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6月下旬,从《都市快报》上看到一则消息∶浙江博物馆(孤山馆区)西湖美术馆正举办《大唐盛世 法门珍宝》唐代文物特展,展期时间从6月24日至10月10日。</p><p class="ql-block"> 看了特展讯息后,很高兴,足不出杭就能在西湖畔一睹唐代中国的繁荣,实属千载难逢的美事。</p><p class="ql-block"> 我对长安(西安的古称)怀有浓厚的兴趣,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曾两次到访过西安,逗留过十多天,认真地游览过古城。</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西安城给我的印象,觉得比杭州也大不了多少。参观过大雁塔小雁塔,看了未央宫,欣赏了市中心的钟鼓楼(西安人称之为钟楼)。保护良好的古城墙开了个口子,有轨电车穿墙而过。</p><p class="ql-block">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许多名胜古迹并未对外开放。至于现在游人看到的秦始皇兵马俑,大唐不夜城等热门打卡景观,已经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在师专共同课学习《中国通史》时,老师尤为赞叹唐朝的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也知道了法门寺在1956年被陕西省确定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进入7月后,天渐渐地热了,眼见7月7日就是农历24节气中的小暑。常言道,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宅家避暑不甘心,总想出去透透气。</p><p class="ql-block"> 翻看央视天气预报,7月5日杭州将迎来首个41℃的高温日,而7月4日气温是38℃。过了这一天不知会热成什么程度,当即决定7月4日去杭州看大唐文物特展,以稀释我对西安古城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地铁加公交,全程冷气陪伴,约一个半小时便顺利抵达西湖边的终点站白堤。下车后,我在平湖秋月景点稍稍停留一下,欣赏夏日里西湖的湖光山色。</p><p class="ql-block"> 湖岸边茶室,有一株浓荫稠密的大树,树冠倾斜,贴近湖水。湖岸暑气蒸腾,岸边长椅没有晒烫。坐在长椅上,并不感到热,也许在地铁强冷车厢里呆了一个多小时,此时在树荫里小憇,正好让身体适应环境。</p> <p class="ql-block"> 起身向马路对面走去,浙博孤山馆区我已经有45年未来过了。上次是带学生春游西湖,当时浙博孤山馆的旁边是浙江图书馆的古籍部。现在展现在眼前的浙博馆区很大,而图书馆却迁走了,可能搬到黄龙洞景区,又从黄龙洞搬到之江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 走进正门口,在观众服务中心接受了严格的安全检查。随身携带的挎包要经透视检查,身体也要用探测仪扫描,这阵式堪比机场安检。</p><p class="ql-block"> 迎面的浙博古迹展馆闭馆布展,不开放。跟随大队观众按特展提示箭头,右转弯朝西湖美术馆走去。</p><p class="ql-block"> 到底是美术馆区,回廊绕水而建,绿树成荫,水池里成群的红鲤鱼在游人眼前游弋,而散养的鸭子惬意地在树荫下乘凉。远远近近的蝉鸣撕碎了孤山景区夏日的宁静,让人感觉别有一番情趣。</p> <p class="ql-block"> 按照特展提示箭头标志走,我走进了常书鸿美术馆,因为旁边的黄宾虹艺术馆和重华琦芳宋元明清漆器艺术陈列馆不开放,在常书鸿美术馆里转了转,觉得展出的画作一般,不知道画家是印象派还是抽象派,看不懂,不少人很快退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全民抗战胜利80周年,我原想在画展作品中能看到有关这方面的题材,很遗憾,没有。</p><p class="ql-block"> 馆外休息处,补充了饮水,顺着保安手势指引,我径直奔西湖美术馆。</p><p class="ql-block"> 浙讧省暨杭州市的文管部门,对法门寺出土的唐代文物精品特展,极为重视,西湖美术馆的外墙上,显眼处都装上巨幅的宣传广告。展馆入口处,赫然竖着醒目的参观券的售价∶成人票60元/人次;优惠票(半价票)30元/人次,并列出享优惠的人员范围;免费参观票0元/人次,也列出享有免费人员的范围,我是凭三十年教龄教师证进馆。</p><p class="ql-block"> 展馆的入口又要重复在大门口那套安检措施,我能理解,毕竟陕西省凡涉及大唐盛世的文物、陕西省各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都集中在杭州了,容不得有半点闪失。