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支敦士登,世界第六小的国家,却以高水准的生活和自然与人文交融的魅力,成为欧洲最具特色的袖珍国家之一。国土面积仅160平方公里,人口约 4.09 万。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成为大公。政府由5名成员组成,首相和副首相为全职,其余为兼职。1868年废除军队,仅保留83名警察,依赖瑞士代理外交和国防。1866年独立并宣布永久中立,1923年与瑞士签订关税条约,形成共同经济区并使用瑞士法郎。<br><br>其支柱产业是工业(精密机械、真空镀膜、医疗器械闻名)、金融业和邮票产业,2024年人均GDP18.7万美元(仅次于摩纳哥,居全球第二)。其最具特色的旅游项目是"临时国王",游客支付至少两天费用,每天至少4万英镑,便可享受入住城堡、乘坐皇家马车巡游等服务。<br><br>首都瓦杜兹是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24年的常住人口为6031人。城市街道整洁宁静,无高层建筑,遍布田园风格平房与现代雕塑。拥有40家酒店,年接待游客超11.7万人次。 瓦杜兹的游客中心,挂的旗帜都是邮票图案,彰显邮票王国的独有特色。列支敦士登1912年起发行邮票,设计精美全球知名,占财政收入的10%;瓦杜兹邮票印刷占全国邮票收入的12%,是重要财政来源。1930年建成的邮票博物馆,展出来自100多国的邮票及首日封,堪称"邮票王国"的核心,可惜我们到达时已经关门。<br> 瓦杜兹的主要街道施塔特尔街,地上画着许多邮票图案,引起孩子们极大兴趣。<br> 施塔特尔街全长仅500米左右,却集中了国家政治、文化、商业与艺术精华。漫步在阳光明媚、空气清新而又行人稀少的街上,看着沿街式样别致或老或新的各式建筑,心情格外舒畅。 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是瓦杜兹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标之一,全面展现了这个微型国家的历史脉络与多元文化。建筑始建于1438年,曾为王室行宫、监狱及法院,2003年改造为国家级博物馆。由主馆、邮政博物馆、珍宝馆、农舍博物馆组成,包含约40个常设展厅,展品数量超3000件。 列支敦士登议会大厦,现代金字塔式建筑,是全球最小的国会建筑之一。层层内收的斜面屋顶象征“权力制衡”的政治哲学,屋顶覆盖光伏太阳能板,为建筑提供60%能源需求。金字塔尖是议事厅,25名议员环形座椅无主次之分,体现小国平等理念。地下层连接相邻政府办公楼,形成高效行政网络。公民可随时申请旁听会议。<br><div><br></div><div>山顶露出的建筑是列支敦士登城堡,列支敦士登公国的标志性建筑和精神象征。其主体建于12 世纪,最初为军事要塞,1712年起成为列支敦士登王室永久住所,至今仍是大公家族的官方居住地。坐落于瓦杜兹市区上方约120 米的悬崖高地上,是王室私人领地,内部不对游客开放。每年8月15日国庆日,王室在此阳台演讲,3万国民于山下广场观礼。<br></div> 列支敦士登政府办公楼,1905年建成,新文艺复兴风格。米黄色外墙采用瑞士侏罗纪砂岩,随日照呈现暖金色调;上层窗楣嵌有列支敦士登国徽(红金盾徽+王冠),两旁是基督教圣徒彩绘,呼应天主教传统。无围墙广场体现“开放政府”理念,公民可自由穿行。7名内阁成员在此办公,管理全国司法、税收、教育等事务。 圣弗罗林大教堂,是天主教瓦杜兹总教区的主教座堂,承载着公国的宗教、历史与王室记忆。1874年建成,列支敦士登王室的重要仪式(如成员受洗、婚礼)多在此举行,1960年教堂公园内建成王子地下室,成为王室成员的安葬地。