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饶宗颐的“余事”

任彦钧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饶宗颐和心经简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18px;">学佛札记(402)</b></p><p class="ql-block"> 任彦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7月19日,受“简约语文”创立者丁卫军邀请,我自太原直飞南通,参加他所策划举办的中学生写作课首届学术年会暨《简约语文作文课》首发式,得以与陕西师大二级教授程翔、出版人刘立峰等老朋友相聚,并结识了一批新朋友。20日下午作完学术讲座《AI时代亟需创意写作》,随后便赶赴上海,途中看了一眼外甥女襁褓中的小宝贝,即前往市内,与87岁的语文教育家陆继椿先生等共进晚餐;21日上午,还在至交刘桂松兄陪同下,探望96岁高龄的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两位老人家一直退而不休,笔耕不辍,于漪老师这次所赠签名本《岁月如歌》,已是第26版,创造了教育界和出版界的双重奇迹。</p><p class="ql-block"> 此行来去匆匆,却快乐多多,收获满满。飞机上,宾馆里,还利用余暇研读了香港大公报原社长王国华编纂的《心经简林——饶宗颐&lt;心经&gt;书法艺术》一书。沈曾植系清末民初的“通人”,饶宗颐((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则是当代的“通人”。同事薛国喜曾前去香港拜访过饶公,我们也聊过饶公的学术成就,却知之不多也不深。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袁行霈先生在该书序言里指出:</p><p class="ql-block"> <i>饶公为学,涵盖华夏,旁涉欧西,器宇博大,缜密入微。举凡经史百家、诗词曲赋、文字训诂、版本目录,暨乎香国梵音、流沙坠简,靡不覃研精思,超诣独造。洪洪乎,浩浩乎,未可诘其涯涘也。</i></p><p class="ql-block"><i> 夫子复以余事,寓兴楮墨之间,根柢学问,默会潜通。其所绘画,不染世情,揆以司空表圣《诗品》,盖所谓“大用外腓,真体内充”、“神出古异,淡不可收”者也。尤精于书道,自甲骨、钟鼎、简帛而下,至于蔡、卫、钟、王诸家,莫不手摹心追,妙得神理,镕冶陶铸,高标独具。观其笔势开张,笔阵纵横,譬如孤峰绝壁,逸气雄振,真当世书法之大家也。</i></p><p class="ql-block"> 饶公与王国华系亦师亦友的忘年交。据王先生介绍,1979年,62岁的饶公退休,但他认为:“作为一个文化学者,年届退休时恰是学业积累的高峰期,应该也是丰收期。”事实上,饶公约三分之二的学术著作和主要书画作品,都是在退休后的30多年里出版的,堪称我等效法的楷模。</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饶公一方面在澳门大学文史部和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继续从事教学与研究,另一方面也不断到各地进行文化考查。1980年,65岁的饶公登上泰山,观摩经石峪摩崖石刻“金刚经”,心灵为之震撼,遂发下宏愿,要在香港建造一项类似的文化工程。数年前,我和另一位同事李文君也去过经石峪,当时只顾聊些杂七杂八的心事,对石刻的印象很淡漠,惭愧又后悔!</p><p class="ql-block"> 返港后,饶公在女儿饶清芬和港大副校长李焯芬教授等人陪同下四处考查,由于岛上的山石,不像泰山石那般坚硬,且容易风化,不适合石刻,便放弃了搞大型户外石刻文化工程的想法。2001年,86岁高龄的饶公又有了新的创意。他让女儿饶清芬买了两刀宣纸,开始了大字榜书“心经”的创作。他先向人借来巨型羊毛笔,在四尺宣纸上挥毫,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写了260多张。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以隶书为基础,融合隶、篆、魏碑三法而产生,饶公榜书《心经》以隶书为基础,隶、篆、简帛三法融会贯通,均为书法艺术瑰宝。</p><p class="ql-block"> 2003年,特区政府将饶公榜书“心经简林”作为大型文化项目立项,由旅游事务署统领筹备,旅游发展局协助。项目有关部门与香港大学艺术馆等共同成立以李焯芬教授为主任的督导委员会,建筑工程由建筑署负责。2003年筹备,2004年9月开工,2005年5月竣工,历时3年,耗资950万港元。</p><p class="ql-block"> 该项目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户外木雕经林,地处大屿山木鱼山东麓,背山面海,与天坛大佛相映成辉。为了展示《心经》的要义,让《心经》书法与自然环境和立体建筑相融合,38根木柱,配合山形地势,以经文顺序布局,依天然山势,排列成代表“无限大”的数学符号(∞),象征“无限”“无量”与“无常”,以揭示宇宙人生生生不息、变化无常的道理。其中37根木柱刻字,山坡最高处、编号为23的木柱,则没有任何刻字,象征《心经》“空”的要义。木柱全部采用非洲花梨木,每根高6-8米,重4-6吨。所有木柱都经过纳米枝术处理,以防止霉菌孳生。木柱顶端用铁鎐和绳索固定,以防开裂,设计寿命为100年。</p><p class="ql-block"> 榜书《心经》的摹雕,由香港著名雕刻师唐积圣、张醒熊和李国泉共同完成。3人均从事雕刻数十年,唐积圣更有20多年专为饶公作品摹刻的经验。整个摹刻项目要求和质量,由以李焯芬教授为主席的技术评核小组提供指导和监督,不仅字要逼真,还要入木六分。</p><p class="ql-block">“心经简林”建成10年来,特区政府一直安排专人负责保养维修,每月检查一次,每年检修一次。</p><p class="ql-block"> 袁行霈先生在序言里还评价说:“饶公谈书法之《书法六问》《书法四字经》《心经简林》,拈出 ‘源 ’‘ 法’‘势 ’ ‘意 ’ ‘ 气’ ‘ 美’诸端,皆达道之至论。度之金鍼,济以津筏,志道游艺之士,曷可忽哉?”回并后重读这段话,当即下单网购了前两种图书。</p><p class="ql-block"> (2025.7.27 星期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