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的美篇(副本)

奔腾

<p class="ql-block">南票邱皮沟矿是我的第二故乡,从1960年夏天起,上学、工作、生活一直就在这里,1990年,因工作变动搬到了黄甲,2010年退休后才离开南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长居久安,与南票结下了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今天再回邱皮沟,不免思绪万千……</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听说南票是1957年,那时我的父亲做为土木建筑技术人员,先期从阜新矿务局到南票参加开发建设</p><p class="ql-block">南票煤矿开发筹备处旧址.1958</p><p class="ql-block">许在廉拍摄于赵家屯村,父亲居后排中</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南票矿务局,2006年编纂的《回忆与展望》</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走进南票是1959年,趁暑假到南票赵屯探亲,这里山连着山,杂草丛生,恰逢阴雨连绵,泥泞不堪的土路,无处不在的石头,让人举步维艰,这是我对南票的第一印象</p> <p class="ql-block">1959年,南票车站建成</p> <p class="ql-block">1960年夏,我家从阜新搬到南票</p><p class="ql-block">原住的海州西山三街是日本房,室内墙上镶有壁柜、吊柜,床、桌、椅等家具皆由单位配置,所以搬家时家当很少,除了被褥、衣服和必需的日用品外,就是锅碗瓢盆。那天火车到达南票站时,矿接站的马车已在此等待,将全部家当装车捆牢,人员上车走起。一路基本上都是崎岖不平的土路、河滩路,上坡下岭、左摇右晃,颠簸的头昏腦胀,路越走越窄、山越走越近,心越走越忐忑。20多里路也不知道走了多长时间,太阳落山前,终于来到新家—邱皮沟矿六栋房住宅</p><p class="ql-block">从那一刻起,我成为了南票人</p> <p class="ql-block">南票区:</p><p class="ql-block">南票1962年5月设镇级建制,隶属原锦西县。</p><p class="ql-block">1983年1月1日,建立锦州市南票区</p><p class="ql-block">1989年6月12日,锦西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南票区划归锦西市管辖。</p><p class="ql-block">1994年9月20日,锦西市更名为葫芦岛市,南票区随之更名为葫芦岛市南票区。</p><p class="ql-block">南票区辖3个街道,6个镇和4个乡,区政府驻九龙街道</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回忆与展望》</p> <p class="ql-block">葫芦岛市南票区人民政府</p> <p class="ql-block">南票矿务局:</p><p class="ql-block">1958年1月24日,阜新矿务局南票开发筹备处成立</p><p class="ql-block">1960年4月26日改为南票矿务局</p> <p class="ql-block">2006年,南票矿务局申请破产,改制为辽宁南票煤电有限公司</p> <p class="ql-block">2020年4月13日,全公司停产放假</p> <p class="ql-block">2020年4月17日,南票电厂机组灭火、停车</p> <p class="ql-block">退出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1958年,这条矿山铁路应运而生,2020年矿山停产关闭,铁路停运</p><p class="ql-block">2020年5月1日10时,南票矿区客运列车最后一次运营,驶离黄甲渐行渐远</p><p class="ql-block">至此,南票煤电有限公司停止了一切生产运营</p><p class="ql-block">由兴到衰历时62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票矿务局精神 永存</p> <p class="ql-block">进入黄甲路过温馨小区</p> <p class="ql-block">绕城而过的S306,左侧是龙山寺,九龙公园,右侧水电公司、商务宾馆</p> <p class="ql-block">南票矿务局鼎盛期的下凌线由下庙子起经赵家屯、切糕岭、大西沟,邱皮沟矿、二佛村、六栋房止于凌河矿。