</p> <p class="ql-block"> 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辉煌璀璨、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p><p class="ql-block"> 唐朝历十四世,传二十一代皇帝,前后共289年。其与汉朝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两大强盛的王朝之一。</p><p class="ql-block"> 唐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封建王朝,是当今国人为为之骄傲的盛世。</p><p class="ql-block"> 提起唐朝,不能不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627—649年)的贞观之治。李世民开创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治世局面,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713—741年)时,提倡文教,任用贤能,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使得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p><p class="ql-block"> 老百姓茶余饭后闲聊时常说的大唐盛世,指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治世。</p> <p class="ql-block"> 这次在杭州举办的唐代文物精品特展,是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出土的珍宝。</p><p class="ql-block"> 法门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始建于东汉末年,因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的佛指骨舍利而闻名,被誉为“关中塔庙始祖”和“护国真身宝塔”。1981年宝塔因年代久远,坍塌了一半。1987年重修宝塔,在塔内发现了地宫,出土了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及2499件大唐国宝重器。</p><p class="ql-block"> 进入展厅后,首先看到的是《前言》∶</p><p class="ql-block"> 打开一扇沉睡千年的神秘之门,伴随诸多封存大唐记忆的珍宝缓缓苏醒,唐代人的风雅与追求尽收眼底。金银璀璨,瓷器温润,琉璃奇异,这些精美华丽的器物,体现着唐代社会的繁荣开放,映射出唐人自由的精神世界,更彰显着物质文明与精神信仰的融合共生。如梦如歌,如痴如醉,悠悠地宫,辉煌盛唐,就让我们踏入这场时空之旅,实现跨越千年的共鸣,从这些奇珍异宝中找寻那令人心驰神往的盛世大唐。</p> <p class="ql-block"> 法门寺建成时叫阿育王寺,是唐高祖李渊改其名为“法门寺”。法门寺的地宫是模拟唐朝帝王陵寝建筑造型而建造,为盝(lù)顶窑洞式的石质建筑。</p><p class="ql-block"> 地宫内设四道石门,由踏步漫道、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后室及龛(带门)七部分组成,总面积31.48平方米。前、中、后室及秘龛各安奉佛指舍利1枚,并有数千件大唐王室供养的佛家珍宝环绕,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时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p><p class="ql-block"> 法门寺地宫文物的出土,是20世纪中国隋唐考古重大的发现,也对研究唐代历史、佛教文化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具有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百代王孙供养的法门寺,地宫一开便是半个盛唐。</p> <p class="ql-block"> 在浏览法门寺出土文物展时,我首先看了盛放第一枚佛骨舍利的宝函,这是玉质影骨八重宝函中的第五重。可以想象打开宝函如同开俄罗斯套娃,虽然庄重,但也挺有兴味。</p><p class="ql-block"> 函体正面中部錾(zàn)刻一尊六臂观音,首、背、身光俱全,头稍右侧。观音两侧有胁侍六尊合掌跪于蒲团之上,前有童子两尊坐于莲台之上,双手捧盘献物。观音前置香案,后有四株菩提。函体其余三面为坐佛像,周围有菩萨、童子或金刚力士等侍奉周围。</p> <p class="ql-block"> 接着,看了迎真身银金花十二环银锡杖,此杖出土于法门寺地宫后室。</p><p class="ql-block"> 锡杖是僧人携带的佛具,属比丘十八物之一。因其振动时有“锡锡”之声而得名,又称鸣杖、禅杖,德杖等。古代僧人参学行路时,常手持锡杖,用以驱动器赶蛇虫,自我防卫;或乞食(化斋)时振动有声,使人闻之;或为年老病弱者扶身之用。锡杖后来演变为佛教最重要的法器之一。