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诺奖获得者作家莫言的旧居

吟秋

<p class="ql-block">  美篇号 367618</p><p class="ql-block"> 昵称 吟秋</p> <p class="ql-block">  盛夏的一天,来到了诺奖获得者作家莫言位于山东高密的旧居。</p> <p class="ql-block">  这个小村庄,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面貌。只在村口多了一个指示明显的牌楼。旁边还有一块说明。</p> <p class="ql-block">  走进莫言旧居,第一眼便被那蓝色门框吸引。门上贴着的红对联在岁月的洗礼下略显褪色,却依旧透着几分喜庆。门口的标牌写着“莫言旧居”,字迹清晰,仿佛在向来客讲述着一段朴实的故事。院内的几间房屋斑驳陈旧,却透着一股静谧的厚重感,像是在低声诉说着莫言童年时光的点滴。</p> <p class="ql-block">  这个老院子,里里外外还是原来的样子。莫家曾有五代在此居住。</p><p class="ql-block">后被莫言的父亲将这个老宅院无偿赠送给了当地乡政府。</p> <p class="ql-block">莫言祖居全图</p> <p class="ql-block">  从1955年出生到1976年参军走,莫言在此居住了22年。</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所一明四暗的房子。中间是做饭的堂屋,两侧各两间。</p><p class="ql-block">据说原来的东西厢房都被拆掉了。</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收音机和相框</p> <p class="ql-block">莫言学习和休息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  一块介绍牌吸引了我的注意。牌上详细讲述了高密管氏与管仲的渊源,原来莫言的大哥通过研究多地管姓家谱,确认了高密管氏是这位“天下第一宰相”的后代。这不仅让人们对莫言的家族背景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感受到这片土地上深厚的历史底蕴。</p> <p class="ql-block">  莫言作品中“高密东北乡”的来历。原来是延用了明清民国时的叫法,还是有根据的。</p> <p class="ql-block">  莫言与家人合影的照片让我驻足良久。照片中,莫言与父亲、大哥、二哥、侄儿和孙子坐在一起,表情自然,氛围温馨。</p> <p class="ql-block">  1973年莫言到河崖当季节工,和棉花加工厂同事们合影。后排左二是莫言。</p> <p class="ql-block">这个村子还保留着当年的历史痕迹</p> <p class="ql-block">这个老院起码得有半个多世纪了,院门上了锁,早就没人住了。</p> <p class="ql-block">  莫言小学门口</p><p class="ql-block">原来的校名叫做高密河崖大栏小学,这里不仅是莫言成长的起点,也是他文学梦想的起航地。</p> <p class="ql-block">改为莫言小学的说明</p> <p class="ql-block">  莫言学习的教室</p><p class="ql-block">教室已经很陈旧了,墙壁斑驳,窗户上有竖条纹的木栅栏,桌椅简朴。几排桌子和凳子整齐排列,桌上黄色的牌子让人不禁想象莫言当年在这里学习的场景。这里的每一件物品都仿佛在讲述着一个关于坚持与奋斗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莫言的座位</p> <p class="ql-block">莫言父母合影</p><p class="ql-block">莫言的两个哥哥也是爱读书的书迷</p> <p class="ql-block">莫言推磨借读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建在小学校内的“莫言印象馆”,介绍了莫言成长的道路和经历。</p> <p class="ql-block">金钥匙雕塑</p> <p class="ql-block">小学校外,一片郁郁葱葱,生机盎然。</p> <p class="ql-block">  莫言旧居大门对着就是一条窄街。村民卖的各种土特产,都摆在长长的摊位上。</p> <p class="ql-block">  听说高密有四宝。剪纸是其中一宝。</p><p class="ql-block">其它三宝是扑灰年画(把柳条烧成灰,用灰打底,做法与版画相似),聂家庄泥塑,和高密茂腔。(当地地方戏)</p> <p class="ql-block">  在一处摊位上,看到了许多雕刻精美的木质模具,俗称月饼模子。各种形状的模子,显示了村里手工艺人的精湛技艺,也让人联想到莫言作品中那些充满乡土气息的描写。</p> <p class="ql-block">  高密当地还出产大菜刀。问:这菜刀多少钱一把?有15的,有20的,您买哪个?拿不了!可以给包上,装盒子里。抱歉了,有点拿不动!把卖菜刀的老哥逗乐了。</p> <p class="ql-block">  村口卖高密名吃炉包的,遗憾没开门,也不知这炉包长得啥样。</p> <p class="ql-block">  这家院子里有人,在做营业前的准备。门口红色横幅的木门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横幅上“财源广进”,两侧对联“笑迎八方客,酒香在咱家”,看来有高粱酒的餐馆都经营的不错。</p> <p class="ql-block">  街上店门口摆着各种包装的红高粱酒</p> <p class="ql-block">  街上有一家“杠子头火烧馒头”铺,招牌醒目,饼子上还刻着高密名吃杠头饼。进去看看,买的人不少。我们每人也买了一袋,10元给了11个。这杠头饼有咬劲儿,就是有点费牙,可面香味儿十足,山东的面就是好吃啊!</p> <p class="ql-block">买回家挺受欢迎</p> <p class="ql-block">高密乡间小路上,有辆拉着游客装饰漂亮的小驴车,这儿的村民挺会经营。专门给去红高粱影视城的游客提供小交通服务,兼做背景拍照服务,生意还不错。</p> <p class="ql-block">阳光照在高密的大地上,远处是一片正在拔节生长的绿油油的高粱,蓝天白云下的莫言故乡,这块曾被叫做“东北乡”的平安庄,种植红高粱的地方,充满了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阅读与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