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按照行程攻略,川西大环线国道318的试水骑行圆满完成,高原环境已经适应。从德达乡经松多乡转入国道215,开启新一段的未知旅程。国道215三个重要节点,分别是白玉县、西藏江达县岗托村、然后转入德格县进入国道317。</p><p class="ql-block">告别国道318,穿过峡谷风情的德达乡转到国道215奔赴国道317,这条线路是川西大环线的“最大圈”,是一个比较生疏的线路,风景与国道318截然不同。国道215路况虽好,车也不是很多,基本都是川藏铁路建设的工程车辆,欧帕拉隧道全长大约3500米,海拔3800米,属于“无灯”隧道;过了盖玉镇还要攀登一个海拔4000多米的米拉山隧道,可见,横断山脉,无论你从哪里走,都不能避开高山垭口,这也许就是川西的魅力所在。建议后来者,走国道215,最好选择在盖玉镇补给住宿,一是选择更多,二是对于第二天翻过米拉山隧道更加轻松。</p> <p class="ql-block">从德达乡出发继续走318,大约15公里左右,在层层叠叠的指示牌导引下,转入白玉县方向的国道215。</p> <p class="ql-block">进入松多乡,多日的高原骑行,终于见到了蔬菜生产的地方,不仅有蔬菜大棚,还有了玉米等农作物种植,“少见多怪”用到此时恰如其分。</p> <p class="ql-block">松多乡开始有蔬菜大棚,应该是浙江对口援建项目,改写了高原不能生产蔬菜的神话。</p> <p class="ql-block">玉米、洋芋等农作物种植也出现在松多乡,这是其他地方没有的,不是感到奇怪,而是打破固有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松多的藏式风格民居,保留了传统,更加突出了藏族古老的元素,基本保持了原生态。村子里的宣传标语“家家都是藏式建筑博物馆”,可见,村落中藏式建筑的珍贵和可读性。</p> <p class="ql-block">在国道上远眺藏族村落,像极了别墅群,一幢幢藏红色的建筑群掩映在山中,与周围的植被构成了一副绚丽多彩的人文风景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看似平坦的道路,那是我左旋右转才达到的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此行通过的欧帕拉隧道,长度3500多米,是一个无灯光照明的隧道,隧道内漆黑一片,坑坑洼洼,积水成渊,打着自行车灯胆战心惊地走过去(据当地工作人员说,该隧道属于国家级工程,因配套不到位,地方没有接收管理)。欧帕拉垭口,红军长征时,曾经走过的路。</p> <p class="ql-block">当天入住沙马乡唯一的具有一定档次的酒店--闻山语酒店。</p> <p class="ql-block">这个宾馆距离沙马乡也就不到10公里,也是一个不错的住宿选择。</p> <p class="ql-block">Day13(骑行规划第15天)。沙马乡-盖玉乡-米拉山隧道-绒盖乡-白玉县城(建设镇)92公里。今天是川西大小环线内容最丰富多彩的一天。片段一,沙马乡政府公务员赵宏,亲自带领畅游沙马吼泉,让我们对赵宏的素质和敬业与乐业精神肃然起敬,一位学识渊博和藏区基层公务员的模范代表;片段二,在白玉县参访白玉寺期间,有幸遇见了四郎彭措一家人,在藏族初中学生四郎彭措的引领导游中,让我们对藏传佛教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深深地感觉到四郎彭措是一位“藏汉”文化交流的好学生,未来可期,前程似锦,他不仅对本民族的文化信仰充满自信,同时,也对民族融合有着深刻理解理解。片段三,走进白玉县城中,近距离接触了“藏汉”文化生机勃勃的力量,感觉高原小城没有失业的困扰,人们一半服务于市井“百业”,一半专注于藏传佛教的传承,这一点从白玉寺和县城互为一体化就能看出其中的幸福感。</p> <p class="ql-block">沙马乡有个景点“吼泉”,听起来有点神秘,按照村民的指示方向,一直走到沙马乡政府,遇见了周末值班的政府公务员赵宏,赵宏非常热情地介绍该景点,并且作为我们的向导和解说员,让我们的探幽获得了全方位的支持,也对吼泉的前世今生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在攀谈中了解了更多的民族区域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成就。沙马乡常住人口不足千人,但十分分散,都居住在山上,社会治理很艰苦。</p> <p class="ql-block">沙马乡政府,尽管人口少,但基层政权还是五脏俱全,担负责任重大。与该乡政府公务员赵宏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去往吼泉的路上,我们与赵宏一路畅聊,聊的是天上地下,海阔天空。既有藏族风俗习惯,也有民族融合发展之策。</p> <p class="ql-block">正在建设的川藏铁路,未来的白玉县火车站就在沙马乡。</p> <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场所,永远都是藏区最美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走过一段约10公里的高山峡谷。</p> <p class="ql-block">白玉县城是真正的藏族聚集区,城区建筑都是藏式风格,无论是民居还是商业楼盘,亦或是政府办公场所,都是浓郁的藏式建筑。