,仿佛连穿越门洞的风都变得温柔起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凉亭前,亭子上挂着两盏黄色的灯笼,自己双臂交叉,面带微笑,与绿树和蓝天相映衬托,构成一幅让自己非常满意的画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隆里的汉文化传承,是因为目前还居住在城内的居民,多数为明代屯军的后裔,保留了中原语言、习俗及文化,每户民居门匾都会标注有如“隆门第”“苏湖第”“关西第”等不同的字样,“第”则表示了这家的籍贯及生活情况,按家风来分,如标有“科甲第”的人家,祖上便是有人考举了进士,隆里古城内独特的汉文化让人印象颇深。坐在充满汉文化的古院里,仿佛能感受到这里所有的明清建筑都散发出的传统文化气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古城内是汉文化的聚集地,环绕古城外的荷塘则让古城成为了“汉文化孤岛”,陶渊明笔下描写的荷花,也让这里的人们具有了隐逸精神和荷花的品质,坐在红军曾经走过的平水桥石板上,手中拿着一片荷叶,清澈的河水、茂密的树木和远处的山丘,在天空中的白云下,整个城池外氛围宁静而自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隆里古城不但拥有城内古香古色的明清徽派建筑和丰富多彩的汉文化,同时拥有世外桃源般独特的田园风光,让人流连忘返,不愿离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