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三线建设的壮阔画卷中,江西东风制药厂的抗生素生产车间,曾是群山深处跳动的“生命引擎”。而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不像一线生产工人那样直接与药品原料打交道,却用扳手、螺丝刀、万用表为生产设备“把脉问诊”,用汗水与坚守守护着每一台机器的健康运转——他们就是检修车间的员工。</p> <p class="ql-block"> 检修车间前身代号105车间,技术工种多,车工、钳工、铇床、磨床、铣工、电焊工、管工、冷作工等,一应俱全;且各项工种都有一套技术高招。其中袁庆根、孙扬武师傅是老一辈中大名鼎鼎的八级技术大师;管工陈玉年老师傅技术非常精湛,让人佩服!永远值得称道铭记!</p> <p class="ql-block"> 作为抗生素生产线上的“工业医生”,检修车间以“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为药品生产的安全与质量筑牢了坚实防线。</p> 生产线上的“隐形盾牌”:不可或缺的护航者 <p class="ql-block"> 抗生素生产是一场对精度与稳定性的极致考验。从发酵罐的温控系统到输送管道的密封性能,从灭菌设备的压力参数到包装机械的运转节奏,任何一个微小的故障都可能影响药品质量,甚至导致生产线停摆。检修车间的存在,正是为了将这些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p> <p class="ql-block"> 他们是生产线的“守护者”:日常巡检中,电工班师傅用仪器排查电路隐患,确保设备电力供应稳定;钳工班手持扳手,一遍遍紧固发酵罐的螺栓,防止物料泄漏;金工班则在机床前打磨着磨损的零件,让设备“关节”灵活如初。当设备突发故障时,他们又化身为“急诊医生”:冷作班连夜修补破损的管道,安装班紧急更换老化的阀门,起重组精准吊运重型部件……可以说,检修车间是抗生素生产的“隐形盾牌”,没有他们的及时响应与专业检修,药品生产的连续性、安全性便无从谈起。</p> “特别能战斗”:在抢工期中淬炼担当 <p class="ql-block"> 抗生素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检修工作往往“时间紧、任务重”。为了避免影响药品供应,厂部下达的检修任务常常要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可能是停产间隙的短短几天,也可能是设备突发故障后的连夜抢修。面对这样的挑战,检修车间的员工从未退缩。</p> <p class="ql-block"> 检修车间除了日常检修工作外,特别在原药车间安排年度计划仃产大修期间,承担各个工种的集中投入与配合任务,抓进度抓效果,是历来有目共睹的。</p> <p class="ql-block"> 盛夏的车间里,温度高达四十摄氏度,冷作班的工人却要钻进闷热的设备夹层焊接管道,汗水顺着安全帽的系带往下淌,工装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他们却顾不上擦一把;寒冬的深夜,保修班接到紧急任务,顶着刺骨寒风赶到现场,趴在冰冷的地面上检修机械,双手冻得发紫仍坚持操作;为了赶在黎明前完成发酵罐检修,钳工班、安装班、起重组协同作战,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饿了就啃几口干粮,困了就用冷水洗把脸……“不怕苦、不怕累”不是口号,而是他们用行动书写的信条。正是这份“特别能战斗”的劲头,让无数次紧急检修化险为夷,确保了生产线的如期复工。</p> 规范管理筑根基:分工协作的“精密齿轮” <p class="ql-block"> 检修工作的专业性与复杂性,离不开科学的管理体系。江西东风制药厂检修车间始终秉持“规范管理、分工明确”的原则,让各个班组如同精密齿轮般高效运转。</p> <p class="ql-block"> 车间办公室统筹协调,将检修任务分解到每个班组;电工班专注电力系统与电器设备,是设备的“神经科医生”;钳工班精通机械结构,擅长解决设备的“骨骼问题”;金工班负责零件加工与修复,为设备提供“替换零件”;安装班、保修班专攻设备的安装与日常维护;冷作班、油漆组则在金属加工与设备保养中发挥专长;起重组则是重型设备搬运的“大力士”……从周福祥、柴纪友、程建国、徐启民等历任党支部书记,到王德云、徐启民、陈志豪、戴伟忠、徐 群、王金刚等车间主任,他们始终强调“责任到人”,让每个岗位都清楚自己的使命,确保检修工作“零失误”。在检修车间领导中,王德云是一位不可或缺的人才,他头脑反应和口头表达反应极快,且表述清晰,主持检修车间总调度的重职。</p> 传承不息的护航精神 <p class="ql-block"> 如今,三线建设的岁月虽已远去,但检修车间的故事仍在流传。那些曾爬过管道、拧过螺栓的双手,那些在深夜里亮起的检修灯,那些为了赶工期而沙哑的吆喝,都化作了一种精神——那是对责任的坚守,对质量的敬畏,对“护航者”角色的深刻诠释。</p> <p class="ql-block"> 江西东风制药厂检修车间,这支三线建设中的“工业医生”队伍,用平凡的岗位书写了不凡的担当。他们或许没有站在聚光灯下,却让抗生素生产的“生命引擎”始终强劲运转。他们的故事,是三线建设中无数默默奉献者的缩影,也永远提醒着我们:每一份安全与稳定的背后,都有一群人为之全力以赴。</p> <p class="ql-block">撰稿:吴 进</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3日写于乐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