因地面塌陷,居民搬迁,道路废弃无法通行。新开通的下凌线从这里(赵屯村)改道,远离民居、乡村、矿山,直通凌河</p><p class="ql-block">途经工业园区</p> <p class="ql-block">  下凌线公路远眺大西沟村、电瓷厂、住宅</p> <p class="ql-block">南票矿务局邱皮沟矿办公楼</p><p class="ql-block">1972年,招工到邱皮沟煤矿掘进队,那个时候科队还是连排建制,连长宁景元,副连长伊宝捷,书记高貴贤,指导员刘振军,排长戴文玉,班长张金生,副班长李振青。队里职工来自锦州、黑山、抚顺、绥中及矿务局子弟,其中金国、贺福繁、翟洪恩、冷天池、姚德中、陈青、靳中华、贺文、党祖玉、曹善奎、张树德等都是队内精英</p> <p class="ql-block">邱皮沟煤矿主井,主要用来提升原煤,根据功率与用途,矿工们习惯地称它四二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煤矿工人与煤为伍,常年工作在百米井下,升井后手脸黝黑,开口方见一抹白,唯我们升井后手脸粉白,这不是胭粉是岩粉,因为我们是专掘岩巷的八.一班。那时候许多集体、个人被冠以荣誉称号,如 铁连长、铁背心、铁姑娘班,我矿八.一班,因由大部分转业军人组成而得名。苇子沟矿三.八 掘进队,从队长、书记到队员则是清一色的女职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73年8月,煤炭部组织全国岩巷掘进队月进尺大比武,我们“八.一班” 发挥特别能战斗的拼博精神,勇创佳绩。那时候还没有奖金,八.一班获团体锦旗,个人获印有特殊标志的陶瓷杯,以资鼓励</span></p> <p class="ql-block">选煤楼是当年邱皮沟地区唯一的楼</p> <p class="ql-block">2006年,南票矿务局破产,邱矿改名:辽宁南票煤电有限公司邱皮沟矿</p> <p class="ql-block">主井井架</p> <p class="ql-block">邱皮沟矿副井,主要用于人员升、入井及运送材料,人们称其为三百八</p> <p class="ql-block">别了!邱皮沟煤矿</p><p class="ql-block">二〇一九年六月三十日停产</p><p class="ql-block">二〇一九年十二月十六日封井</p> <p class="ql-block">夕阳下孤独的皮带运输长廊</p><p class="ql-block">公路左侧是局铸造砂厂。公路与铁路中间是邱矿多种经营公司办公楼,右手边是矿办公区域。远端隐约可见的是矿职工住宅楼</p> <p class="ql-block">多种经营公司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南局铸造砂厂</p> <p class="ql-block">昔日繁忙的钢铁运输线</p> <p class="ql-block">随着矿山关闭、火车停运,通往小凌河矿的铁路线杂草丛生</p> <p class="ql-block">下凌线上远眺邱皮沟矿山上,自左至右,独身楼,住宅楼,职工俱乐部</p> <p class="ql-block">60年代初,这条简易土路通往二佛庙子、六栋房住宅</p> <p class="ql-block">前方封闭,绕行新下凌线</p> <p class="ql-block">穿过这座破烂不堪的铁路桥洞是二佛村,一条土路经二佛小学、老商店、粮站、大庙、六栋房通往锦州方向,也是我们上下班的必经之路。 70年代初,生活水平较低,物质供应匮乏,自行车的纯属稀罕物,职工上下班基本是步行。这段路单程徒步需要半个小时,每天繁重的井下工作后走回家,疲惫程度可想而知,煤矿工人确实挺苦的、挺难的</p> <p class="ql-block">这条小河源于矿井抽出来的地下水,河床塌陷、煤矿停产小河已干涸。右岸是已拆迁的211住宅</p> <p class="ql-block">故地重游、寻觅昨天,从六栋房二委走起,眼前这大片废弃的楼房令人泪目</p><p class="ql-block">南票矿务局因为资源枯竭宣布破产,导致矿区逐渐没落。2011年棚户区改造拉开序幕,2014年开始矿区矿工及居民整体迁移到打渔山南票新城,这儿成了空城</p> <p class="ql-block">到处都是残墙断壁,一片凄凉,安静的瘆人</p> <p class="ql-block">空置的楼房,让人不忍直视</p> <p class="ql-block">资源枯竭、停产放假,人们选择离开这片曾经繁荣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这幢住宅楼的尽头,有一个大约两层楼高建筑体,不知用途</p> <p class="ql-block">高房处是原邱皮沟中学楼,路右面是李河沿(二佛9队)民居</p> <p class="ql-block">邱皮沟矿中学的前身是邱皮沟小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0年,邱皮沟矿小学在这里建成交付使用,校舍是呈王字形的红砖平房,办公室、教室计20余间,第一任校长是田祥忠。