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唐僧,身披袈裟,手持锡杖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知唐朝高僧玄奘前往印度是不是有此等僧家标配。</p><p class="ql-block"> 馆中展出的锡杖是唐咸通十四年(873年),唐懿宗为迎送佛指舍利敕令工匠们专门制作的。整体造型精美绝伦,古今罕见,工艺更显精巧,堪称佛门奇宝,被誉为“世界锡杖之王”。在佛教世界,四股十二环的锡杖等级最高,属释迦佛所持。</p> <p class="ql-block"> 然后,着重而又仔细地看了馆方宣传介绍的法门寺珍宝——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法门寺地宫共出土两件香囊,其中这件是迄今发现唐代存世的香囊中,制作最精美、体量最大的一枚。</p><p class="ql-block"> 香囊又称香球、熏球,是一种熏香用具,材质有金、银、铜、铁等,其中以金银材质为上品,供皇室贵族使用。大件香囊可以悬挂于室内或者车舆之中,小件可佩戴于身上或者拢于袖中,主要用于熏衣香体、悦心怡情。</p><p class="ql-block"> 展出的这件香囊结构精巧,下半球体内两持平环与球壁铆接在一起,持平环和香盂都可以随重力作用,保持盂面与地面呈平行状态。无论球体如何转动,香灰火星绝不外溢。这种持平装置,完全符合近代现代航空航海所用导航仪器陀螺仪的原理。</p> <p class="ql-block"> 另一件是鎏金银龟盒,龟盒为唐代宫廷香器。此盒象形逼真、工艺精巧,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龟在中国古代历来被看作是吉祥长寿、刚毅不屈、先知先行的动物,与龙、凤、麟合称为四灵。</p><p class="ql-block"> 这龟盒出土时,盒腹内还残留有香灰。背盖内,可以看见熏香残留的烟炱(tái)痕迹。</p> <p class="ql-block"> 看完法门寺博物馆送展的镇馆之宝后,接下来就我看到的感兴趣展品、进行了深度的考研。</p><p class="ql-block"> 法门寺地宫出土两件琉璃盘非常漂亮精美,从盘中花纹图案上看,是带有中东地区伊斯兰风格的玻璃制品。这为早期伊斯兰和唐代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长安,万国来朝,商贾云集,驼铃彻夜。经丝绸之路而来的阿拉伯商人带来了西域(现在中亚地区)的农作物,香料,珠宝。大唐商队从长安出发,穿越沙漠用丝绸、瓷器、茶叶等珍宝与西域各国贸易。</p><p class="ql-block"> 就海上丝绸之路而言,日本派出多批遣唐使(留学生),将盛唐时期中国的文化乃至政体的架构,照搬到日本。时至今日,日本还随处可见我大唐的遗风,如日本人的和服,日文中的汉字……</p><p class="ql-block"> 我国的鉴真和尚为弘扬佛法,东渡日本,在奈良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唐招提寺》,其意为“在佛祖身边修行”。鉴真圆寂(客死)于奈良,其肉身坐佛像成为日本国宝。</p><p class="ql-block"> 早些年曾听“驴友”说过,想要看看唐朝的建筑怎么样,不妨去奈良。可见唐招提寺地位的重要,影响不是一般。</p> <p class="ql-block">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碗、盘、碟等14件精美的瓷器是秘色瓷的真身现世,也是举世罕见的绝代珍品。</p><p class="ql-block"> 过去,人们对这种出产于越地,专为皇室烧制的瓷器,只能凭想象而无缘见其尊容。现在展出的出土原件——五瓣葵口大内凹底秘色瓷盘,瓷体细密、施釉均匀、造型端庄、釉质明亮润澈、晶莹剔透、似玉类冰,恰如五代诗人徐夤(yín)笔下“巧剜明月染春水”之确切比喻。</p><p class="ql-block"> 法门寺唐代秘瓷考古的发现使千古之谜终归破解。</p><p class="ql-block"> 秘瓷的制作工艺流程与实物,我在位于杭州临安区的吴越文化博物馆见过,印象很深。眼前的瓷盘整体造型犹如一张收口的荷叶,胎体厚薄均匀,青绿的釉色莹润可人,呈现出“无中生有,似盛有水”的效果,是专供宫廷使用之器。</p><p class="ql-block"> 此秘色瓷盘入藏时,同用印有仕女图的薄纸包装,盘壁留有印痕。凹底外壁有支烧钉痕。</p><p class="ql-block"> 综观此碟,五瓣葵口的式样,自然和谐,素洁雅致,让人们看到了唐代造瓷工艺高超,堪称珍品之中精品。</p> <p class="ql-block"> 展馆中陈列的文物并不全是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为了让观众掌握茶文化在唐代的情况,布展单位特地将江苏镇江博物馆,收藏的银茶盒和盛茶的大银盆,向观众展出。同时,还介绍了茶圣陆羽以及大唐皇家茶宴。</p><p class="ql-block"> 银茶盒造型端庄,纹饰处鎏金,显得富丽堂皇,是唐代金银器中不可多得的佳品。