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署:千年衙署的盛夏沉思

山民

<p class="ql-block">2025年游记之三十四</p> <p class="ql-block">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我穿过绛州城巍峨高耸的城门。阳光慷慨地倾泻在古老砖石之上,那原本厚重的轮廓在光焰的涂抹下,愈发显得雄壮威严,仿佛凝固了千年时光的力量。城门洞开,宛如跨越古今的深邃通道,将人不由分说地引向衙署深处。暑气蒸腾,竟使城楼轮廓微微浮动,恍惚间,那城楼似已不单是砖石砌成,而是矗立于时间洪流中永不沉没的巨舰。</p> <p class="ql-block">  走近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古意盎然的牌楼。牌楼两面各悬匾额,迎面“治古”,回首“奉公”——寥寥数字,将历代为官者所应秉持的核心要义,郑重昭示于最显著的位置。这些朴拙而深刻的箴言,如同在寂静处响起的警钟,穿越喧嚣直抵心灵,提醒着后来者不忘为政之根本。牌楼飞檐斗拱,雕饰虽历经风霜,却更显洗练沉静,为整个肃穆的官署群落平添一抹温润古雅的亮色。</p> <p class="ql-block">  抬头仰望,“绛州署”三个苍劲大字悬于山门之上,在烈日的映照下分外夺目,字字如铁画银钩,透出不容置疑的威严。山门两侧,一对巨大的石狮子昂然踞守,历经风雨磨砺,依旧威仪不减。我立于石狮厚重的阴影之下,背靠那坚实如山的狮身,留影一帧。手掌轻抚过狮子冰凉粗糙的脊背,指尖触着石纹深刻的肌理,恍如叩击着岁月的甲胄。那一刻,石头的沉默仿佛有了回响,似乎那威严的石狮正以其亘古的缄默,诉说着无数曾在此处进出的足音与命运。</p> <p class="ql-block">  迈过山门高槛,仪门便静静矗立于前。此门非比寻常,乃是官员整肃衣冠、端正仪容之后,方能正式进入衙署核心区域的庄重之所。穿越仪门,如同卸下了尘世的风尘仆仆,踏入一个只属于秩序与权柄的森严空间。仪门之后,署内格局豁然开朗,回廊曲折相连,围拢着昔日的“六曹”所在。这六曹,正是古时州署内分掌司法、行政、税赋、户籍、仓储乃至礼仪邦交等要务的核心机构——它们各自独立运作,却又紧密依存,共同维系着一方州府的命脉。</p> <p class="ql-block">  我倚在幽深回廊冰凉的木柱旁,目光掠过六曹敞开的门扉。这里并非寻常县衙,绛州署在彼时,其地位堪比如今的地区行政中心,统辖数县之地,决策关乎万千黎庶。指尖所触的木柱沁着长夏里难得的微凉,此刻却悄然传递着历史的重量。我默立于此,仿佛听见昔日文吏急促的步履声与低沉商议声在廊柱间隐隐回响,思索古人如何以此等精密的架构,运转如此庞大而复杂的治理机器。</p> <p class="ql-block">  沿着回廊前行,州署的核心——绛州大堂,终于巍然展现于眼前。关于其肇建年代,究竟是唐风遗韵还是明构精工,或许已难细究。然而堂前数根深褐巨柱默然挺立,其上深深镌刻着岁月的纹理,那一道道裂痕与木纹,如无声的证人,清晰诉说着此地的悠远与沧桑。我缓步上前,掌心轻轻抚上那粗粝而温润的柱身,指尖感受着木质深处蕴藏的时间密码。堂内空寂,却仿佛有无数惊堂木的回响悬在梁间——这巍巍大堂,曾见证过多少关乎生死的判决,又曾承载过多少左右一方命运的重大决策?</p> <p class="ql-block">  绛州大堂:州署衙门的主体建筑,1996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堂始建于隋唐,民间传说,张士贵在此设帐募军,古称“帅正堂”,为历代州府理事之所。</p><p class="ql-block"> 现存大堂为元代遗构,面阔七间,进深八椽,悬山顶,五铺作双下昂计心造,其柱下尚存有覆盆莲花柱础,为唐代遗物。大堂建筑风格粗犷豪放,造型简约,是全国仅存的三座元代州县衙门中,单体规模最大者(牌匾原文)。</p> <p class="ql-block">  观看古建筑,我有一种感觉,聪明的古人,就是通过精美的古建筑这种形式,将优秀的中华文明传承于后世。斗拱啊,玄鱼啊,博风板呀,风铎呀,脊兽呀,古人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好东西,每当我看到这些,敬佩之情自然地涌上心头,目之所及是观赏,是仰视,是行的注目礼。</p> <p class="ql-block">  大堂之后,便是格局稍敛却更显精密的二堂。此处是核心人物聚首,深入商讨机密要事之所。堂内肃立着五尊栩栩如生的官员塑像,或凝神沉思,或执卷审阅,或低声交流,形态各异,神情逼真。能在此堂中占有一席,参与机枢,无疑是那个时代真正的精英。我久久凝视着这些凝固的身影,想象着他们唇齿之间吐纳的言语,如何化为影响千里的政令,在方舆图上悄然刻下痕迹。</p> <p class="ql-block">  步出二堂,暑热中竟忽有清幽之气拂面而来。原来州署深处,别有洞天,一座小巧雅致的后花园悄然藏匿于此。眼前莲池潋滟,盛夏时节,粉红、洁白的莲花正亭亭玉立,从碧玉般圆润的莲叶间探出头来,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送来阵阵沁人心脾的幽香。莲叶如盖,水波微兴,这方寸之地的清雅,与署堂的森严形成奇妙的映照。原来威权深处,亦曾为心灵预留了如此一方观照自然、澄明心境的角落。