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明显陵

老骏

<p class="ql-block">  明显陵,位于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城东北7.5千米的纯德山。明显陵占地面积达183.15公顷,其中陵寝部分占地52公顷,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明显陵文化旅游景区的核心区域,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显陵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献皇帝朱祐杬(明睿宗兴献王)、母亲慈孝献皇后(章圣皇太后)的合葬陵寝。显陵由兴献王墓改造而来,历时47年建成,是中国中南地区唯一的明代帝陵和最大的明代单体帝王陵。明显陵在明代帝陵规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一陵两冢”的建制是中国历代帝陵中的特例。显陵是明朝中叶重大事件“大礼议”的产物,关联着明朝嘉靖初年的社会思想、信仰和一些政坛首脑人物的命运,具有相应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 1988年1月13日,显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30日,明显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4年2月6日,显陵所在的“明显陵文化旅游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莫愁村位于湖北省钟祥市明显陵世界文化遗产和莫愁湖国家级湿地公园之间,属于明显陵文化旅游景区内景点。</p><p class="ql-block">莫愁村,因楚国歌舞艺术家莫愁女生长于此而得名。千百年来,围绕莫愁村、莫愁女,以及“阳春白雪”和阳春台、白雪楼等传诵着许多动人故事、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倾慕寻访。</p> <p class="ql-block">明显陵占地面积达183.15公顷,其中陵寝部分占地52公顷。明显陵的陵宫建筑群呈纵向按前朝后寝的布局建筑,总体由内外罗城构成,由前后宝城、方城明楼、棱思殿、陵恩门、神厨、神库、陵户、军户、神宫监、功德碑楼、新红门、旧红门,内外明塘、九曲御河、龙形神道等建筑群组成。明显陵的总体格局规划似一个“宝瓶”的形状,其建筑充分考虑了地理形状,尤其注重建筑结构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一致,陵区内所有的山体、水系、林木植被都作为陵寝的构成要素来统一布局和安排。陵区后部的自然山丘为祖山,作为陵寝的依托,两侧的山体作为环护,中间台地安排建筑、九曲河婉蜒其间,前面山丘为屏山,构成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格局,使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使“陵制与山水相称”。</p> <p class="ql-block">献皇帝朱祐杬</p><p class="ql-block">朱祐杬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明孝宗朱祐樘的异母弟、明武宗朱厚照的叔父。生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七月初二日,生母为朱见深的邵宸妃(孝惠邵皇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七月十一日封为兴王,明弘治七年(1494年)九月十八日就藩湖广安陆州(今钟祥市)。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七日,薨逝,享年44岁。明武宗朱厚照赐谥为“献”,以亲王之礼葬于松林山的兴献王墓(即明显陵)。明世宗嘉靖帝继位后追封为皇帝。</p><p class="ql-block">慈孝献皇后蒋氏是兴献王朱祐杬的王妃,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生母。生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二月初三日。明弘治四年(1491年)十二月,册立为兴王妃。明世宗嘉靖帝继位后尊封为章圣皇太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二月初四日病逝后与其夫朱祐杬合葬于明显陵。