秋季开学招收第一批新生,由于生源不足,高小部四、五、六年级各设一个班,初小部班级略多一些。</p><p class="ql-block">暑期转学到此,成为四年级学生,1963年从这里毕业离校</p> <p class="ql-block">为鼓励儿童和青少年自觉锻炼身体,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1975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并由主管部门组织实施。这是局教育处组织的检查组到校检测达标率</p> <p class="ql-block">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职工住宅,现今鸦鹊无声,飘落的沙尘让本已抑郁的心情更加沉重</p> <p class="ql-block">休闲广场将六栋房住宅一分为二,二委在高压线一侧,全部是楼房,平改楼、中学、住宅楼。另侧是一委,小学楼、住宅、街道、商店,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60年代末,因生源增加,南票矿务局增设了4所中学,分别是邱皮沟、大窑沟、三家子,局直。邱矿中学建在原小学校址</p><p class="ql-block">小学新址是建矿初期规划中的矿办公楼,因距矿较远管理不便,仅起了一层就停建,一直空置,经重新改造,成为小学新校园。89年拆除平房建起了教学楼,随着矿务局破产,师生分流,学校关停</p><p class="ql-block">围栏中的小学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校运动会上,代表队准备入场</p> <p class="ql-block">1987年,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建矿初期,第40栋是营缮股办公室,营缮股搬走后改为住宅和驻地派出所,再后来改成了矿托儿所</p> <p class="ql-block">托儿所门窗完好,铁将军守门</p><p class="ql-block">门前这条土路是矿住宅与农村的分界线。沿着 二佛8队队部大庙向二委方向前行,左侧矿住宅、小学、中学、二委住宅,右侧是照相馆、饭店、商店、7队8队菜园,二佛村李河沿民居</p> <p class="ql-block">我家老房子位于厂房外小树中间处</p><p class="ql-block">1960年,从阜新搬到邱皮沟矿六栋房。之所以叫六栋房,因这儿最初仅有六栋平房,经陆续建设后期达八十余栋</p><p class="ql-block">1963年秋,到锦西第十一中学读书</p><p class="ql-block">1966年5月,文革开始</p><p class="ql-block">1968年秋,毕业插隊卫东公社</p><p class="ql-block">1972年,结束了四年的农村历炼,招工到南票矿务局邱皮沟矿</p><p class="ql-block">1990年,工作变动搬到黄甲</p><p class="ql-block">1991年起,这里掀起拆、建热潮,拆平房建楼房,拆楼房盖厂房,拆、拆、拆!人搬走了,房拆没了,人间烟火气尽数散去。和睦相处了几十年的老邻居,你们都去了哪里?</p> <p class="ql-block">  曾经住了30年的老房子,六栋房41栋3号,这是栋小户型平房共住8户;我的左邻右舍是:1号.谷九思,营缮股食堂管理员,2号.张玉发、营缮股木工班长,4号.张凤、营缮股股长,5号.陈合金、矿保卫科,6号.孟繁科、井下补修,7号.李国贤、生产科工程师,8号.张文恒、电瓷厂医生</p><p class="ql-block">这里记载着童年的欢乐,父母的恩情,还有割舍不了的儿时伙伴、同事、邻里,看着老房子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失,心里平添了许多惆怅与伤感</p> <p class="ql-block">我们班几个同学家离得很近,相距百米之内,29栋.邱长凤、周桂芝, 31栋.曹桂兰、37栋钮苹、41栋.奔腾,46栋.李乃琴</p><p class="ql-block">这是钮苹家即时状况</p><p class="ql-block">以上两张照片视频由钮苹提供</p> <p class="ql-block">2018年,老邻居萍钮夫妻与弟、妹分别从武汉、大连、葫芦岛归来聚在六栋房,看望老邻居、老朋友,看看曾经朝夕相伴数十载的家,山遥水远路茫茫,难舍难分是故乡。