<br> 内部以素雅庄重为主,仅以吊灯和少量圣像雕塑点缀,突出肃穆氛围。圣坛前紫色旗帜上的画像是圣弗罗林,列支敦士登的主保圣人,画像中常以手持圣杯的形象呈现,体现其在公国宗教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教堂每日举行弥撒,重要节日如国庆日(8月15日)会举办大型仪式,吸引全国近80%人口参与。<br> 街头花园里,立着弗朗茨·约瑟夫二世公爵夫妇青铜塑像,纪念公国历史上备受国民爱戴的统治者。弗朗茨·约瑟夫二世从1938年开始在位51年,是列支敦士登在位最长的君主。二战期间坚守中立,秘密接纳超百名犹太难民。推动精密制造取代农业,奠定人均GDP全球顶尖基础。民众称他“我们的弗朗茨爸爸”,1984年BBC民调成为全球最受欢迎君主。<br> 列支敦士登国宝级作曲家约瑟夫·加布里埃尔·冯·莱茵贝格尔,1839年3月17日生于瓦杜兹,青铜雕像立在出生地附近的莱茵贝格尔广场。他5岁创作第一首作品,7岁任瓦杜兹教堂管风琴手,被誉为“阿尔卑斯莫扎特”。1864年起任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宫廷乐长,1867年起任慕尼黑音乐学院终身教授。墓碑刻其遗愿“将心脏运回瓦杜兹”(现存圣弗罗林大教堂地窖)。<br> 瓦杜兹市政厅,1933年建成,属新古典主义与阿尔卑斯民居混合风格,立面装饰有瓦杜兹纹章(象征王室与城市历史),整体庄重简洁。它以“一栋楼容纳政府、法院与监狱” 的独特布局而闻名;因犯罪率极低,监狱常处于空置状态。<br> 门前青铜雕塑为“阿尔卑斯自由三部曲”,由瑞士雕塑家乔治·马兰茨1986年创作。三座雕塑《信使》《腾跃》和《守护》,分别隐喻:信息传递与公民知情权,列支敦士登经济崛起,市政服务如母性关怀。一般人看不懂。<br> 流连街头,我也见识了其他几座城市雕塑。不过,我见到的另外两座雕塑都是非洲题材,比如这座《非洲王》,德国表现主义雕塑家京特·施蒂林创作于2000年。支离破碎的面孔,不忍卒睹,你能看懂吗?2001年列支敦士登政府购藏此作,呼应联合国《德班反种族主义宣言》,表明袖珍王国的反殖民立场。<br> 当晚我们安排在瓦杜兹下榻,由于列支敦士登太小,不得不驱车去奥地利中餐馆用晚餐。次晨离开这个袖珍小国,我们向奥地利的茵斯布鲁克进发。途中奥地利的乡村风光令人心驰神往,高耸雪山和茂密森林下面,是散落的小村和整齐的田园;乡村教堂的尖顶格外醒目,宣示这里居住的是上帝子民。<br> 茵斯布鲁克,奥地利西部蒂罗尔州首府,建城于1239年,坐落在阿尔卑斯山中心腹地,因河穿城而过。这座中欧十字路口的古城,以悠久的哈布斯堡王朝历史、阿尔卑斯绝美山景和双冬奥之城闻名。一个不大的城市公园,不仅幽静,也充满诗情画意。<br> 霍夫堡皇宫,哈布斯堡王朝在茵斯布鲁克最核心的遗产,源自15世纪的城堡,经神圣罗马帝国历代皇帝改造,18世纪成为王朝夏宫。哈布斯堡家族曾是欧洲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家族之一,通过联姻而非战争,在巅峰时期成为控制欧洲、美洲和非洲(少量殖民地)的 “日不落帝国”。但近亲婚姻,成为其衰落重要原因。<br> 宫廷教堂,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衣冠冢所在地,28尊真人尺寸铜像环绕石棺,记录王朝荣耀。<br> 莱奥波德五世喷泉,位于霍夫堡皇宫门前广场,建于17世纪。莱奥波德五世是哈布斯堡家族分支成员,1619-1632 年担任蒂罗尔地区统治者。他在位期间巩固了哈布斯堡对蒂罗尔的控制,抵御新教势力扩张,并推动当地经济与文化发展,是蒂罗尔历史上的关键人物。<br> 黄金屋顶,是奥地利茵斯布鲁克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哈布斯堡王朝权力与艺术的经典象征。