</p> <p class="ql-block">钟祥·明显陵</p><p class="ql-block">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明显陵之独特历史文化价值,并于二000年批准将其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人类的利益,保护明显陵人人有责。</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p><p class="ql-block">二00一年颁</p> <p class="ql-block">外明塘</p><p class="ql-block">外明塘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位于新红门西侧,东西与外罗城连接,北面为九曲御河出水口。在这里设置明塘是起着防止龙气流失的作用,晋代风水理论家郭璞认为“龙气遇风则散,界水则止”,所以外明塘在这里是防止龙气流失,使千秋帝业永葆昌盛。外明塘在1999年维修复原。</p> <p class="ql-block">明显陵碑亭的数量远远多于明十三陵及其他明代诸陵。从敕封纯德山碑算起,有“纯德山碑”、“敕谕碑”、“睿功圣德碑”、“纪瑞文碑”、“纯德山祭告文碑”、“加上尊谥记文碑”、“御赐祭文碑”和“御赐谥册志文碑”、明楼“圣号碑”9处之多,除立于祾恩殿内的“加上尊谥记文碑”外,都建有碑亭,远非明代其他各帝陵可比。明显陵碑亭的碑文均为朱祐杬歌功颂德及祭祀文,其目的是为了抬高其父亲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敕御碑亭</p> <p class="ql-block">敕谕碑</p><p class="ql-block">纯德山碑东北天子岗脚下建有敕谕碑亭1座,为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五月,由守备太监付霖奏请而建。平面呈方形,北出台阶,有回廊,亭已毁。内立龟趺碑,龟昂首远眺,坐南朝北。其北面碑身风化严重,碑文不清,南面碑文依稀可见。1999年清理周边环境,并恢复敕谕碑。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计开:通共庄湖收租田地八千四百四顷六十一亩二分八厘八毫五丝。</p><p class="ql-block">岳怀王围坟田地二十顷;常宁长公主围坟田地一十五顷;善化长公主围坟田地一十五顷;纯德山围陵田地二十七顷四十七亩三分二毫(183公顷);涮马滩、罗小山等庄收租田地八千三百二十七顷十三亩九分八厘六毫五丝。</p><p class="ql-block">通共收租店房三千一百六十八间。</p><p class="ql-block">通共内外官员、旗校、礼舍人等一千五百二十一员名。岳怀王坟管事神宫监右监丞一员,司香奉御七员。常宁长公主坟管事神宫监右监丞一员,烧香奉御五员。善化长公主坟管事神宫监右监丞一员,烧香奉御五员。</p><p class="ql-block">显陵纯德山掌祀都督金事一员,锦衣卫百户一员,祠祭署奉祀二员,祀丞一员,太医</p><p class="ql-block">院吏目一员,内府供奉一员。</p><p class="ql-block">显陵祠祭署赞礼冠带礼生二十四员。</p><p class="ql-block">郢靖王存留奉祀副一员,旗校五十名。</p><p class="ql-block">岳怀王等坟存留奉祀副二员,旗校一百七十九名。</p><p class="ql-block">(注:原碑文共5800余字,此为节选)</p> <p class="ql-block">下马碑位于敕谕碑亭北165米处新红门前,由汉白玉石雕琢而成,东西两侧各立1块。碑身两面均镌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8个楷体大字。碑身下部四隅各用抱鼓石倚戗。碑身两面的各八个大字,是嘉靖年间的大臣严嵩亲笔所书。因为在中国帝制社会,帝王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的陵寝是神圣的禁地,不仅平常百姓不允许入内,即使朝中文武官员奉命到此谒陵,也必须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恭恭敬敬地进入陵区,因此下马碑是重要的警示标志。</p> <p class="ql-block">新红门是陵区的第一道门。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东依纯德山,西临外明塘,两侧与外罗城相连。单檐歇山顶建筑,琉璃、砖、石结构;有三个拱券式门,中高,两侧低,左右各有掖门和门房。具<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加强陵园的防护功能,使陵区戒备森严,以达到庄严肃穆的气氛</span></p> <p class="ql-block">红墙黄瓦的城墙,是明显陵的外罗城城墙,整个外罗城城墙全长3600米,随着山势蜿蜒起伏。