眼前这栋平房虽窗户缺失但房况整齐,绿树遮挡的是钮苹家老屋, 对面楼下是邱皮沟街道社保中心,左侧围墙外第一幢楼是我家老房子位置</p><p class="ql-block">邱皮沟矿为改善职工居住条件,逐步拆平房建楼房,按照规划,从老医院起拆迁改造,1991年,拆迁完 40一47栋房屋时改建停止,致使1—39栋居民一直住在简陋的平房,直至搬迁到打渔山</p><p class="ql-block">2015年,安居房建成交付使用,安排居住在平房的职工家属先期搬到打渔山,每户离开后由专人摘窗门、断水电,一片狼藉,此时还未安排楼房住户搬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不但我的同学家住的很近,而且我们几个铁哥们儿住的更近,姜海群家住36栋,家中兄弟姐妹8人5男3女,李广义家住40栋,兄弟姐妹7个5男2女,我家住41栋兄弟2人。我们从少年相识,且同龄均是家中行二,因脾气属性相投关系一直融洽,直至初中毕业下乡后才分开。李广义 下乡到台集屯公社,后抽调到女儿河纺织厂做保全工,娶妻生子后搬到锦州定居。姜海群下乡那年逢冬季征兵,作为特种兵招到北京8341部队,服役期满分配到锦州制药厂成家立业。我们分手后一直有联系,那时我们的父母都在邱皮沟住,我们偶尔也会见面,每年春节,哥几个都携家带口回家过年。年假期间还是挺热闹的,几家互动,到姜家问声好拜个年,到李家摆上桌打朴克,到马家炕头坐坐抽支烟拉闲篇,仅有仨哥们儿在一起时会唠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苦辣酸甜咸……</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1973年,海群休探亲假时我们仨在住宅前的照片,这是铁哥们儿的唯一的合影,去年疫情期间海群不幸染病去世😫……</p> <p class="ql-block">邱皮沟街道、邱皮沟社保中心</p><p class="ql-block">邱皮沟街道管辖五个居民委员会,四片职工住宅区。分别是六栋房住宅1委、2委,露天住宅3委,211住宅4委,山上住宅5委</p> <p class="ql-block">沿着这个围起的建筑走到尽头右转才见正门,挂着“辽宁坤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厂牌,是一家集萝卜、白菜,种植、生产、加工、批发、销售为一体的綜合性企业。厂区范围:两侧分别是公路和铁路,厂门在住宅到付煤场道路中间位置,此停车处是厂房后门,位置、方向基本与原邱中教学楼重合</p> <p class="ql-block">我默默地站在厂门对面,右手路边是仍戳着的古董级别公厕,身后是工行、邮局及 大片空地,左侧是光秃秃的火车站台。昔日熙熙攘攘的一委住宅群已夷为平地,难寻往日的痕迹,二委楼群物是人非万籁俱寂,仅存的小学楼、邮局、公厕孤独地三足鼎立。</p><p class="ql-block">此时此地,我一改喜欢拍照的习惯,手机一直静静地在躺在兜里</p> <p class="ql-block">原来。远近闻名的六栋房已在十年前…</p> <p class="ql-block">二佛庙子村民宅</p> <p class="ql-block">商店、饭店、照像馆相邻</p> <p class="ql-block">民宅与工行中间高处是六栋房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一条土路把二佛村与矿职工住宅分为两半,左侧是二佛村,右转左侧是矿区住宅</p> <p class="ql-block">211住宅、二佛小学、二佛村委会,日用陶瓷厂、二佛村均在沉陷区内,悉数搬迁</p> <p class="ql-block">地面沉陷,房屋沉入水中,仅露出一圈房檐</p> <p class="ql-block">废弃的铁路线旁的山体被撕开数米宽裂缝,铁轨几乎被杂草全覆盖</p> <p class="ql-block">拆迁后的二佛村民房,远处半山坡是露天职工住宅</p> <p class="ql-block">二佛村委会前的这条外环公路,修建年代不详,它绕过二佛村和六栋房住宅连接锦朝高速公路</p> <p class="ql-block">南票煤电公司停产放假,邱皮沟地区医院关门大吉</p> <p class="ql-block">六栋房农贸市场,远处黑白相间的建筑是坤芫公司厂房</p> <p class="ql-block">南票区铸件厂</p> <p class="ql-block">故乡的河—小凌河</p> <p class="ql-block">24年秋季一场暴雨,小凌河两岸村民受灾严重,房倒屋塌,林木被毁</p> <p class="ql-block">河对岸多年生杨树林在洪水过后所剩无几</p> <p class="ql-block">早些年,小凌河没有正式桥,两岸村民为方便过河搭建简易便桥通行,一到汛期便桥毁之交通中断,如今一桥飞架,何不过河去看看,了却遗憾</p> <p class="ql-block">身后是杂木林子村,对面是李河沿村、矿住宅楼</p> <p class="ql-block">锦州市扎木林子村,穿过了东杂木林子村,原路返回</p> <p class="ql-block">公路边李河沿村民宅和远处空置的矿住宅楼</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小凌河这段水面既深又宽,山脚下见不到土地全㓎在水下,山凹处那三块巨石也仅露出水面一半。