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下令建造,1500 年完工,旨在纪念他与米兰女贵族比安卡・玛丽亚・斯福尔扎的婚姻。这座晚期哥特式挑楼最初是皇帝的“皇家包厢”,马克西米利安在此观赏广场上的比武、庆典与戏剧表演。 屋顶覆盖2657块火镀金铜瓦(每块约500 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皇家包厢”除了顶部的装饰带,还有两个重要的浮雕带,各有6块浮雕。上部中间2块刻有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与皇后、高级官员和宫廷小丑,其余为宫廷舞者;下部6块为神圣罗马帝国及其地方政权的徽章。中部墙上湿壁画里的黑鹰旗代表神圣罗马帝国,红鹰旗代表与之联姻的勃艮第公国。<br> 我们购票入内,在“皇家包厢”里享受了一次皇家待遇,居高临下观赏茵斯布鲁克老城街景。当年没有这么多建筑,视野更加开阔,皇帝一定更有君临天下的感觉吧。<br> 在黄金屋顶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维修时替换下来的浮雕。这块描绘的是神情严肃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两侧分别是宫廷高级官员和宫廷小丑。 这块是描绘庆典舞蹈场景,右面舞者身着绣有大总管米夏埃尔·冯·沃尔肯施泰因纹章的服饰(当时舞者有扮演贵族的惯例)。这位大总管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亲密幕僚,被授予了金羊毛骑士团勋章。<br> 我们离开黄金屋顶,沿着赫尔佐格-弗里德里希大街漫步,不远处见到一个身着传统服饰的管乐队在路中间表演,引起路人围观。原来,自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时代(15世纪末),这条街便是皇室庆典的核心舞台,这个街头音乐实质是皇权仪典的现代延续。<br> 街头音乐表演也是针对街道过度商铺化,有政府控制业态的含义。茵斯布鲁克旅游局签约“历史情境乐队”,指定必须包含的乐曲,乐队享有优先路权,还有强制演出时段,演出收入免税以鼓励文化传承。<br> 安娜柱,是茵斯布鲁克老城核心地标,被誉为“山城的象征”。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期间,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二世联合法国入侵蒂罗尔,企图控制阿尔卑斯山通道。蒂罗尔民兵凭借山地游击战术击溃装备精良的巴法联军,迫使其1703年10月签署撤军协议。市民立柱感恩圣母庇佑,以圣安娜(圣母玛利亚之母)命名,强化天主教正统性(针对新教势力渗透)。<br> <p class="ql-block">行走在欧洲,随处可见街头艺人表演,茵斯布鲁克也不例外。据说欧洲许多家长鼓励孩子参与街头表演以培养胆量和沟通能力,街头也是低成本的艺术实践场所。不过,欧洲儿童街头艺人的存在,既是文化自由的体现,也因受胁迫儿童的参与,成为社会分化与治理的难题。</p> 老城房舍墙面上的湿壁画和五颜六色的涂料,共同妆点这座美丽的山城。 在北链桥上,有一尊青铜的耶稣受难雕像,我第一次见到耶稣没有缠腰布,完全是裸身。原来罗马帝国时期的十字架刑,囚犯皆被剥去衣物公开处决,以此施加极致的羞辱与痛苦。中世纪早期强调神性威严让耶稣穿上了衣服;后来为了还原真实和强化情感冲击,陆续有裸身作品出现。在茵斯布鲁克的皑皑雪山下,也许作者是借裸身暗喻基督道成肉身,以脆弱之躯联结永恒圣洁吧。