将整个陵园包围,从空中看整个外罗城呈“净瓶”形状,“净瓶”是观音菩萨手中的法器,寓意神圣、吉祥如意,在这里象征起着绕气护生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红门上的铜钉九九八十一颗。代表皇家最高等级</p> <p class="ql-block">明显陵的石拱桥</p><p class="ql-block">第一座:入新红门,沿神路弯曲前行102米,有汉白玉单孔石拱桥并列3座,横跨九曲御河,中高两侧低。主桥长17米,宽7.95米。左右副桥长15.3米,宽6.1米。主桥望柱为狮子头,副桥望柱为素方头,连接主副桥望柱为莲花头。</p><p class="ql-block">第二座:旧红门北沿神路55米处,青石筑成,并列有3座单孔石拱桥,栏板、望柱均散落残缺。</p><p class="ql-block">第三座:御碑亭北沿神路41米处,青石筑成,并列有3座单孔石拱桥,栏板、望柱均散落残缺</p><p class="ql-block">第四座:过棂星门是第四道石拱桥,青石筑成,并列有3座单孔石拱桥,栏板、望柱均散落残缺。</p><p class="ql-block">第五座:接龙鳞神道的是第五道石拱桥,汉白玉石筑成,并列有3座单孔石拱桥。</p> <p class="ql-block">旧红门,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是显陵的第二道门户。它是中轴线的正门,东西两侧建围墙与东西砂山和外罗城相连,形成一道封闭区域。</p> <p class="ql-block">九曲御河</p><p class="ql-block">全长有2000米,是一条人工开凿的河流,为陵区主要排水系统,其设计非常巧妙,弯曲的河流以神路为中轴,左右贯穿五座石拱桥至外明塘,将陵区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使景观与建筑巧妙的融合,恰到好处地发挥了自然要素山、水、树木的空间限定作用。九曲御河的建造无疑也是出自风水“通脉护气”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睿功圣德碑亭,平面布局为方形,占地334平方米,汉白玉台基,下设石须弥座,上为重檐歇山顶,四边各开有券门,正中立龙首龟蚨睿功圣德碑。</p> <p class="ql-block">御桥</p> <p class="ql-block">华表(望柱)</p><p class="ql-block">通高12米的汉白玉望柱,下为方形须弥座,柱身为六棱形,二层束腰云盘托着圆柱形有云龙纹浮雕望柱头</p> <p class="ql-block">神道左右两侧分布石像生群 </p><p class="ql-block">华表后依次排列着12对石像生群,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石象生有狮子1对,獬豸1对,骆驼1对,大象1对,麒麟2对,马2对,武将2对,文臣1对,勋臣1对。石像生群是皇权的象征,也是皇帝生前仪卫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 </p><p class="ql-block">棂星门称石坊或者龙凤门。是3门6柱4楼冲天式牌楼,方柱上悬云版,横梁覆莲座,莲座上各雕有1尊朝天犼,正中立火焰宝珠,故亦称“火焰牌坊”。坊身均仿木制设额枋、花板、抱框,上下设有门簪,坊柱前后夹有抱鼓石,影壁墙下设须弥座,上盖黄色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御桥</p> <p class="ql-block">御桥</p> <p class="ql-block">龙鳞神道</p><p class="ql-block">明显陵是明代帝陵中唯一整体保留龙鳞神道做法的陵寝。龙麟神道全长1368米</p><p class="ql-block">中间铺筑石板谓之“龙脊”,两侧以鹅卵石填充,谓之“龙鳞”。外边以牙子石收束。总称为龙鳞神道。龙鳞神道一 反中轴对称和通直的原则,随地形变化而弯曲,困此也称之“龙形神道”。</p> <p class="ql-block">御桥</p> <p class="ql-block">内明塘 </p><p class="ql-block">过第五道石拱桥,便是内明塘,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内明塘为圆形,砖石结构,直径33米,内垣5级台阶驳岸,青石压面,四周用彩色鹅卵石镶有云龙图案。</p><p class="ql-block">内明塘与外明塘遥相呼应,除了有藏风聚气的作用,还可以降低地下玄宫的水位,同时也起到消防的功能,因为显陵的主体建筑大多都是木制建筑,如果一旦失火,可以就地取水。</p> <p class="ql-block">纪瑞文碑亭 </p><p class="ql-block">纪瑞文碑亭在内明塘东侧,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平面呈方形,西向居中开设券门,前出台阶,亭已毁,碑尚存,须弥座束腰形,碑文已不清。