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不由人》连载(48)

张琦

<p class="ql-block">  冬日,坐在窗前的暖阳里,守着一杯淡淡的清茶,平静地望着街上人来人往,慢慢地看他人的生存。不必再为生计奔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真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去书店一次性买了几十本各类书籍,用自行车驮回家。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个人安静地过日子。每天精心地给自己做饭,听音乐,看书,写些后来再没有回头看过的文字。夜里半倚半卧在床上,一枕一书,在台灯光圈的黄晕里,品人生百味。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思绪渐渐地进入夜的深处,灵魂深处,睡眠深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彼时,在京城十万元就能买一处楼房单间。但限于政策规定,不允许外地人在京购房,只能望房兴叹。一个人租房住倒也无大碍,只是觉得没根,有漂泊感,好在租房子越来越容易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清净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得其乐,悠哉游哉,没有出去工作的打算。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说北京科普出版社旗下的《家用电脑与游戏机》杂志编辑部急需用人,引荐我去试试,因为喜欢与文字有关的工作,便欣然接受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入职后才知道,该杂志是专业性较强的科普杂志,非文学类,并不适合我。稿件都是电玩迷们写的游戏秘籍,我既不懂也无兴趣,只能简单改改文字。如此下去有“混事儿”之嫌,于是向主编提出辞职。主编说看我工作勤恳,希望我留下来,能做什么做什么,权当帮忙。我不好意思拒绝就留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是闲不住的人,随着对工作的熟悉,编辑、校对、发行、电脑排版,抓起什么做什么,倒也忙得不亦乐乎。那时的电玩游戏软件全都来自日本,编辑部里没人懂日语,我被硬赶鸭子上架,偶尔也翻译几篇秘籍之类的短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把编辑部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做,还事事追求完美,同事们都以为我会长久做下去。其实,我对自己的下一步是有打算的,且想法已经成熟。计划买辆小巴,把座位改成简易床铺,带上液化气罐和必要的炊具,自驾远行去想去的地方。饿了下车做饭,困了停车睡觉,过一段闲云野鹤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还没有“房车”的概念,国内 2000 年以后才有房车。我的想法虽然简单、粗糙,如今看来确是可行的。经多方咨询,车内改装是允许的。于是,我开始进入准备阶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午餐时间和主编闲聊,说起我的计划,他惊讶地看了我足有五秒钟,然后笃定地说:“你若是敢做这件事,我就去央视《东方时空》,找‘讲述老百姓的故事’栏目组跟拍你!到时候把我们杂志的名字和徽标印在你的车厢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笑说主编精明,一言为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不久,我辞别了编辑部,回到户口所在地沈阳学车考驾驶证。计划取得驾照后立即回北京买车、改装,一切就绪即可出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世事难料。在沈阳期间,由于处事不慎,我给自己惹上了一桩麻烦,被迫长时间纠缠其中,导致之前的计划最终落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些事,发生在别人身上是个故事,而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是事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知江湖深几许的我,仅仅因为同情心泛滥,把一笔数目不小的钱借给了老邻居。对方草草地写了张巴掌大的借条,说是用于个人公司的临时周转,约定只借半个月。我大概是仗着人熟地熟,竟没有一丝担心。事后还想:谁无缓急之事,不就是半个月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识人浅薄,愚蠢地认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又当过国企领导的人,做人的基本信誉总该会有。然而,我看到的却是人性中最卑鄙无耻的一面,为此尝尽了苦头。简而言之,对方到期未还钱,一拖再拖,去其家中讨要,见不到人。后来通过侧面了解得知,对方把钱用于炒股票了,且一赔再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一下子傻了眼。借钱的时候说的是公司应急用,并非炒股票,现在钱都赔在股票上了,显然借中有骗,我落入了人家夫妻事先设好的圈套。