大银盆比较简单实用,大概是盛放茶水,或沏茶用,不像是烘焙茶叶鲜叶时,杀青用的锅子。</p><p class="ql-block"> 大唐皇家茶宴,是法门寺博物馆,特地制作的仿真场景。引得身着汉服的姑娘纷纷上前打卡。没轮上的,可能是累了,竟顾不上文雅与矜持,席地而坐,让展馆“锦上添花”。</p> <p class="ql-block"> 看完唐朝茶文化后,很自然地要看看饮食文化。从馆方提供的资料中得知,有唐一代,世人豪饮成风。上至皇室贵胄(zhòu),下至贩夫走卒,莫不爱纵酒狂欢。唐人饮酒之趣,在于推杯换盏之间,必行酒令,以佐欢乐。丁卯桥窖藏中出土的唐代酒具以及令筹,为我们了解唐代饮酒的风尚,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唐代,许多文人墨客惊艳才绝的诗词,都是饮酒即兴之作,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艺术瑰宝。</p><p class="ql-block">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美酒与佳肴,自古便是绝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饮食文化丰富多彩,饮食器具也种类繁多。</p><p class="ql-block">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银食具多为唐代贵族宴会所。如“烧尾宴”,是庆贺登第与荣升。“曲江宴”,是科举关试之后宴会。</p> <p class="ql-block"> 满汉全席,是国人都知道的顶级高规格。其实,在唐代也可以从“烧尾宴”的菜单上食物的丰盛,可以看出唐代高级宴会的格局,精美菜点的品种,烹饪技艺等信息。反映了唐代烹饪所达到的水平。</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逗留西安的时日,正是文革动乱期间,物资匮乏,街肆多见的是西北常见食品。象样的饭店无非卖柿饼,锅盔,羊肉泡馍。窃以为,西安饮食不过如此。想不到“烧尾宴”菜单竟如此丰富,如此精细,如此高级。</p><p class="ql-block"> 柿饼是面粉揉进柿子里做成,很好吃。锅盔是用上下有火的饼铛烤制而成,有点像新疆的馕,出远门是不错的干粮。至于羊肉泡馍,说是馍,其实是冷的锅盔,要食客自己动手一点一点掰成黄豆粒大小,服务员将会掰好的馍送到厨房,浇上熬煮好的浓羊肉汤,即成。</p><p class="ql-block"> 想不到羊肉泡馍竟然是西安的名小吃。杭州闹市中心龙翔桥,有一家西安饺子馆。饺子花样品种多,生意挺好。我有一次进店好奇地问∶有羊肉泡馍卖吗?回答∶我们不卖!可能本地食客没有闲功夫掰馍,浇上羊肉汤就想拿捏住嘴刁,又挑剔的江南人?难啊。</p> <p class="ql-block"> 唐朝以包容开放著称,这种开效在唐代女姓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她们自信、奔放,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大胆追求美丽∶首饰类型多样,化妆风格多变,展现了特有的时代风貌。冠服丰美华丽、奇异纷繁,令人目不暇接。</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全盛时期,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促使服饰快速发展,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p><p class="ql-block">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博物馆和陈仓区博物馆送展的铜镜品相良好。法门寺博物馆也用银簪和鎏金银戒指参展。</p><p class="ql-block"> 别致的妆容,尽显唐代女性妆容的艳丽精致。经历了初唐的淡雅,盛唐的华丽,后唐的怪诞风格变化。尤其是酒晕妆和桃花妆,用现如今目光看,也够叛逆和另类,新潮与前卫。就红妆而言国内汉服爱好者不多见,倒是东邻的东洋婆常用。</p> <p class="ql-block"> 马在唐朝极受重视,唐太宗李世民将骑马狩猎当作人生三大乐事之一。唐玄宗李隆基驯养舞马在自己千秋节上应节起舞,衔杯祝寿。</p><p class="ql-block"> 马是唐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马众多。《虢(guó)国夫人游春图》,画面是骑马踏青游春的情景。画的主题是“游春”,整个画面不落半点墨痕,既无青草绿木、归燕鲜花,也无春水微波,就在那悠闲欢愉的神情和骏马轻举缓行的英姿中,让人感受到风和日丽的春天气息。</p> <p class="ql-block"> 唐代文化包容,对外交流频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为佛教艺术的繁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南北朝时期,大量外来的佛教经典,在此时被重新吸收归纳,并向着本土化,个性化演变。