</p> <p class="ql-block">明显陵的陵宫区</p><p class="ql-block">明显陵内罗城陵宫区建有棱恩门、棱恩大殿、明楼、茔城(宝城)、瑶台等,其中呈“八”字形结构的是两大茔城(即前、后宝城)</p> <p class="ql-block">内明塘北为祾恩门,面阔3间,进深2间,建有月台,前后三出陛,上部建筑已毁,台基保存完整,东西与内城连接。祾恩门两侧均设八字琉璃影壁,正面花心为琉璃琼花图案,背面为双龙戏珠。这种影壁除了具有很重要的装饰作用外,影壁在门的两侧也具有增添大门气势的实用价值。琉璃影壁为明显陵仅有的建筑特色,在其他明代各帝陵中并不存在。</p> <p class="ql-block">祾恩门北为祾恩殿,位于院落中央,是重檐歇山后抱厦宫殿式建筑。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现仅存基址,面阔5间,进深4间,四周有宽2米的回廊及汉白玉石雕栏板、望柱。须弥座式台基上有全浮雕排水龙头共60个,四隅各有螭首4具。前出月台,两隅各有螭首2具,台基完好。祾恩大殿是仿皇宫金銮宝殿修建,是供奉帝后神牌和举行上陵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祾恩殿遗址</p> <p class="ql-block">望柱</p> <p class="ql-block">纯德山祭告文碑亭</p> <p class="ql-block">纯德山祭告文碑</p><p class="ql-block">立于嘉靖十一年(1532年)正月,坐西面东,亭已毁。碑文为祭告山神的祭文。显陵主山原名为松林山,嘉靖十年(1531年)二月,嘉靖皇帝效仿成祖朱棣将北京昌平黄土山(现十三陵主山)更名为“天寿山”的做法,将祖陵主山改为“基运山”,皇陵主山改为“翔圣山”,孝陵主山改为“神烈山”,显陵所在的主山“松林山”更名为“纯德山”,特立此碑以祭告山神。</p> <p class="ql-block">御赐谥册志文碑</p> <p class="ql-block">御赐祭文碑亭</p><p class="ql-block">御赐祭文碑亭: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是墓主朱祐杬还是藩王身份时留下的实物,2013年修缮。此碑记录的是墓主病逝之后,武宗皇帝朱厚照闻信皇叔薨逝,不仅辍朝三日,还与慈寿皇太后、皇室宗亲和六部官员等先后派遣大臣前来显陵吊唁的史实,以及人员姓名、祭文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方城明楼 </p><p class="ql-block">方城明楼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方城面阔为22.2米,进深设有券门甬道,门前有御道礓礤,门券后左右两则均设礓礤,以供至明楼上下。方城之上东、西、南三面为雉堞,北面砌女墙,东西外垣设散水龙头各1具。正中碑楼1座,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四面券门。南向双檐之间悬挂楷体“显陵”牌匾。内供圣号碑,须弥座束腰,碑首刻“大明”篆体,碑身镌刻“恭睿献皇帝之陵”楷体大字。</p> <p class="ql-block">石五供是一组象征性建筑。中间为石香炉,香炉两侧各一石烛台和石花瓶,后面为石供案。石五供并没有实际用途,但它却象征着陵前香烟永旺、神火不灭、仙花常开,让长眠于地宫之内的皇帝、皇后时刻都在饱纳着后代子孙们的供养。石供案为须弥座式,上枋刻缠枝莲花,上下刻仰覆莲瓣,束腰为绾花结带图案。</p> <p class="ql-block">方城城门</p> <p class="ql-block">“恭睿献帝之陵”碑</p> <p class="ql-block">双宝城</p><p class="ql-block">由前、后两座宝城组成。前宝城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按藩王规制所建,呈椭圆形,东西宽112米,南北长125米。后宝城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是嘉靖皇帝钦定,按帝陵规制为父母建造的合葬陵,呈正圆形,直径110米。两座宝城间以瑶台相连呈哑铃状,形成在中国历代帝陵中绝无仅有“一陵两冢”的特殊格局。</p> <p class="ql-block">前冢,按藩王规制修建 椭圆形。</p> <p class="ql-block">月牙城</p><p class="ql-block">月牙城,也叫哑巴院。相传营建陵寝核心建筑地宫时,为了保入口的秘密,凡建月牙城以内工匠都是哑巴,他们在上工下工的路上都被蒙着眼睛,不识路途、不知道施工的地点,工程完工后,便把们遣送到边远地区,通常把这种由哑巴修建的院子叫“哑巴院”。