从这儿到下游的白灰窑段水流平稳,是我们最佳撒欢儿地儿</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这段河水流平稳,是我们这帮熊孩子(由4、5年级的10多个左邻右舍组成)选中的最佳活动地。夏天经常来这儿游泳,其实大伙就会一个姿势—狗刨,河边脱衣下水,伴随着扑通扑通的打水声、嘻笑声,那叫一个爽。冬天我们成群结队扛着冰车(所有冰具皆自制),难忘那在冰面上追逐竞赛那段欢乐时光,因冰车太沉太慢,逐渐改滑单腿驴(两脚宽的木板下夹一块薄铁片,人蹲在上面手握冰钎支撑前行)。脚滑子(双脚各踩一块下面镶铁筋的木板,,一根插着尖铁锥的长木棍夹在两腿中,采取站姿弯腰滑行)。滑冰那是参加工作以后的事了(从锦州买来速滑冰刀固定在自制鞋形的厚木板上, 周边钉上锁扣串好绑带,滑冰时把冰鞋与棉鞋绑在一起即可)</p><p class="ql-block">春秋季节皆有事情可做,春挖野菜、玩官兵抓贼、打尜,约上几个伙伴拿着自己做的风筝,到空旷的大地放风筝试比高。秋捡粮落地瓜、苞米,摘野生胡绿豆,到南洞、双人山采枣、榛子、nou粒(灌木,学名不清楚,果秧一尺多高,成熟的果实味道个头与大樱桃无异),它和采榛子山枣一样都需扒秧寻找,还得注意马蜂窝,一旦捅上了鼻青脸肿是免不了的</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我们无忧无虑,即没有过多的作业,也没有名目繁多的补习班,真是个令人怀念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三市交界处,锦朝高速公路由此通过</p> <p class="ql-block">1.葫芦岛南票二佛村李河沿,2.锦州凌海快手沟村,3.朝阳松岭门缸窑口子村,4.三块石,5.新下凌线。三市以河为界在此接壤,站在小凌河大桥放眼望去,三处村庄尽收眼底,可谓:鸡犬声相聞、一眼看三市</p> <p class="ql-block">凌河大桥,竣工于1967年</p><p class="ql-block">架桥时恰逢文革,学校停课閙革命,上不上学没人管,我们有的是闲暇时间,看架桥,机会千载难逢岂能错过。那时有幸目睹了架桥全过程,架桥当日河岸山头挤满了聞讯而来的民众。架桥全过程大致是这样:单机(机车)缓缓地推着架桥机停在岸边平台,稳定后,架桥机长长悬臂吊着一片桥梁慢慢前伸,移置到第一桥墩后,降下桥梁落位加固。机车牵引架桥机返回取另片桥梁,重复前面流程,架设下一片梁,两片桥梁平行落位焊接固定,添石子铺铁轨完成整跨安装。架桥机进行下一孔安装,直至整桥安装完成</p> <p class="ql-block">想当年,这是一条繁忙的钢铁运输线</p> <p class="ql-block">凌海水泥厂位于快手沟村</p> <p class="ql-block">返程了,再看看六栋房住宅楼吧</p> <p class="ql-block">下凌线上,看废弃的邱矿露天职工住宅</p> <p class="ql-block">正前方为南洞沟口,远端是双人山</p> <p class="ql-block">途经原洗煤运输处洗煤厂、土建工程处住宅楼</p> <p class="ql-block">南票区电业局、南票区政府、联通公司、市场监督管理局</p> <p class="ql-block">商厦、邮政、司法局,人社局</p> <p class="ql-block">自1990年开始在此楼工作,至2010年退休离开</p> <p class="ql-block">原单位搬到下庙子</p> <p class="ql-block">南票的商贸街区、区卫生局、区医院,区住宅</p> <p class="ql-block">1990年至2010年在此居住,三楼红色标志的是我家阳台</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度过了充满五味杂陈的50年</p><p class="ql-block">困难时期的艰辛、文革年代的彷徨,插隊期间的苦闷,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事业有成的喜悦,人际关系的梳理,人民公仆的职责</p><p class="ql-block">真是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本篇部分照片源于网络及南票矿务局编撰的《回忆与展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