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风烈

戴DXC

<p class="ql-block">午间,我怀揣着对楚文化的无限憧憬,踏入了闵行博物馆的大门,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p><p class="ql-block">一入大厅,楚韵空间便以祥云浮雕和动态投影,引领我穿越时空,感受楚国八百年的兴衰史。</p><p class="ql-block">“楚地风云”展区铸客大鼎的复制品,让我仿佛触摸到了楚人“问鼎中原”的壮志。</p><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熠熠生辉,鄂君启金节上的错金铭文,诉说着某种特权;越王者旨于赐剑寒光闪闪,彰显着英雄的豪情;羊形铜尊萌态可掬,展现着匠人的智慧。阜平君铭虎形铜座威严庄重,蟠螭纹编钟清越悠扬,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p><p class="ql-block">武王墩墓出土的文物,更是让我领略了楚国的神秘与尊贵。楚辞填空互动,让我与屈原共鸣,感受文化的魅力。</p><p class="ql-block">好了,透过博物馆的玻璃,夕阳已西下,我满载而归。这场楚文化之旅,让我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感受到了上海闵行博物馆的独特魅力。只需慢品,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故事,每一份文化都是一份传承。下次,再会闵博。</p> <p class="ql-block">楚国,一个崛起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南方强国,又称荆、荆楚、楚蛮。其先祖在周成王时被封于江汉之间,历经八百年图治,人口众多,军力强盛,疆域广阔,横跨今湘、鄂、豫、皖、沪及苏、浙、鲁、赣、渝、蜀部分地区,是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p><p class="ql-block">安徽地处江淮腹地,方国林立,是楚文化东进的重要区域。春秋中叶起,楚与域内外方国在江淮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国早中期终统一江淮。楚考烈王元年,封春申君黄歇于寿春,领辖"淮北十二县"。至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寿春成为楚国晚期政治中心,为都十九年,历幽王悍、哀王犹、负刍三王,至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被秦国所灭。楚国在江淮的经营长达四百余年。</p><p class="ql-block">寿春为楚都19年,作为楚国晚期政治中心,凝聚了楚国文化发展八百年之精华,其遗留下来的异彩纷呈、浪漫飘逸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附盖三足羊形铜尊</p><p class="ql-block">器身通高11厘米、通长14厘米、口径9.2厘米,通体为铝黑色,由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州来国青铜器,1977年寿县正阳关镇肖严湖出土,楚博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整件器物似绵羊形◇盖扁平◇正中有桥形半圆钮,一端呈扇形下斜作绵羊尾状,尾上饰有勾连云雷纹,相对的一侧有半圆弧形缺口,卡入羊颈。器身光润,器口平直,圆腹,腹身一侧外凸至口沿上方,呈羊首状,羊颈与尊腹相连,羊首面部耳、目、鼻、嘴及羊角线条采用阳刻手法描摹,器底置有三个上翘钩状器足,整件器物造型独特,形态生动。</p><p class="ql-block">古人眼中羊为"善、美、义"的代名词,《说文》中曰:"羊,祥也。"羊在古代生活和宗教活动中有着重要地位,同时也被</p><p class="ql-block">运用于人们的创作之中,成为古代青铜器、玉器、陶器等艺术作品的重要题材。此件器物在同时期出土文物中,独一无</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寿县属于州来国°故地。州来国为江淮小国,后被楚、吴争夺。公元前529年,州来终于被吴所灭,州来故地成为吴公子季札的封地,自此州来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p> <p class="ql-block">全国仅此一件。</p> <p class="ql-block">步入展厅深处,鄂君启金节(车节)静静陈列,宛如一位历史的见证者。这件战国中期的青铜器,错金铭文细如蚊足,却清晰可辨。车节上的148字,记录了楚怀王颁给儿子鄂君启的免税特权,相当于古代的“ETC黑卡”。我凑近细看,铭文弧度优美,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越王勾践之子的佩剑——越王者旨于赐剑,寒光闪闪,仿佛诉说着英雄的故事。