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那年,我们参加高考</h3> 赴考 <h3>高三毕业季,南菁四学子于江阴中山公园攝影留念。前左朱宝泉,前右程昌明。后左胡伯良,后右萧宜。</h3> <h3>1955年7月13日一早,天色未明。江阴中街南菁中学前,七辆大巴已坐满了人。这是我们南菁高中毕业班全体出发前往苏州参加高考。 七辆大巴亮着车灯,浩浩荡荡于夜色中在寂静的锡澄公路上奔驰,中午到达无锡,再换乘火车。到达苏州已近傍晚时分,大家分头找旅馆住下。第二天休息,第三天7月15日,各人分赴考场。 我们那次分三类填报志愿,第一类理工,第二类医林农,第三类文科。各人根据专长和自己意愿分头填写。我是文科,考场在一家医士专科学校内。幸运的是,我们文科这次免考数学和外语,记得有政治语文和历史地理。我所以记得,是有一道地理试题:海轮从上海出发,要经过哪几个海峡,才能抵达目的港黒海,考后,我查了地图,有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等等。此题估计不会失分,心中欣然。考完各人自行回家,师生同窗整整三年,就此分手。</h3> <h3>初中时攝</h3> <h3>录取</h3> <h3> 8月15日,天气燠热。我正坐在屋前竹林里看连环画《跟爸爸一起坐牢的日子》,忽听有人叫我名字。一看,是陶成明丶李中和,两位初高中同学,他们已经收到南京航空学院(即今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特地分头从十几里外赶来询问我的情况。 我村的邮件,都是镇上的班船由水路从无锡市里捎回来,一天一次。我请他们在家喝了会茶,估计班船也该到了,便一起赶往小镇。走到半道,遇到同村邻居,他正从小镇回来。见了我,就高兴地叫了一个复旦大学的校名,我心里一乐。我想他一定在镇上听到了消息,否则,他不知道复旦大学。但我心里还不落实,笑着说,“你别寻我开心!”他便正经说道:“个老小,不开玩笑。通知过歇就到。” 他叫云泉,姓陈。 人逢喜事精神爽,我们加快了脚步,一会就到了镇上。正遇上胡国良要来我家报喜。他说他考取山东医学院,并把复旦大学的一封信递给我。我打开一看,果然是复旦大学新闻系,我填报的第一志愿。</h3> <h3>于复旦大学校门边攝</h3> <h3><br> 报到</h3> <h3> 虽说,江南是鱼米之乡,但农村的孩子上大学,过去没有过,依我的家庭情况,读中学已不易。我父亲对我上大学并不显得很高兴,他觉得家里无力供我上大学。 其实,那时上大学费用还不算高。据随后学校寄来的入学须知,每月膳费11元,个人零用3元。书费视各系不同情况而定。免学费。<br> </h3> <h3>1960年大学毕业时攝</h3> <h3> 我把这一切写信告诉二哥。那时二哥在上海一家电机厂做工,知道我考上复旦大学,很高兴。他写信全力支持,让我尽快去上海。 要远离家到上海读书,家里忙着做各种准备,这些都由大嫂张罗。父亲见我缺被褥,便拼凑一些旧棉絮,为我弹了一条被子。这是他亲自做的,他有这一手艺。 我于8月30日从无锡乘火车到上海,就住在开封路电机厂二哥宿舍里。那是家私营厂,厂不大。很快就知道厂里同事有亲属考取了复旦大学。 第二天,我们就从延安路外滩乘52路公交车去复旦,才知很多外地同学都是直接从上海车站由高年级校迎新工作的同学接来学校,已都办完了入校手续。 1955年9月1日,我带上行李,由二哥送我,去学校办理了一切入学手续。当年接待我的是高一年级的女同学,叫左佐,听说毕业后曾分配到新疆工作,后回到杭州定居。 我,由此开始了大学生活。2025/8/4</h3> <h3>下乡劳动前,在宿舍准备行装(左)</h3> <h3>入职文汇报社时攝</h3> <h3>以编辑为业</h3> <h3> 1966年参加国庆节采访时,于观礼台攝(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