白玉寺规模宏达,红色之城占据白玉县城的半壁江山,深刻领会到了藏传佛教在藏族同胞的心目中的至高位置。过了汹涌澎湃的金沙江就进入了西藏江达县岗托村-西藏解放第一村。从第一村出来重新回归国道227并线前往德格县,正式踏上国道317。川西没有所谓的平路,只有上坡和下坡,国道215旅游尚不成熟,对于骑行人还是谨慎而行。</p> <p class="ql-block">白玉县城的主要街道,藏式风格元素比比皆是。</p> <p class="ql-block">白玉县的藏族风格元素建筑是甘孜州的唯一。</p> <p class="ql-block">在白玉寺山顶远眺白玉县城。</p> <p class="ql-block">白玉寺周围藏民和信众混居的生活区。</p> <p class="ql-block">当晚,在拜访白玉寺途中遇见了藏族寄宿学生四郎彭措一家人,又一次成为了我们的向导。</p> <p class="ql-block">气势恢宏的藏族佛教寺庙白玉寺。</p> <p class="ql-block">Day14(骑行规划路线第16天)。白玉县-金沙乡-岩必乡旁-西藏江达县岗托村(西藏解放第一村)。我“进藏”啦,打卡、登记、备案,我是有进藏经历的人了。早上白玉县城下雨了,我们等雨在兰州牛肉面吃早餐,川西物价高,骑行这些天已经接受,但这家兰州牛肉拉面价格高的令“江湖大佬”广东人都惊讶了。我们四人和广东佬(自驾者),早餐完毕,待雨稍小便出发了。高原的雨断断续续,不大不小,就像赌博一样,我们赌赢啦,雨没有起势。白玉县到德格方向的国道215属于起伏路,是骑行川西大环线以来难度最小的一天。从白玉县城沿欧曲江顺流而下到金沙乡与金沙江汇合,此后,逆金沙江而上,一路在大峡谷中骑行,金沙江对岸西藏界的大山高大伟岸、壁立千仞、挺拔雄健,波涛翻滚的金沙江,黄河水一样的“本色”,一江水分西藏和四川。骑行70公里,终于告别国道215,“强度”金沙江大桥,进入西藏江达县岗托村,入住原汁原味都红色文化藏族民宿村。一路所经藏族村落,所遇藏民,深深令我大开眼界,藏族同胞的友好和热情,藏地“白塔”永远是一道风景线,也是藏民心目中最虔诚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从白玉县城出发,沿国道215骑行,色曲河与金沙江交汇处,对面就是西藏江达县界。金沙江水同黄河水一样混浊。</p> <p class="ql-block">过桥之后两个选择,一条路是去往德格方向的,另一条路直接去甘孜县方向,我们为了完成既定大环线而选择了德格方向。</p> <p class="ql-block">白玉县是藏传佛教非常浓郁的地方,这里的信仰同西藏完全一样,应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白塔密集,但凡有村落必有白塔,玛尼石,玛尼堆,时时刻刻都在提示你“神的”存在。白塔造型款式也是多种多样,藏民抬头可见,有方向可循。</p> <p class="ql-block">江山如画,画如江山。</p> <p class="ql-block">过了这座桥就是西藏江达县岗托镇岗托村,在这里要接受四川公安的检查,警察非常友好。</p> <p class="ql-block">Day15(规划路线第17天)。西藏江达县岗托村-德格县(30公里)。在西藏江达县岗托村逗留18个小时,确是我们此行最充实最有意义的一段时光。在贝玛金珠红色民宿深度寻访藏式风格生活内涵,百年藏宅,室内装修陈设,完全是藏民精神和物质的生活方式。两层楼阁,一层是生产专用,二层是主人的起居室,这里充分展示了藏传佛教的历史,从唐卡、转经筒、佛像布展到日常的行为戒律,表现了藏民精神世界永远都是第一位的。贝玛的主人是一个对西藏的昨天和今天有着深刻理解和认识的社会管理者,在我的印象里就是“专家”。一顿“藏式风格”早餐,诠释了青稞面、酥油茶在藏族同胞心目中的地位。西藏解放第一村,也是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西藏升起的地方,永远都是民族融合发展中标志,也是西藏走向现代生活内涵起点。</p><p class="ql-block">依依不舍离开岗托村,继续前往德格县,去完成我们川西大小环线的又一个梦想-参访德格印经院。</p> <p class="ql-block">在岗托村贝玛民宿体验藏式风格的服装秀,不体验不知道,藏式服装穿戴相当有讲究,不是地道的藏族人,根本就不知道咋穿。</p> <p class="ql-block">在西藏与四川分界线西藏一侧的标志山体前与民宿老板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驻足玛尼堆前,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千万个玛尼石堆积起来的不是简单的一座墙,它是藏族同胞的心目中的幸福和平安,更是祈福神灵护佑众生的精神寄托。</p> <p class="ql-block">藏族白塔,永远都是藏民心目中的核心所在,但凡有村落必有白塔,似乎是一个航标灯,永远指示藏民的方向,更像是一个连队,永远扎根基层。</p> <p class="ql-block">德格印经院,是古老的藏文经书排版、制版、刻印、校对、印刷和发行的集散地,相当于现在的出版社和融媒体中心。</p> <p class="ql-block">德格县域内的白塔,可以说是“塔遍村镇”,塔塔精致。</p> <p class="ql-block">在巨石上雕刻的佛祖神像,视觉冲击南来北往的行人,“神光所及,平安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