当即去他公司了解资金情况,结果是:公司账面亏损,只有一辆面包车正待拍卖,几个债权人都在盯着那点拍卖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费尽周折找到对方要求其卖掉股票立即止损,有多少先还多少。对方一口拒绝,很无赖地说:“如果不是因为借了你的钱,我还赔不了那么多,既然赔掉了,就只能等股票赚回钱再说了。”我无法接受这种说法,对方扔下一句更狠的话:“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扬长而去。看得出,他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万般无奈,我起诉到法院,要求对方还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事实清楚,有借条为证据,开一次庭便赢了官司。而事情演化的过程却是始于愤怒,陷于无奈,终于悲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赢了官司并不等于能拿回钱,被告拒不还钱,执行难,难于上青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老赖”这个词还没出现,而我遇上的恰恰是个“老赖”。无可奈何,只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可法院说要我自己提供被告隐匿资金的证据,他们不管调查,只管根据提供的线索查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此,我在考取驾驶证后,彻底放弃了自驾游的计划,把北京的“窝儿”搬回了沈阳。回京搬家那天,我站在住过的楼前,欲哭无泪。太阳低下去了,看着最后一线阳光在玻璃窗上大大地亮了一下,像是哽咽,我进了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年的北京生活就这样结束了。最后一夜,收拾好家当坐在沙发上,心里无比凄惶,打开琴箱抱起手风琴拉《二泉吟》,“恨悠悠,怨悠悠……”琴声在暗夜里溅散得不可收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命运的齿轮犬牙交错地向前滚动,走到哪一步,由不得自己。我回沈阳租下一间房,投入到讨债的持久战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被告多次转移藏匿资金,离家躲债,整个追债的过程,许多情节离奇得不可想象,总有神秘之手在暗中操控。那是一场痛彻心扉、欲罢不能、欲死不甘的体验。官司之漫长与人为制造的复杂性,足以把人消耗得穷形尽相,最终被熬成一盏欲闪欲灭的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被告的桩桩无赖行径,让我懂得了人心是最靠不住的东西,用你的时候有多热情,不用的时候就有多冷酷。正如杨绛先生所说:“这个世界,你若好到毫无保留,对方就敢坏到肆无忌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法律是由人执行的,当物欲在人性中肆虐开来,法律的庄严与神圣也会被打折扣,正当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在整场官司中,看尽了人心龌龊、世态炎凉,个别公职人员贪得无厌、肆无忌惮,把人性中的丑恶上演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数次申请强制执行,法院说怕抓不到被告空跑,要我先提供被告的行踪才能去抓捕。无奈之下,我只能自己去被告家附近蹲守、跟踪,随时向法院提供消息。常常是好不容易发现了被告行踪,跑去法院找办案人员,等找到时,被告又跑了。法院的人有各种的忙,多数时候找不到,怨不得,也不敢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避免打草惊蛇,也为自身安全,我不断改变发型和装束去被告家附近蹲守。三九天戴上大口罩,把自己裹在长羽绒服里,在被告家的周围荡来荡去,像一个游魂,没有人认得出我。天暖时穿男装、压低帽檐遮掩脸面,蹲在胡同的角落里等候被告出现。大雨天蹚着漫街的雨水奔走在去法院的路上,那倒影在水中支离破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孤身追踪被告及其财产,时间长达一年,迫使被告先后三次被拘押。三百多个无眠之夜,困却闭不上眼睛,起身喝水杯子掉在地上,摔出一片梦碎的声音。冗长的黑暗中,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嚼着自己种下的苦果,一口一口地往下咽。没人诉说,也没有牢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场官司持续了五年之久,最终拿回的是被人盘剥后的余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这人有点不长记性,但这一次的教训,镂心刻骨,那种折磨没世难忘。从此,我发誓绝不再借钱给任何人,更不会向别人借钱,至亲、密友,概不例外。若是彼此情到深处,遇到难处了,能给多少给多少,不期归还。借,是万万不可的。不是钱的问题,也不是信任问题,而是受不起等人还钱时夜夜无眠的那份煎熬。此后,我不再认为拒绝别人就是错,学会了合理拒绝。为此,曾经得罪过朋友。很抱歉,我落下了心病,无药可治,但请理解。倘若不能理解,远近由你,我无话可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依然满怀诚意和信任,不以恶意去揣测别人,但也决不再让至善至美至真限制我的想象力。