</p> <p class="ql-block">  《唐令拾遗》中关于唐代官员俸禄的条,【开元七年]【 开元二十五年]诸百官每年禄,正一品七百石,从一品六百石,正二品五百石,从二品四百六十石,正三品四百石,从三品三百六十石,正四品三百石,从四品二百六十石,正五品二百石,从五品一百六十石,正六品一百石,从六品九十石,正七品八十石,从七品七十石,正入品六十七石,从入品六十二石,正九品五十七石,从九品五十二石。外官降一等。【开元七年]【开元二十五年]诸春夏二季春给,秋冬二季秋给(有闰者,不别给)。【开元七年]【 开元二十五年]诸职事官年七十,五品以上致仕者,及解官充侍者,各给半禄。即迁官者,通计前禄,以充后数(图片原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老百姓常讲“官大一品压死人”,以前对这句话了解的不是很深刻,今天看到了资料上的介绍,特别是各级官员俸禄的介绍,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森严的等级制度,从薪酬俸禄上体现的清清楚楚,这种制度设计更体现出皇权的至高无上。</p><p class="ql-block"> 社会管理这部大书浩繁如海,咱们这种草民百姓,既读不懂,也看不清,这么重大的问题,还是留给社会学家去解读吧。</p> <p class="ql-block">  园中点睛之笔,便是那座亭亭玉立于莲池中央的洄莲亭。亭为木构,虽历经修葺,其古朴雅致的唐风骨架犹存,默默承载着时光。亭内,一方石桌沉稳地立于中央,简洁而厚重。阳光穿透四面玲珑的雕花木窗棂,将繁复精巧的窗格图案投射在亭内光洁的石板地上,光影浮动,明灭交织,如时光之手在无声地书写变幻的密码。</p> <p class="ql-block">  静坐于洄莲亭的石凳之上,目光穿过精致的窗棂向外望去。红莲灼灼盛放,碧叶田田舒展,在风与水波的共同抚弄下,摇曳生姿。莲香与池水的清凉气息无声弥漫,沁入心脾,周遭的暑气仿佛被这方清凉结界温柔地隔绝开来。此情此景,恍然让人明白,何以史载北宋名臣范仲淹曾于此驻留题咏,文坛领袖欧阳修亦曾在此流连吟哦。权力场中的心灵,亦需这莲池亭影来濯洗、来安顿。</p> <p class="ql-block">  凝望着亭外风动莲叶的韵致,思绪也随之飘远。范公“先忧后乐”的博大襟怀,欧阳修挥毫泼墨的潇洒身影,仿佛就在这摇曳的莲影与沉静的亭台之间若隐若现。名臣鸿儒的足迹曾深深印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的精神气韵,想必也曾与这池中莲一样,汲取过此处水土的滋养。这方寸园林,竟成了宏大历史叙事中一个幽微而深情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  暖阳西斜,将余晖温柔地涂抹在洄莲亭古老的木构之上,为亭子镶上了一道暖融的金边。我再次缓步走回巍峨的大堂前,手复又轻抚上那深褐色的巨柱。粗粝的木纹无言地硌着掌心,传递着一种坚实而沉默的力量。大堂空旷高深,静立其中,仿佛能听见历史深处传来的低语与叹息。此情此景,令人生出无限遐思:那些曾在此处决断千里、挥斥方遒的古人,是否也曾如我今日这般,在权力与责任的重压之下,步入后园,于莲香亭影中寻求片刻的宁静与澄明?</p> <p class="ql-block">  步出绛州署厚重的大门,重新沐浴在盛夏的艳阳之下,回首望去,那巍峨的城楼与森严的署衙,在夕阳的余晖中沉淀成一片庄重的剪影。这一日的穿行,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漫长对话。指尖似乎仍留存着石狮的坚硬冰凉与古木柱的粗粝温润——那是与时光最直接、最触手可及的触碰。</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历史从不曾真正远去,它就沉淀在这些静默矗立的砖石梁木之中,镌刻在“治古”“奉公”的箴言之上,更流淌在后园莲叶田田的生机里。当我们以心灵去触摸这些过往的印记,那些消逝的足音、古老的智慧,便会在刹那间复活,于这盛夏的光影中,与我们今日的生命悄然共鸣。</p> <p class="ql-block">  结语:人们常讲,山西是一个文物大省,具体的数字我以前讲过了,今天就不再赘述。新绛县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平平凡凡,普普通通,却不知历史上这里曾是州署所在地,方圆几公里的地方,现在就留有绛州暑衙、绛州文庙、青龙寺、天主教堂等文物古迹,一处比一处好看,一处比一处精美,景点好又集中,非常适合旅游打卡,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到此一游,我相信大多数游人,在观景之后,会留下这么一个印象,“这个地方应该早来”!</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主要看点:①天主教堂建在县城北边的高岗上,1620年由意大利人建的,400多年了,它是山西第一座天主教堂,是山西省最早传入天主教的地方,高高的尖塔,浓浓的异域建筑风格韵味,令人耳目一新。②青龙寺一定要趁早参观,这里有一座高高的砖塔,允许游人从内部登顶参观,过几年关闭后,想看也看不上喽。③绛州文庙的棂星门一定要带青年学子看一看,从中门过一下,教育孩子争当文魁。当地盛产澄泥砚,棂星门前那方巨大的砚台,一定要摸一下,沾一点文的气息。④绛州大堂是重要看点,唐代风格,元代建筑,门口那两根硕大的立柱一定要用手摸一摸,东边的那一根用指关节敲两下,砰砰作响,似乎是空柱,这种真实的文物,看一眼少一眼,一定要趁早参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