<br> 维琴察,位于意大利北部威尼托大区,16世纪前以工业为主,被评价为“威尼托最缺乏美感的城市”;后因建筑大师安德烈·帕拉迪奥的改造,蜕变为文艺复兴建筑圣地。1994年,维琴察城及威尼托地区的24座帕拉迪奥风格建筑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帕拉迪奥(1508-1580)是文艺复兴后期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其著作《建筑四书》奠定了西方古典建筑法则。<br> 领主广场,起源于古罗马时期的集市,中世纪时改称“大广场”,15 世纪威尼斯共和国统治后得名“领主广场。<br> 16 世纪,帕拉第奥主持重建,将其打造成几何对称的矩形空间(28 米宽 ×122 米长),并以标志性建筑定义城市天际线。作为“帕拉第奥之城”的心脏,领主广场周边集中了帕拉迪奥的多件代表作,成为文艺复兴建筑美学的教科书级范本。<br> 作为城市中心的核心公共空间,宽阔的领主广场既是人们在阳光下喝咖啡的场所,也是幼儿园孩子们快乐游戏的天地。 一位父亲带着两个儿子,在广场边玩得不亦乐乎。 维琴察大会堂,不仅是维琴察的地标和帕拉迪奥的代表作,也是“帕拉迪奥母题”的出处。1549 年帕拉迪奥受托改造维琴察大会堂,面临三重结构性矛盾,最主要是拱顶开间7.77 米宽,8.66 米高(接近1:1),无法适配古典券柱式要求的理想比例(如2:3)。<br><br>帕拉迪奥在每个开间中央按比例设置一个大券拱,券脚落于两根独立小柱上,大券两侧自然形成两个方形小开间。这种设计既保留了原有结构的稳定性,又通过“一分为三” 的视觉节奏赋予立面韵律感。他又在券拱上方两侧各开凿一个圆形透光洞,既减轻视觉重量,又通过圆形与矩形的几何对话强化了和谐感。帕拉迪奥因此首创了建筑史上革命性的“帕拉迪奥母题”,成为“如何处理非理想比例”的标准解法,广泛用于西方许多建筑中。<br> 帕拉迪奥保留了原有的哥特式十字拱结构,将其融入文艺复兴设计。十字拱由两个垂直相交的筒形拱构成,其交叉处的棱线将拱顶分割为四片曲面单元(称为“帆拱”),形成网格状结构。十字拱网格连续重复延伸,加之粗糙暖色砖顶与抛光洁白石柱的戏剧性碰撞,共同构成空间的韵律感,被公认为文艺复兴工程学与美学的巅峰融合。 顶层视野开阔,我们登高望远,用不同的视角远眺周围许多历史建筑,心旷神怡。 卡皮塔纳塔凉廊,亦称“威尼斯司令官凉廊”,1572年建成,是威尼斯共和国驻维琴察军事指挥官的权力象征空间(军事指挥+司法审判)。其底层为巨柱式拱廊,4根红砖圆柱采用帕拉第奥独创的复合柱式(科林斯柱头+爱奥尼卷涡),逾12米的高度占建筑总高2/3,颠覆文艺复兴常规比例,营造压迫性权威感。二层红砖墙上布满华丽的白色雕塑,与底层的粗犷形成鲜明对比。<br> 帕拉第奥雕像是维琴察城市精神的核心象征,位于领主广场旁。1857年帕拉第奥诞辰350周年落成。帕拉迪奥1508年11月生于意大利帕多瓦,13岁起在维琴察担任石匠学徒,1580年8月逝于维琴察。他是西方首个以个人风格命名流派的建筑师(帕拉第奥主义),影响从文艺复兴延续至新古典主义,被誉为“建筑师中的哲学家”。<br> 奥林匹亚剧院,帕拉第奥于1580年完成剧院主体设计,但工程开始仅6个月便去世。其学生文森佐·斯卡莫齐接手建造,1585年竣工。它标志从露天剧场向室内剧场的转型,开创了现代剧场建筑的先河,至今仍定期举办古典戏剧演出。采用古罗马剧场的椭圆形布局,13 级木质台阶构成陡峭的观众席,可容纳约 3000 人。座椅以放射状排列,确保每个位置都能清晰观看舞台,这一设计被后世称为 “剧场声学的早期典范”。<br> 天花板绘成蓝天彩云,模拟露天剧场效果,强化古典剧场氛围。观众席后方以柱廊式门廊收尾,廊柱间立有奥林匹亚学院成员的雕像,既强化空间层次,又隐喻戏剧与学术共生。<br> 舞台深18米,宽70米,中央设拱门,两侧为较小的侧门。