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七月的骄阳像火炉熔化的铁水,倾泻在澴潭镇广袤的田野上。人们几乎都在家里享受着空调和电扇带来的凉爽。还不停地说:“什么鬼天气,真是热死人了!”但你没有想到的是:在炎炎烈日下有一群善吃苦,不怕累,不怕热的老农还在劳动着,在这片黄土地上耕耘着。他们尽管拼命的付出,虽说收获不了多少。但只想到儿女在外工作不容易,自己年纪大了能动,找点事做,不给儿女们添堵添负担就满足了。他们在田里默默地做着,儿女电话问候,总是说好着呢,总想用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他们才是我们这片黄土地上真正的脊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骑行走在熟悉的乡村小路上,抬头一看: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在烈日下,戴着草帽正在专心地收获玉米棒子,还不停地擦脸上的汗。看到老人收获玉米棒子的样子,或许会让人联想到许多充满温度和生命力的画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人布满皱纹的手掰下金黄的玉米,像在收割岁月。从老人微笑的脸上可以看到:很平静的很满足的在收获玉米棒子,老天爷眷顾早种的玉米,棒大粒满。只看到老伴开着三轮车在把收的玉米棒子运回家。我迎上去和老人说话,老人微笑,边擦汗边甩胳膊边说:“还行,白天做做。劳动后吃得香,睡得香。想想我们现在与过去相比,不知享福享到那里去了。”老人不停地在往车上装着玉米棒子。太阳,玉米,老人成了这片土地上一幅和谐,最感人的画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午十点的太阳真毒,晒在身上皮肤疼疼的。只看到一位老人戴着草帽,弯着腰在芝麻地里拔草。天不作美,一直干旱,地里的芝麻长的不壮,三清两黄,高矮不一。老人一边拔地里的草,一边把快要落的芝麻砍了捆成捆。我上前与老人打招呼:“你好,天这么热早点回家呀。”老人抬起头,啊,我认识!只看到老人满脸渗满汗水,脸红红的,像是刚刚喝过酒。老人笑笑说:“不收不行,黄的要炸了,遭了。”我仔细一看,老人的衣服全部汗湿了贴在身上,衣服可以拧出来水。要是让我们的孩子看看这劳动的场面:在火辣辣的太阳下,在山岗上的地里长着熙熙攘攘的几棵芝麻,老人还在拔草,也不能让这块地荒着。不知孩子们会说什么?我想,这也许就是老人生存的全部的希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人深情地说:“这地,我能动就不让它荒着,老祖宗留下的耕地在我们的手里不能丢。”说罢,弯着腰继续忙碌着。太阳越来越大,蝉越叫越响,似乎没有打扰老人在地里默默地劳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骑行走到一水塘边,远远看到有一个人在草丛中拔着什么。我仔细一看:头上戴着一顶小小的布帽子,低着头,弯着腰,背躬的格外突出。啊,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妈妈。我一看时间,上午十一点。太阳炙烤着大地,村水泥路上像是火焰在燃烧,热浪一阵阵向我扑来。我停下单车,想看个究竟。我来到老妈妈的身边,先咳嗽了一声,生怕惊吓到了老妈妈。我礼貌地和老妈妈说话;“天这么热,还在打药草呀?”老人没有抬头说:“不热呀,外面比屋里好,待在家里光想睡,晚上又睡不着,白天脑壳疼,出来做做舒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妈妈一抬头,瘦小而微笑的脸上充满着踏实和满足。高兴地说:“这里药草多,可以拔几十斤。”我惊讶道:“啊,是你呀!杨妈妈。”这位老妈妈是我们邻队的,今年八十多岁了。两儿一女,儿孙满堂,儿子几次接她去随州,玩不了几天就要回来。说,城里玩不好,除了人就是车,坐在家里还生病。一回到老家什么都好了,吃得进,不生病。是啊,老人适当的劳动,在湾子里与同龄人聊聊天,比在随州圈在家里自由快活多了。说个实在话,我也有同感。一个地方住了几十年,突然换一个地方也不习惯。老树怕挪根,老人怕搬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张大哥今年七十七岁了,儿子承包了四百多亩水稻田,忙起来总是让老父亲在家看看场子,不要出门,把身子养好就是当儿子的福。可当父亲的总是闲不下来,常说:“我种了一辈子的田,不做不习惯。”张大哥年轻时就会开拖拉机,每到收割稻子时,你看那张大哥那高兴、熟练的样子,真是让人羡慕。张大哥的儿子是一个孝子,有时看到父亲高兴的样子再也不说什么了,总是要父亲小心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张大哥看到秧苗长势喜人,总是夸儿子能干。张大哥有事没事总喜欢在田边地头转来转去。看看有没有秧水,看看稻田里有没有草,看看秧苗发虫没有。人老了就是闲不下来,天这么热,温度这么高。张大哥连帽子都没戴,在稻田里拔稗子。儿子总是说不过父亲。张大哥说:“人老了闲下来就生毛病,闲聊生是非,坐茶馆打钱,坏了品质,败了家风。在田里晒晒太阳去去湿,站在水里凉快。”张大哥喜欢喝茶,他的儿子总是把茶叶备得足足的,张大叔见人就夸儿孙们能干,懂事,听话。绿油油秧田里,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像是刻在大地上的一座丰碑,更像是我们后辈心中永远不灭的一盏明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你仔细想想上了年纪的人都是这样,闲不住,处处为儿女着想。塆前屋后哪怕只有一小块地,闲着也要挖出来种上菜什么的。收获一点就攒着,舍不得吃,生怕儿女过得不好,有一天需要钱;孩子们回家了,好的都省着孩子吃,总说自己在家天天吃的好。有时腊肉就是长了虫,就是浪费了也不抱怨什么的;自己在家里劳动累了,总说还好,做做舒服。生病了,小病总是扛着,还生怕孩子们知道,只想着孩子好,一切都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时我也在想:老辈们这样节俭,吃苦。也应该让我们的孩子真正明白: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有时我看到:一个馒头只吃了一口就扔掉,吃完饭饭碗里满是饭粒就一推,就餐后满桌的剩菜一倒,我每次看到后心中总泛起不快,感到惋惜,总就想说点什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是59年出生的,母亲吃糠,树皮,野菜。我是吸着母亲带着苦涩味的奶汁长大的,饿肚子饿怕了。我对儿女们要求可能有点过高:进餐馆吃多少点多少,不够再点。吃完饭后,饭碗要干净,桌子上不留饭粒。孩子们回来了,每次看到餐餐光盘,看到水果袋子见底,看到垃圾桶里总是空空的,心里总有说不出的幸福。才知柴米贵,方知父母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是啊,烈日灼不弯佝偻的脊梁。当晒场上的玉米堆成金色小山,草药香飘过烫脚的田埂,那被晒得发亮的白发,正是人间最硬的骨头——在滚烫的土地上忙忙碌碌。我们后辈应该记住他们辛劳的背影,尊重他们的劳动,传承他们的基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也许最动人的是,当夕阳把老人和在田间的影子拉长时,会突然分不清:究竟是人收获了庄稼,还是土地用丰饶的模样,收割了人漫长的一生。致敬!高温下劳动者的脊梁——上了年纪的,这片土地上的耕耘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