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西临汾市是一个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积淀、遍布人文遗迹和古建筑的城市,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历史上的“五帝”之一“尧”就定都于此。临汾市内拥有5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大量未被列入官方名册的无名古建筑,隐藏在山间乡村之中。这些历经千年风雨的文物和古建筑,默默地矗立在山间黄土之上,见证着古代文明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尧都区土门镇的晋王坟村,是一个充满历史沧桑与传奇故事的小村庄。此次我们的临汾之旅,计划中本无这里(我们以前根本不知道有这个村),全靠同行的司机小崔,带我们从小西天旅游回来时又把我们带到了这里,那天当我们到达晋王坟村时,正是夕阳西下的时分,汽车开进村口,道路两边就是与众不同的景观。在山西,我们无论走进哪个村庄,道路两边栽的迎宾树不是槐树就是柳树,要不就是笔直的杨树。唯独晋王坟村,进村道路的两边是长长地、整齐列队的柏树,让人心中顿生肃穆之感。</p> <p class="ql-block">听到“晋王村”这个名字,就知道这村子的来历不简单。村庄因明代晋定王朱济熺陵墓得名,这里原葬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亲孙子朱济熺(1375年一1435年)。朱济熺的父亲是朱元璋的第三子朱棡,母亲是明朝开国功臣、永平侯的女儿叫谢氏。 朱济熺自幼在南京由祖父朱元璋抚养,与皇太孙朱允炆、朱高炽等堂兄弟关系密切。1392年,朱济熺的父亲朱棡被封为晋王,建藩太原。朱济熺被册立为晋世子。因朱棡1398年去世,朱济熺便成为晋王继承人,时年23岁。</p><p class="ql-block">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时,朱济熺因受密旨牵连被怀疑与建文帝朱允炆有联系,其兄弟朱济熿也趁机诋毁他“谋为不轨”,导致永乐十二年(1414年)被废为庶人,并派往父亲陵园守墓。(其子朱美圭也为叔父朱济熿诬陷,随父守坟)。朱济熺从此被幽禁长达十年。</p><p class="ql-block">1435年,命运终于眷顾到了朱济熺身上,明英宗朱祁镇下诏,朱济熺的儿子朱美圭被封为新一代晋王, 且父子两人可以同时迁去太原居住。然而就在诏书到达的前几天,朱济熺不幸病逝,最终没去到太原府。他的儿子就把父亲厚葬在了临汾。</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村民多为朱济熺守陵人的后代繁衍而来,他们用虔诚守护着晋王墓,几百年来生活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充满历史沧桑与传奇故事的小村庄。晋王坟村的存在,不仅仅是一座墓,更是一个历史与文化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几百年过去了,当年通往晋王墓的神道现在变成了村里一条主干道,神道两旁的石像生现在有些成了紧挨村民房子的邻居,有的成了民居大门口的守门石人。</p> <p class="ql-block">近些年随着时代变化,守陵人陆续搬走,村里也出现了不少废弃的老屋,在一些破败的房前,残垣断壁间还能看到一些石像生仍孤独地矗立在神道边,忠实地守护着这早已废弃的墓地,看着这世间的风云变幻。</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有根“望柱”,据说望柱是古代帝王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墓地神道起点的标誌。望柱的顶上是一个莲花底座,底座上面是一个桃形的柱头。</p> <p class="ql-block">下车走在神道上,看见一栋已陈旧但修建的很好的老宅前,有一群村民聚在一起打牌,本来想上前询问一下关于墓地的情况,但见他们正在兴头之上,不便打扰,只好自己到处走走逛逛。后来在路上见到一位老人,询问中得知这所老宅是民国时期所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神道尽头有一座庙宇,大门牌匾上写着“西庙”二字,我们去时庙门没开,透过门缝可看到内部为规整的四合院形式,这是在献殿遗址上复建起来的一座庙宇。庙宇的后面就是晋王墓的封土堆。</p> <p class="ql-block">据小崔讲,晋定王墓于几十年前曾遭盗墓,1999年时再次被盗,现在墓里面早巳空空如也,什么东西也没有了。我们围着封土堆转悠时,见旁边一个缺口处,有一个巨大的盗洞赫然可见。</p> <p class="ql-block">站在晋王坟村的封土堆前,不禁让人嘘唏感慨,这些曾经高大的封土堆见证过明王室的荣耀与威严,兴衰与变迁,如今却显得萧索荒芜。墓主人朱济熺一生跌宕起伏,荣耀过后经历了十年的幽禁、多年的等待,最终即将荣归府邸时却不幸去世,等来的只是一座按照晋王规模修的一座大墓。也算是寿终正寝了。</p><p class="ql-block"> 世上的多少荣辱悲欢,都将会消散在岁月的时空中,化为云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