帕拉迪奥借鉴古罗马剧场的“舞台背景墙”构建三层拱券,底层拱门直通后台,中层与上层以壁柱、壁龛与浮雕装饰,顶部饰有赫拉克勒斯十二功绩的浅浮雕。<br> 斯卡莫齐设计的永久性透视布景。七组木质街道模型从舞台向深处延伸,通过精准的比例缩减与建筑立面倾斜,创造出“底比斯七城”的逼真景深,观众视线最终汇聚于远处的消失点。这种线性透视技术是文艺复兴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典范,至今仍完好保存。<br> 圆厅别墅,是帕拉迪奥最具标志性的作品之一,以其极致对称的几何美学、对古典元素的创造性转化,以及与自然景观的完美融合,成为建筑史上的永恒典范。别墅采用正方形平面布局,中央为圆形大厅,形成“希腊十字”布局。四个立面完全对称,均设六柱式爱奥尼柱廊与三角山花,柱廊与主体建筑形成虚实对比。这种设计既呼应古罗马万神殿的集中式形制,又通过十字轴线强化空间张力。别墅选址在坡顶,四个立面分别朝向东南西北,最大化引入阳光与全景视野。 莱昂尼·蒙塔纳里宫,是维琴察巴洛克艺术的地标性建筑。对于我这种非建筑专业的摄影兼艺术爱好者,虽然也想见识大名鼎鼎的帕拉迪奥建筑,但更吸引我的是巴洛克艺术作品。那日为了赶在17:30前入场,这个平均67.5岁的老年团,在我这个年逾八旬的最年长者带领下,以特种兵速度在蜿蜒曲折的街巷疾驰,终于在最后两分钟成功入内。这群近乎痴狂的旅游爱好者,是否都应该在自己的旅游史册浓墨重彩记上一笔?<br> 莱昂尼・蒙塔纳里宫,由蒙塔纳里家族于1678 年委托建造。该家族靠纺织业积累财富,多次申请贵族头衔,而宫殿则是其“社会野心的物质载体”。因此,以“几何秩序、理性对称”为核心的帕拉迪奥式建筑风格,已不能满足一颗觊觎跃升贵族的野心,于是,作为文艺复兴建筑的“叛逆升级”,这幢由外而内的典型巴洛克风格奢华建筑应运而生,于18世纪中期竣工。当我们走上楼梯,此前已经开始熟悉的巴洛克艺术风情扑面而来,兴奋的心情油然而生。<br> 这个展厅穹顶如被黄金与云石雕琢的“天国剧场”,大片华丽的贴金灰泥卷草纹背景与漫天飞舞的白色大理石天使,形成鲜明对比。中央湿壁画泼洒出动态的宗教叙事:上部是天使接引升天场景,下部是战斗与净化的视觉寓言,共同服务于贵族“权力宗教化”的心理需求。作品采用巴洛克艺术“空间欺骗”的典型手法,金色涡旋边框模拟建筑结构,使平面壁画“突破”天花板物理界限,营造“天国向人间延伸”的错觉。<br> 天国剧场从穹顶延伸至门楣,及至一面镜子的上下,精美的深浅浮雕几乎布满展厅空间,各种人物、天使和神话角色千姿百态,其戏剧性动态,令人深感巴洛克艺术的震撼魅力。<br> 一群快乐的小天使以圆雕形态出现,姿态各异地托举着椭圆形的贵族纹章牌。其中的风趣动作引人莞尔,一位小天使抱着另一位的腿肩顶屁股向上使劲,还有一位用手压着缠腰布,以防向下坠落。 其余门楣、墙壁和置于台面上的一件雕塑作品,题材各异,也都无不精彩耐看。<br> 这个走廊穹顶和墙壁上的雕塑装饰令人眼前一亮,我正想走近拍摄,工作人员不让进,只好隔着玻璃拍一张做个记录。<br> 《叛逆天使的陨落》,是莱奥尼・蒙塔纳里宫镇馆之宝,为18世纪威尼斯雕塑大师弗朗西斯科·贝尔托斯的巅峰之作,创作于约1720-1730年。采用整块卡拉拉大理石雕刻(高1.97米,重3.2吨)雕刻,共塑造60个人物形象,包括天使、恶魔与圣徒。作品描绘《启示录》中大天使米迦勒击败叛逆天使路西法的场景。米迦勒位于雕塑上部,手持火焰剑,将以路西法(堕落后称为撒旦)为首的叛逆天使逐入地狱;下部人物呈现 “坠落的痛苦”,恶魔的蛇形躯体、天使痉挛的肌肉,共同构建“善与恶永恒斗争”的宗教寓言。<br><div><br></div><div>作品诞生于天主教反宗教改革时期,旨在通过艺术强化教义权威。雕塑由贵族蒙塔纳里家族委托创作,“神圣战争”的叙事暗合家族对权力的掌控 —— 正如米迦勒驱逐恶魔,家族通过艺术“驱逐”社会阶层的不确定性,将财富积累包装为“神之眷顾”。