剑身通长54.5厘米,剑格双面镶嵌绿松石,鸟篆铭文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我闭上眼,想象着持剑者驰骋疆场的英姿,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p> <p class="ql-block">盥洗二字从这俩青铜型开始沿用到今天</p> <p class="ql-block">油灯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的州来国青铜器——附盖三足羊形铜尊,以其萌态可掬的造型吸引了众多目光。羊首高昂,尾饰勾连云雷纹,腹底三足呈钩状,既实用又美观。文创区的同款盲盒更是让人爱不释手,拆开或许能收获一份意外的惊喜。</p> <p class="ql-block">安邦</p> <p class="ql-block">战国王字铜量</p><p class="ql-block">通高11.7,口径11.8厘米,重1850克。</p><p class="ql-block">方唇,直口微敛,直壁,平底。腹中部有一圆环形整,整左侧上方有一阴刻"王"字,</p><p class="ql-block">"王"字左下方有阴刻铭文,字迹模糊,不可释读,为后刻文字。器体厚重规整,内外通体均有绿色铜锈。此量为战国楚国官用量器。刻铭"王"字粗犷有力,是铸造后为彰显使用者权威在特殊状况下所刻。另在腹壁上也有铭文,但线条浅细,手法稚嫩,疑为后代伪刻铭。该器为模范浇铸,接范口在与执手对应的90°处,贯穿周身,范线清晰,执手整为分铸后嵌入合铸而成。该量作为先秦时期的官用量器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p> <p class="ql-block">是国的众样能助极为优范,富于变化。主要世邦有重形吃、云化、云纹、云营纹、凡何形纹、龙红、风红、蜡纹等,在一些高现族基中出土的个强顶上,还有以人物为主体,乌鱼、花翠、树木、车马零作辐衬的站量感</p> <p class="ql-block">墓中发现了2000多年前的酒。</p> <p class="ql-block">可掰开的金币。</p> <p class="ql-block">刀布币</p> <p class="ql-block">展区深处,楚考烈王时期的武王墩墓出土文物静静诉说着那段遥远的历史。鎏金铜辅首衔环,体量巨大,辅首炯目雄伟,金箔与青铜的结合彰显了皇家气派。郢爰金钣作为楚国的货币,方形可切割称重,背面“蚁鼻钱”图案似鬼脸,既实用又充满趣味。</p> <p class="ql-block">铜镜</p> <p class="ql-block">战国龙纹青玉璧</p><p class="ql-block">外径31.5厘米,内径6.5厘米,厚0.5厘米。</p><p class="ql-block">2018年从寿县寿春镇新城区状元壹号工地窖藏出土。</p><p class="ql-block">表面饰龙纹,符合《尔雅》"肉倍好谓之璧"的礼制规范。这里说的"肉"是边,"好"是指孔,也就是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来分辨片状圆形玉器的名称。</p><p class="ql-block">玉璧,是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也是"六瑞"之一。玉璧最早产生于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清朝,都有不同形制和纹饰的玉璧出现。玉璧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既是权力等级的标志,也是用于佩戴的饰品,还可以作为陪葬,出现最早,开纬不断种。战国至两汉,是玉璧发展的鼎盛时期,花纹形式多变,纹饰种类丰富,适用范围广泛,数量也居历代之冠。</p> <p class="ql-block">蟠螭纹兽耳铜方壶是战国青铜器中的瑰宝,现藏于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它造型庄重,双耳衔环,浮雕蟠螭纹生动逼真,彰显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高超铸造技艺,是研究战国青铜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独角兽铜饰件</p><p class="ql-block">长7.1,高5.3厘米,重234克。造型呈躺卧状,兽体四肢蜷曲,体态矫健,头颅昂首远望,双目炯炯有神,头上长有一根粗壮尖角,角端弯曲,兽体全身错银廓线,以卷云纹装饰。在《山海经》。中,独角兽</p><p class="ql-block">指的是一种名为"獬豸"的神兽。獬豸°的形象特征就是体形大的像牛,体形小的像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据传,这种神兽见人争必即以角触不直者,所以能辨曲直。据此猜测,这件文物应为战国时楚王冠上(獬豸冠)的冠徽饰物。</p> <p class="ql-block">"阜平君"铭虎形铜座</p><p class="ql-block">通长46.3,宽17.2,高27厘米;通长47,宽17,高27厘米,重20665;19035克。</p><p class="ql-block">阜平君铭铜虎座疑为编钟的底座,其颈、尾部都有铭文,分别为"阜平君”外象"和"十五年三月铸百益"。"