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韦庄,字端己,晚唐著名词人和政治家,他与韩偓、罗隐并称为唐末诗坛的“华岳三峰”,又与温庭筠同为唐末五代“花间词派”的先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韦庄一生,前逢唐末黄巢起义,后遇藩镇割据大混战、朱温篡唐,忧时伤乱成为他诗歌的重要题材,他的诗广阔地反映了唐末社会的风云动荡。韦庄的诗作中,《忆昔》抚今追昔,为唐王朝的衰微唱出了深沉的挽歌;《台城》、《金陵图》、《上元县》等,则在对南朝史迹的凭吊中,寄寓着对唐末社会动乱的哀叹,情调凄惋。总而言之,韦庄的诗,内蕴深沉,于清丽中隐含风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看韦庄的词作,在晚唐词坛,韦庄与温庭筠同属“花间派”,并同列该派中成就高的词人,并称“温韦”。表面上,温韦两人之词在内容上并无多大差别,不外是男欢女爱、离愁别恨、流连光景,但与温飞卿不同,韦庄词更注重于作者个人自身情感的抒发,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五首,就通过追忆自己往昔在江南、洛阳的游历,把平生漂泊之感、饱经离乱之痛和思乡怀旧之情融注在一起,情蕴深至。风格上,韦词不象温词那样浓艳华美,更善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真挚深沉的感情。此外,韦庄有些词还受民间词曲影响,擅用直截决绝之语,写一往情深。如他的《思帝乡》中的“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就是用民间俗语直写热烈的爱,明丽率真奔放,与众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韦庄词中,我特别喜欢他的五首《菩萨蛮》,这在韦词中自成一个系列。下面,我就以其中一首《菩萨蛮》系列中的第三首《如今却忆江南乐》,说说韦庄词的深沉动人和其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菩萨蛮</p><p class="ql-block">韦庄</p><p class="ql-block">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柚招。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派武侠大家古龙曾在他的名作《楚留香》的前言(或后记)中引用过这首词中的两句,所以大概有不少武侠迷知道这首词,虽然,他们不一定知道这出自韦庄词,更未必读懂了这首词中蕴含着的无尽沉痛和悲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韦庄这首词是对往事的回顾以及感慨,“如今却忆江南乐”,“如今”是跟从前做对比,是说我现在才反而回想起江南的好处,“却”是反对之词,“如今却忆”四个字一笔勾销了当年的“人人尽说江南好”,突出他自己当年并没有认为江南好,据此可以肯定这首词是韦庄离开江南之后写的。当时在江南,韦庄并不以锦绣江南为快乐,他的心心念念都在那“红楼别夜”的中原,所以对杏花春雨的江南,垆边似月的美人都没有产生丝毫留恋。但等他离开了江南,却反而回忆起在江南那段生活的美好了。韦庄当年在江南思念着中原故乡,现在离开江南飘泊到更远的蜀中,他却又觉得在江南的生活也是快乐的,值得怀念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年少春衫薄”,写少年光景之美好与值得怀念。“骑马倚斜桥”,写少年浪子(多半是当年的韦庄自己)的英武与潇洒,“骑马倚斜桥”是英武与潇洒的结合,“骑马”是英雄勇武,“倚斜桥”是风流潇洒。“满楼红袖招”是说满楼的美女都为之倾倒。“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写的是青年男女之间感情的遇合,这种遇合有一种含意,就是要以你最好的年华,最出众的才华,最好的面貌去得到这种最珍贵的遇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韦庄这两句词是说当年他青春年少时何尝没有才华,何尝没有艳遇,何尝没有美人爱,然而他那时对“满楼的红袖”钟情吗?真的看重那些美人吗?他并没有,因为他第一句就写的是“如今却忆江南乐”,所以他所说的“满楼红袖招”都是反面的陪衬,是说我当年有那样的青春年华、艳遇、美人倾心,但我没有看重这些,而这一切现在都过去了。至此为止,写的都是对词人对自己昔日江南生活的回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半阕“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二句,可能仍是写回忆中的情事,或者也可能是写今日之情事,当然也可以兼指。“翠屏”是镶有翡翠的屏风,“金屈曲”是屏风上的金属环纽,用“翠”“金”二字,意在写明环境之美。“花丛”在古人诗词中,不仅是指自然界的花丛,广义的还指人间的如花美女。韦庄说我当年面对“满楼红袖招”都没有钟情,而现在要能再有像当时那样的艳遇,“此度见花枝”,我便将要“白头誓不归”了,“誓”表示其态度之断然坚决。如今白发苍苍却不但不会还乡,反而说誓不回乡了。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白头誓不归”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韦庄是京兆(今陕西西安)杜陵人,而且他也在“东都”洛阳住过,所以长安也好,洛阳也罢,都是韦庄的故园和旧居所在。可是唐天佑四年,朱温占据中原,篡唐建立“大梁”政权,大唐帝国灭亡了。唐亡后,王建占据西川建立“大蜀国”,是为“前蜀”,与朱温的“大梁”势不两立。此时的韦庄已经72岁,他在蜀中辅佐王建称帝,被任命为前蜀的宰相,表面看来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但此时韦庄的家乡京兆和故园洛阳已经沦入反贼朱温的手中,而韦庄已垂垂老矣,他这辈子“回家的希望”铁定荡然无存,所以他才毅然决然的说“白头誓不归”!何以“誓不归”?是因为白发苍苍的韦庄回首故国,煌煌大唐已经灰飞烟灭,颠沛流离大半生的他也彻底“无家可归”了!短短几句,沉痛之情充塞胸臆,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端已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境。”这几句短评一语道破了韦庄词在艺术方面的真正佳妙之处。纡者,曲也;达者,通也。韦庄词表面显得率直,其实情意千回百转;口吻看似通达,而内容其实极为沉郁。我以为,这才是词中之至高境界,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