<br></div> 在莱奥尼・蒙塔纳里宫的一层,这里也永久陈列着从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藏品中精选出的一批圣像。《基督诞生》,可能创作于19 世纪俄罗斯。画面描绘耶稣基督诞生于伯利恒马槽的场景:圣婴耶稣躺卧在铺有青草的马槽中,周身散发神性光芒;后面站着圣母玛利亚和圣约瑟夫,左侧是前来朝拜的东方三博士(智者)。<div><br></div><div>画面中的细节均为宗教教义的视觉转译:基督诞生于简陋马槽,青草象征“新生命与救赎”;背景雅各之梯连接天地,象征“基督是神与人的中介”;三博士的礼物,金杯(象征基督的王权)、香盒(象征神性)、没药(象征受难与死亡),提前预言基督的一生。<br></div> 这些镶板圣像画源自俄罗斯帝国时期(17-19 世纪),加入了巴洛克风格装饰元素(如金属饰边的涡卷纹、人物衣褶的流动感),圣母与圣子的姿态更具 “人间温情”(如哺乳、亲昵互动)。金属镶板工艺是用银或镀金金属包裹木板,錾刻复杂花纹(如卷草、圣像框),既保护圣像,又彰显收藏者的财富与虔诚。<br> 这是一幅仿挂毯画框“真湿壁画”,可能创作于1680-1720 年间。画面主题与音乐有关,可以基本认定的角色:左上角天空中缪斯众女神组成的乐队,中央持里拉琴(小提琴前身)的音乐缪斯欧忒耳佩,手持排箫的半人半羊森林之神萨堤尔。右侧岩石上的白须老者应是俄耳甫斯(古希腊神话中的诗人与音乐家),常以琴声驯服野兽。作为一幅装饰画,其意义是宣示“此空间是艺术与智慧的殿堂”,吸引知识分子与艺术家聚集。 <p class="ql-block">摄影器材:华为Pura70 Pro</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mjhmhe" target="_blank">条条大路通罗马 ——欧洲十五日纪游:1 英国(上)</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qely7r" target="_blank">条条大路通罗马 ——欧洲十五日纪游:2 英国(下)</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t5v7dw" target="_blank">条条大路通罗马 ——欧洲十五日纪游:3 荷兰、法国“北方首都”里尔</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xb95uc" target="_blank">条条大路通罗马 ——欧洲十五日纪游:4 巴黎(上)</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1h3gat" target="_blank">条条大路通罗马 ——欧洲十五日纪游:5 巴黎(下)</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404izx" target="_blank">条条大路通罗马 ——欧洲十五日纪游:6 瑞士</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cbiwbh" target="_blank">条条大路通罗马 ——欧洲十五日纪游:8 威尼斯、佛罗伦萨</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fjhien" target="_blank">条条大路通罗马 ——欧洲十五日纪游:9 梵蒂冈、罗马(上)</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