阜平"为地名,阜平县今隶属于河北省保定,战国时属赵国;外乐,是相对于内乐而言,指宴享时用于外庭的乐器。与此器外形相同的还有一对木虎座,其前胸部有"内乐"二字,应是内闱后室自娱自乐的乐器;指包括虎座的虞架,及悬挂的编钟的这么一套乐器组合。十五年三铸,记的是铸器的时间;"益",镒为重量单位,百益即为百斤,先秦1斤约为250克,经实测,每只铜虎约40斤重,可能是腐蚀使重量变轻了。</p><p class="ql-block">武王墩墓出土的阜平君铭虎形铜座,虎头高昂,四足着地,颈部与尾部均有铭文。作为编钟的底座,它不仅稳固了编钟,更以其独特的造型增添了编钟的庄严与神秘。我蹲下身,细细端详,仿佛能听到编钟在虎形底座的守护下,奏出的悠扬乐章。</p> <p class="ql-block">蟠螭纹编钟</p><p class="ql-block">编钟根据征部花纹不同分为两组,一组编钟共9件,一组编钟共14件。均饰有蟠螭纹,其中9件的一组征部为素面。这两组编钟皆为一钟双音,即敲击其正鼓部和侧鼓部会发出两个不同的音阶。内腔音脊上有多道调音凿痕,是古代乐师反复调音留下的痕迹。经过测音,该组编钟音阶完整,演奏乐曲的功能基本完好。</p> <p class="ql-block">铜鎏金铺首衔环</p><p class="ql-block">通长29.3/30厘米,通宽21/20厘米,厚17.5/18厘米。</p><p class="ql-block">由于盗掘的破坏,鸟鼓架被切割成了数个部分,其中鎏金铜铺首衔环与兽形铜钩、木质虎座鸟架鼓都是鸟鼓架的构件,其中铜钩插在鸟首后颈部,为挂鼓的挂钩;铺首衔环为鼓身上的提手,悬挂在挂钩上。完整的鸟鼓架通长165厘米,通高约190厘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体量最大的一座。通体以红、黄、蓝、绿等色绘出虎的斑纹</p><p class="ql-block">和凤的羽毛,绚丽辉煌,既是鼓乐,也是登峰造极的艺术佳作。</p> <p class="ql-block">战国谷纹玉龙佩</p><p class="ql-block">宽11,高8.1厘米。青玉质,两面饰谷纹。谷纹流行于战国至汉代,以形状类似谷粒而得名。该玉佩谷粒呈漩涡状,龙形呈蜷缩状,工匠采用镂空与浮雕的技法刻画了龙的造型,增加了该玉佩的空间立体感。《说文解字》◇记载,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说明在古代社会,玉不仅</p><p class="ql-block">是物质财富,更是精神财富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玛瑙环</p><p class="ql-block">直径4.2,好径2.4,边厚0.9厘米,重11克。</p><p class="ql-block">玛瑙质,圆环形,横截面呈等六边形,色微黄,质温润无暇,线条装饰虽简洁,但做工极为工整,为战国装饰挂件之精品。</p> <p class="ql-block">"阳文君"铭方形铜构件</p><p class="ql-block">长11.7,宽8.3,厚4.75;长11.7,宽8.3,后4.7厘米,重897;896克。阳文君铭铜构件,是个类似于三通接头的构件,据推测,该构件用在木架的横杆和竖杆的连接处。这里的阳文君大概率是楚怀王的儿子,根据《史记》记载,楚襄王病重的时候,阳文君的两个儿子在国内,春申君怕阳文君立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于是协助在秦国为政治人质的公子完回国,公子完</p><p class="ql-block">顺利即位,就是楚考烈王。该构件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武王墩墓的主人是楚考烈王的可能性。</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驻足在蟠螭纹编钟前。14件与9件编钟组合,音阶完整,清越悠扬。我轻敲副钟,一钟双音,正鼓音与侧鼓音截然不同,不禁感叹楚人音乐智慧的卓越。</p> <p class="ql-block">编钟是我国古代宫廷礼乐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乐器和礼器的双重功能,广泛使用于宫廷祭祀、宴享等典仪场合。先秦时期,编钟已被用于中国传统十二律的音乐实践,音域一般可跨四至五个半八度,可以演奏出丰富的旋律和优美动人的乐曲。</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楚考烈王二十二年迁都寿春,到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被秦所灭,楚在寿春建都19年,也将楚国八百年的文化艺术沉淀凝萃。</p><p class="ql-block">纵然楚被秦灭,但楚国的文化基因依然影响深远,经秦而绵延至汉。汉承楚制,楚国的不少政治制度在汉得以保留并与秦制融合汇流,最终形成汉朝的政治体制基础。汉袭楚风,汉代也继承了楚文化的浪漫主义精神气质,汉赋、乐舞、漆器、帛画等都充满了楚韵的放达与激情。时至今日,在楚国故地的许多生活细节中,我们仍然可以辨识出大量楚文化的元素。它们穿越了两千年的时光,仍然鲜活而灵动地延续着自己的生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