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笔友

荷塘月色

在《爱的方程式》热播的当下,剧中那些通过书信传递的青春悸动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两位笔友。那是一个没有微信、QQ尚未普及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需要时间的沉淀与等待的煎熬。正如剧中展现的那样,笔友关系承载着太多青春期的好奇、期待与纯真。 大概在小学时都已经接触过类似的事情,因为小学作文写的好,总是做范文来读,老师也组织让我们在学校可以找笔友互相切磋经验交流,同时还给我们每个同学都按照各人的特性起了不同的笔名。大概那时对笔友有了美好的定义,以文会友。生活细节的真诚分享“ 情感困惑的坦然倾诉,文学爱好的深度交流。成长烦恼的相互开解大概也是笔友通信中最珍贵的部分了。<div> </div> 记得小学五年级时,班里有个男孩叫丁什么乐,是数学老师的孩子,和我是同桌,调皮捣蛋,学习一般,但是很聪明,跟我一起同桌时也是最爱欺负我的人,经常画三八线,起外号,自习课跟班里同学起哄,不听话。但他有个最大特点就是会写小说,我隐约记得那时他还写了《西游记》发到刊物上,当时心理一直都很羡慕。可能此《西游记》不是彼《西游记》四十多年前的事大概有些模糊了。那个年代的我们都很单纯,即便欺负也都是小打小闹,过后就忘。估计的现在的他都已经成作家了吧?<br><br> 真正认识笔友是我上初中时,第一个笔友,我还清楚的记得她的名字叫林群英,是来自广州的朋友,这些年去过很多地方,唯一没有去过广州,信件还在保留,那时每周都有回信,相互问候和关心,还有就是生活的烦恼互相倾述,那时只想盼着长大。没有刻意的修饰,没有华丽的词藻,更没有所谓的矫情造作,捧出的都是一颗纯净的心灵。再后来学业的紧张,不知啥时候就断了联系。书信依然还保存着,可能家里人都不知道,我还有个广州的朋友。 上了高中以后,跟我玩的最好的同学,给我介绍了一位她的亲戚,准确的说是她绵阳老家的同乡。是位男生,年龄相仿,还是位军人,那时的我们都很单纯,每次遇到问题就写信探讨,彼此鼓励,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手隽秀的字。看起来是位很感性的男生。后来那位男生说要休假时会来十堰探访,就此就在没有了联系。可能我那时比较警觉,跟父母关系也是疏离。当时也害怕父母误解,至于谈恋爱更不可能。因为我们那时还很傻,根本也不会想这些。在那个没有社交媒体的年代,书信也是成为了我们展示真实自我的唯一窗口,也因此显得格外珍贵。一打打的书信承载着青春期美好的记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经典散文:一个笔友的故事》中姚某擅自传阅信件的经历不同,我和我的笔友们都严格遵守着书信交流的私密性原则。我们深知,那些写在纸上的文字不仅承载着信息,更承载着彼此的信任与尊重。这种默契让我们的通信得以持续多年。今天想想即便见面又能怎样呢?随着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笔友文化不可避免地走向式微。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即时通讯成为主流,等待信件的焦虑与惊喜被"已读不回"的失落所取代。我的两位笔友也先后"失联" 不知什么时候,书信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远离了我们的生活。笔友也如同一页页掀起的日历,零落成远去的记忆,成为对往日生活的一种怀念。<br><br>《爱的方程式》之所以能引发共鸣,或许正是因为它唤起了观众对那种慢节奏、深度交流的怀念。剧中人物通过书信建立的连接,与当今社交媒体上的浅层互动形成鲜明对比。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反而更加渴望那种专注、真诚的交流方式。<div> 月色 2025-8-3</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