这份成熟是被惨痛的教训催熟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讨债期间的某天下午,路过一家证券公司,逛街样地走了进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赶上三点钟股市刚刚闭市,股民还没散去。证券公司的操盘手在人群中高谈阔论,什么“高抛低吸”、“波浪理论”、“黄金分割”、“四个基本面”等等,听得我云山雾罩。但其中一个词引起了我的注意:“黄金分割”。中学数学里学过黄金分割,心想莫非炒股票与数学有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买来关于股票理论的书籍,半生不熟地啃起那些晦涩的词汇,还算看得进去。渐渐地竟然有了兴趣,作笔记、学画图,学习各种技术指标及图像分析,借以打发那些难熬的日子。一本书看完后,便萌发了炒股的念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大量地阅读与证券相关的报刊杂志,了解上市公司概况与业绩,听股评广播和所谓的股票大师讲课,为准备炒股,投入了讨债之外的所有时间和精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6 年春,股市冷清,股票态势平稳,小起小落,我谨慎入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起,以学习为主,在嘈杂的交易大厅里,跟着散户象征性地做些短线操作。少量购买,快进快出,买到手的股票见涨就卖,不贪多,赚得几百元就满足,赔上几百元也能承受。虽说有赚有赔,一个月下来,算总账还是赔掉了近千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股民这个群体鱼龙混杂,但共同点是人人自负。都有道不尽的高招秘籍,传不完的内部消息。个个患得患失,赚到钱眉飞色舞,顾盼自雄,赔了钱垂头丧气,怨天尤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天散市后,总有些股民围着证券公司的操盘手套近乎,试图套出点儿所谓的内部消息。操盘手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多是敷衍几句便匆匆离开,撇下一群“明白人”聚在证券公司门前纸上谈兵。我浅薄无知,没话可说,几乎不与人交流,散市就离开,不打搅别人,也不想被人打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炒股的日子就这样温吞、无味地过着。四十岁生日那天,赶上周日股市歇市,一个人窝在家里发呆。外面飘着清雪,屋里暖气似有似无。天黑得早,煮一碗鸡蛋挂面吃下,自己庆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股市有风险,却也真的有机会,但那是撞大运。我在跌宕起伏的行情中进进出出一年有余,有幸赶上了一波飚狂的大牛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6 年 4 月份,股市开始升温。到了 9 月份,大盘前所未有地暴涨,呈现出人人赚钱的局面。老股民们斗志昂扬,人人都在夸夸其谈,什么“基本面”、“政策面”、“技术面”、“资金面”等百姓生活中不常用的词汇,不绝于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段时间,股市的钱真是好赚,买啥股票都涨,全体股民进入疯狂状态。我终于也按耐不住,投入部分资金,进了大户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户室每人一台电脑,有独立的工作台,身后有许多台交割机,不需要像大厅散户那样排队交割。大家守在各自电脑前,人人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以每股 10.3 元买入的“深发展”,眼见着天天上涨,偶尔小有回调也能淡定面对。大势向上嘛,大盘呈现出只涨不跌的趋势,自然要握着股票做中长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股市如此一路看涨,到了12月上旬已然进入癫狂状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2 月 10 日星期二,上午“深发展”已经涨到 17.7 元,我投入三个月,每股净赚 7.4 元。这钱来的太容易,倒让我有些害怕,怕万一股价大幅回落前功尽弃。我在心里劝自己:“够了,再涨也不要了,落袋为安嘛,赶紧收仓。”于是,不顾旁边人的好心劝阻,一次性把“深发展”股票全部抛出,空仓了。旁边的人笑我胆小,说出手早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果然,到了下午,我卖掉的股票还在涨,且涨势强劲。按个人习惯,我没有追涨,决定重新选股。结果,因为选不出合适的股票没能买成,打算第二天再跟进。没想到当天夜里无故高烧,连续几日不退烧,只好卧病在家,六天没去股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2 月 16 日,星期一,我再去股市,却惊出一身冷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一天,是中国股市一个异乎寻常、具有历史性的日子。一场空前绝后、惊心动魄的股灾轰然降临。大盘股票除了一支“粤电力”飘红,全盘跌停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交易大厅挤满了心急如焚的股民,人们面色严峻,神情紧张。