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韵开封山陕甘会馆

且听风吟

<p class="ql-block">  开封山陕甘会馆位于开封市徐府街路北105号,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是山西、陕西、甘肃三省旅汴客商经商、贸易、联络同乡感情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会馆占地3870.29平方米,为四合院式布局,主体建筑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照壁、戏楼、牌楼、正殿,附属建筑位于东西两侧。这里的建筑雕饰精美,木雕、石雕、砖雕堪称“三绝””,题材丰富,有神话传说、历史典故、花乌瑞兽等,工艺精湛,造型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踏入开封城,我满心都是对这座古都历史遗迹的期待。山陕甘会馆,这座坐落于闹市之中的古建筑群,如同一颗被岁月尘封的明珠,静静散发着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会馆的大门,庄严肃穆,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默默守护着这片承载历史的土地。门楼上的雕花古朴而精美,每一处线条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座气势恢宏的照壁。照壁上的砖雕细腻入微,花鸟鱼虫、人物故事栩栩如生,让人不禁为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所折服。那繁复的图案,凝聚着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也展示着当时社会的繁荣与文化的昌盛。</p> <p class="ql-block">  穿过照壁,便来到了戏楼前。戏楼虽历经风雨,却依然保留着昔日的风采。飞檐斗拱,雕梁画栋,让人仿佛能看到当年台上的精彩演出和台下观众的欢声笑语。站在戏楼前,我不禁想象着,在那个没有现代娱乐的年代,这座戏楼是如何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寄托。</p> <p class="ql-block">  沿着中轴线继续前行,一座精美的牌楼出现在眼前。这座牌楼造型独特,结构精巧,每一根柱子、每一块雕花板都充满了艺术气息。牌楼的牌匾上刻着苍劲有力的大字,彰显着会馆曾经的辉煌。牌楼上的木雕、石雕交相辉映,题材丰富多样,有神话传说、历史典故,还有象征吉祥如意的花鸟瑞兽,这些雕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生动诠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走过牌楼,便是会馆的正殿。正殿气势巍峨,庄严肃穆。殿内供奉着关公像,那威严的神态仿佛在俯瞰着世间万物。殿内的木雕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从挑檐桁至额枋,密布着层层叠叠的木雕装饰,内容丰富,技法精湛。这些木雕历经数百年依然保存完好,色彩鲜艳,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感受到古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工匠精神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  木建筑构件色彩斑斓,七层雕刻各有韵致。从檐角到下方,或饰以神兽、或刻绘花草,纹理细腻,色彩交融,仿佛在无声诉说往昔故事,尽显传统工艺之精湛,历史韵味与艺术美感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这些精美的雕刻中,我看到了古代工匠们的匠心独运,他们用双手创造了如此辉煌灿烂的艺术瑰宝,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留意到了会馆内的其他建筑和装饰。东西两侧的厢房,布局规整,檐下的木雕同样精美绝伦。</p> <p class="ql-block">  在会馆,诚信秤-静静伫立。往昔商贾百姓或坐于秤椅,称重交易,秤杆起落间,称量的不只是货物,更是人心与商誉,“上量名流贤士,下称庶民百姓”,以“诚信”为准则,守护着往来间的公允与道义。</p> <p class="ql-block">  看到这架巨大的算盘,心中满是震撼。作为传统计算工具,算盘曾是商贾们精准核算的得力助手,见证无数交易往来。它静静陈列于此,似在诉说往昔商业的繁荣与先辈的智慧,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传统商业文化底蕴的深厚。</p> <p class="ql-block">  钟楼和鼓楼虽规模不大,但却为整个会馆增添了几分古朴的韵味。二座古楼古朴典雅,飞檐翘角,红柱绿瓦,色彩鲜明,砖石基座沉稳厚重,上层楼阁雕梁画栋,钟楼和鼓楼匾额添古韵,蓝天映衬下,尽显建筑之美。</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会馆的庭院中,随处可见的木雕、石雕、砖雕小品,都展现着古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  游完山陕甘会馆,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里从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千万个背井离乡者用银锭与思念垒起的精神驿站,让你突然懂了:所谓商道,终究是人情与光阴的计较。这座会馆不仅仅是一座古建筑群,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文化教科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