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李玉华-Sally Li的那一刻,仿佛翻开了一本装帧古朴的诗集。她不施粉黛,却自有一种温润如玉的光华。眉目间沉淀着岁月的睿智,举手投足间流淌着从容的气度。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来形容她再合适不过了。 73岁的Sally,已经在新西兰生活了12年,她的生活里,没有轰轰烈烈的传奇,却有着滴水穿石般的力量。她是新西兰华人社区中一位年长的女性,平凡,却不平庸。在人群中,她不显眼,也不张扬,但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她像一颗温热的灯芯,静静燃烧,把微光留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年轻时Sally是文工团成员,负责创作节目、报道先进事迹,那个年代用笔歌颂生活、传播美德。哪怕后来换了工作、结了婚、移民他国,这支笔,她始终握在手里。她的散文《马尔他探亲记》曾被《新西兰联合报》评为佳作连载刊登,还被录为音频。有一首她在疫情期间写的长诗《世上最勇敢的花》,被一位来自中国朗诵联盟的朗诵者选中。对方说:“你这首诗我每看一遍都要流泪,我能把握住它的情感。你的文字像有温度的血液,一句句都打进我的心里。”最终,那首诗获得了银奖。她没有骄傲,反而一再表示:“是她朗诵得好,我不过是幸运罢了。” Sally从来不标榜自己多优秀,却用真挚的情感与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感人至深的作品。她在新西兰的中文报刊上发表过诗歌、散文和一些短篇小说。作品有《美丽的奥克兰》《新西兰的中国名人--Rongsang》《和平花》《新西兰的一家上海人》等等。她常说:“人不能光活在现实里,总要有一点精神寄托。”对她而言,这份寄托,就是“笔”和“心”,用文字记录生活,用爱心回应世界。 Sally每天都把时间安排的满满的:学英文、跳舞、教会活动、写作、帮助他人……周六去教会是她最快乐的时光,教会里有一对来自新加坡的夫妇,中文并不流利,但他们总是无偿教大家英文,还贴心地为大家准备免费的餐食。Sally深受感动,每次去之前也会精心准备几道荤菜带过去,尽管自己只吃水煮的青菜,她希望那些在外工作一整天后赶来聚会的人,能吃上一口热乎、可口的饭菜,感受到家的温暖。 疫情之后经济低迷,Sally看到了很多在亲人离世时操办体面告别都力不从心的报道,深受触动。于是,她做了一个坚定的决定:捐出十多块墓地,无偿提供给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我希望,哪怕是人生的终点,也能让一个人走得安稳、体面。” 这就是Sally,她的善良不止于未来,还落在每一个当下。她是那种不会为自己张扬光芒的人,却在点点滴滴中散发着温度。在她身上,能够看到一种非常珍贵的气质:一种不被年龄束缚、不为得失计较、只愿为善与美默默努力的内在丰盈。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善意没有国界,温暖不分种族,而文学,永远是最动人的桥梁。<br>来参加世界夫人新西兰赛区的比赛,对她来说,这场比赛不是炫耀的秀场,而是一次表达内心、连接他人、照亮自我的旅程。正如她一直以来所坚持的——不论年龄几何,女人都可以活出自信与优雅,把生活过成诗。<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