</p><p class="ql-block"> 我时常思考,唐代佛教本土化的成功,主要是佛教融合了儒教的伦理和道家的思想,才形成了禅宗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玄奘翻译从印度带回的经书,得到皇室的支持,推动了教义的普及。</p><p class="ql-block"> 隋末战乱,百姓亟需心灵上的慰藉,佛教的极乐世界的构想与现世解脱的观念,能填补人们精神的空虚,这才促成了唐代佛教的兴盛。</p><p class="ql-block"> 佛学盛行,宗派林立,供养之风大兴,上自国家最高统治者,下至佛教徒,都将丰富多样、造型庄严、工艺精良的佛教用具供奉于佛教圣地,表达着他们对佛法的敬畏和对生死之意的探寻。法门寺地宫的发掘,雄辩地证明了这一史实。</p><p class="ql-block"> 西看佛树几千秋,大唐文脉尽风流。</p> <p class="ql-block"> “事死如事生”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丧葬观念,意为对待死者要像对待生者一样,尽可能地要在丧葬仪式和墓葬布置上,还原或模拟生前的场景和生活状态。</p><p class="ql-block"> 这种观念在唐代尤为盛行,体现了唐代人对生命和死亡的独特理解和尊重。</p><p class="ql-block"> 他们用壁画、随葬品等物品寄托情感与记忆,从而祈求自己身后的安宁与幸福。这种观念体现了唐代人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敬畏之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特征。</p><p class="ql-block"> 唐代墓葬文化中对于葬制、葬式、葬具及明器等均有具体规定,镇墓俑是唐墓中最具特色的明器之一,用以压胜辟邪、保护亡魂。诸史籍载,唐代镇墓俑称“四神”,呈两镇墓兽与两镇墓俑的组合,一作兽首,一作人首。</p><p class="ql-block"> 通过参观,我发现游人从西安带回来的唐三彩复制品,原来竟然是唐朝墓葬中的明器。</p><p class="ql-block"> 魂归天地期不朽,放眼今世想来生。</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大唐盛世法门珍宝的特别展览,在巨幅的丝绸之路地图前画上了句号。地图的正前方展馆特地布置了由驼队组成的镇墓俑,有长安人,也有胡人。衣着打扮、神态,一如当年。镇墓俑也属唐三彩,岁月的沉浮,并未让墓俑褪色,简洁的色彩依然清晰可见。观者无不在此伫立欣赏良久,为大唐盛世的富强繁华而骄傲。</p><p class="ql-block"> 我在此时才认识到丝绸之路的内涵与外延∶它包括了草原丝绸之路、沙漠绿洲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隋唐大运河也包括在内。这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文明史,至今还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从义乌世界小商品之都开出的货运班列,横贯欧亚大陆,是古丝绸之路在当代的再现与延伸。 </p><p class="ql-block"> 世界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信仰而组成的大家庭,谁也离不开谁。国之交往应摒弃前嫌与分歧,守望相助,和衷共济,人类的明天才会更美好。</p> <p class="ql-block"> 看着丝绸之路上栩栩如生的商队,耳边仿佛响起悠悠的驼铃声。</p><p class="ql-block"> 当长安胡肆中飘着浓香的葡萄酒,缓缓地注入夜光杯时,热情而奔放的西域音乐弥散在大街小巷时,长安用开放的气度证明了∶</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强盛从不在高墙之内,而是在各民族人民交流的涛声中永葆生机。</p><p class="ql-block"> 远去的驼铃摇醒了天边的星星,驿道上的黎明点亮了心中的渴望。在这里我看到玄奘高僧负籍在大漠戈壁上艰难地跋涉,听到波斯商人在篝火边拨动琴弦倾诉对家乡恋人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大唐从未远去,绵延千年的历史,由于法门寺地宫文物的出土,以肉眼可见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在杭州西湖畔看到这些稀世瑰宝,如同梦回大唐盛世,也是在炎热的夏天精神上值得珍藏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我欣赏大唐盛世,更欣赏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文明! </p><p class="ql-block"> (作者∶李 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