大户室里鸦雀无声,人人盯着各自的电脑屏幕,往日自负的神情一扫而光。大家都在焦灼地等待抛掉手中的股票,但大盘全面跌停板,已经根本无法抛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整个股市连日跌停,仅仅四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从1258 点直跌倒 855 点,跌幅高达 30% !股民们不寒而栗,如临世界末日,眼巴巴地盼着政府能出手救市,但是没有。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你赚了钱自己装进口袋里,凭什么赔了钱,就要政府来托这个市?政府没有这个义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股民们一片哀绝,怨声四起,破口骂街的、欲砸电脑的、与证券公司寻衅滋事的,各种喧嚣声此起彼伏,大户室混乱不堪的场面史无前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不是因为连日发烧,我去了股市一定也会再买,也同样会被套牢。因为无知,不敢贪多,不敢恋战,我清仓了。又因为一场突发的病痛,成了“漏网之鱼”。我是侥幸逃离者,而非有先见之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股市的惨状令我后怕,我不在乎赚多少,但非常在意亏多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个冬天,我离开股市,又集中精力追债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个月后,一番折腾过去,股市又趋于平稳,大盘从 855 点稳步回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7 年 3 月 10 日我重返股市。股价经过大跌重新洗牌后,又现涨势。由于对股性的熟悉和了解,我以每股 21 元再次买入“深发展”,中线持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 月 8 日“深发展”涨到 49 元创高点,还在看涨,我没舍得出手。此时上证指数回升到了 1510 点,远远超出了前次大跌时的最高点 1258。转势在即,我却还在云里雾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之后,大盘又转头一路下跌,股价一点点回吐,买什么都跌。我作了两个短线股“真空电子”和“上海石化”,均以割肉赔钱告终,亏了近五万元。深发展也一路跌回到每股 38.6 元,跌破了我的心里预期,为保住既得利益,当即全部卖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行情像过山车样的翻腾,让我意识到股市好比赌场。那些股票的理论和所谓的技术统统没用,赔与赚或许与个人性格、心理素质、知识面有些微关系,但主要还是凭运气。我的获利是个意外,纯属侥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股市的跌宕起伏对人是一种摧残。行情瞬息多变,人的精神总是处于不安之中。我心理脆弱,大盘一绿就战战兢兢手心全是汗,承受不了那种刺激。虽说赚了点儿意外之财,却真心不想再涉足股市,也不屑与人“谈股论经”。赚钱后的张狂和赔钱后的沮丧,同样令人生厌。从此彻底告别股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因无知、好奇进入股市,又因了解、理性而全身退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4 年深秋的一天,逛北京王府井书店。看到《朱镕基讲话实录》一书,信手翻到《关于宏观经济和财税工作的几个问题》时,才恍然得知当年中国那场股灾的前因后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6 年 12 月 16 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指出:从 4 月 1 日到 12 月 12 日,上证综指上涨了 124%,深证成指上涨了 346%,涨幅达五倍的股票超过百支。为了防止股市全面崩溃,建立了每日涨、跌停板 10% 的制度。从 10 月起,管理层连发十二道“金牌”阻止大盘升势,却是无效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朱镕基总理说:“《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大概讲了三个道理:</p><p class="ql-block">一、这个股市现在是非理性的。</p><p class="ql-block">二、强调股票市场有涨必有落,落的时候政府不会托市,也托不起这个市。</p><p class="ql-block">三、股市风险自负,赚钱归你,赔钱你自己赔,政府管不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股票大跌的当晚,我在央视《新闻联播》上看到证监会发言人的谈话内容时,想起某位股民说过的一句话:股市赚钱相当于在刀尖上舔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即关门掌灯,害怕夜的黑打开过往。</p><p class="ql-block">(待续)</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