根据相关典籍,这哑巴院的叫法应是从礼制礼仪上来讲的,每次陵举行祭祀大典时,无论是皇帝亲自祭祀,还是遣官奉祀,有资格进陵寝门内的人不多,一旦进入陵寝至哑巴院,就不允许再说须恭恭敬敬,保持肃静,以免惊扰了长眠于地宫里的先祖神灵,称之为“哑巴院”。哑巴院的存在,也为地言增添了神秘之感。</p> <p class="ql-block">茔城的城墙</p> <p class="ql-block">墓冢</p> <p class="ql-block">连接前后墓的瑶台</p> <p class="ql-block">后冢,按皇帝规制修建,圆形。</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5月15号下午我们离开荆门市区前往钟祥市的明显陵。接近景区看见莫愁湖,天气不好,湖景差点意思。没有停车 直接开到明显陵景区游客中心停车场。景区有电瓶车到显陵。问了一下,只有一公里多。决定不乘车,徒步前往。</p><p class="ql-block"> 进大门不远看见左边有莫愁村景区入口。开始硬是没有认出来莫愁村的愁和村字。这两个左右结构的字,景区书写方式是把左右两边对调了。看了半天才反应过来。不知为何要这样写。顺着公路往前走 路上有当地人的三轮车揽生意 出价比景区车更便宜。其实那条路是公路,并不是景区道路。把国道,省道,县道等国有公路拦断作为景区公路收费 已成为全国各地的通行做法。这种严重违反公路法的行为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 已成为公害。</p><p class="ql-block"> 不多久到了“明显陵文化旅游园区”,这里才是景区的大门,前面那道大门纯粹是为收车费而设置的。</p><p class="ql-block"> 验证进去,首先看到的是个大池塘。这是显陵的外明塘 沿着池塘右边走,路旁有个碑亭,叫御敕碑亭。碑文模糊,看旁边的简介,得知此碑记录的是显陵的占地面积 守墓的官员人数,收的佃租多少等内容。看后令人咋舌。太奢靡了!</p><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就是显陵的第一道大门 ——新红门。门前有两个下马碑 分立通道左右两边。碑上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八个大字。皇家陵园百姓人家是不得入内的。所以下马碑是针对有资格进园的官员的。红门两边连接外罗城的城墙。进红门后的路是弯曲的 这是按风水先生的要求有意为之。新旧红门之间有道人工河,称之为九曲御河。御河长两公里,弯弯曲曲在陵区流淌,从新红门到内明塘修了五道跨御河的石桥。第一道御桥由三座桥组成 中间的主桥更宽,两边汉白玉的栏杆上雕刻了形态各异的狮子。是五道御桥中最好的一道桥。</p><p class="ql-block"> 过御桥前面就是旧红门,红门两端连接的城墙构成内罗城。旧红门才是显陵中轴线上的正门。新红门是为了加强防卫增加的一道门,而且因为风水的缘故,偏离了中轴线,偏向东南方向。</p><p class="ql-block"> 穿过红门就到了御碑亭。碑亭犹如一座城楼。有四道劵门。正中间供奉龙首龟蚨的“御制睿圣功德碑”。碑文为嘉靖皇帝御笔,内容是歌颂其父的文治武功,高尚品德。嘉靖皇帝真是个大孝子,不遗余力为其父歌功颂德。</p><p class="ql-block"> 过碑亭是御桥,下御桥前面是位于龙鳞神道两旁的石像生。也就是石人石兽。明显陵的石像生除了前面的一对望柱,共有12对石人石兽。这些石像大都很完整。在现存的国内帝王墓中实属罕见。</p><p class="ql-block"> 石像生的尽头是棂星门。棂星门由三道门组成。门与门之间建有琉璃墙。我们见得最多的棂星门是遍布全国的孔庙。每座孔庙都有棂星门。但与这个的形状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过棂星门又是一道御桥,下桥后还是长长的龙鳞神道,神道在前面向左拐弯来到最后一座御桥。站在桥上可以看到前面是个圆形的内明塘,水塘后面是祾恩殿,大殿后面是方城明楼。这里就是整个陵区的核心区。明楼后面就是茔城,又称宝城。也就是墓冢了。</p><p class="ql-block"> 祾恩殿地面建筑都被毁了。只剩下台基和一些残缺的石头构件。从这些残缺的构件可以想象当年修筑完工时这个大殿是何等壮观,华丽。祾恩门两侧那残缺的琉璃影壁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明楼前面有高高的两根望柱,有石五供。两边还有碑亭。从城门洞进去,正面是一道琉璃影壁。琉璃壁后面是墓冢。我们从后面上城楼。城楼正中是“恭睿献帝之碑”。我们在城墙上往里走。显陵是一陵双冢。前面的是按藩王规制修建的椭圆形的墓。因为嘉靖皇帝的父亲死时只是个藩王。皇帝的谥号是嘉靖继位后追封的。所以,又在藩王墓后面按皇帝规制修建了一个圆形的坟墓。形成了独特的一陵双冢。又叫双宝城。从空中看,像个哑铃。前后墓之间修建了一个长方形的平台连接,这个平台称之为瑶台。我俩在城墙上围绕两个墓走了一大圈。坟上长满了树木,已看不出坟墓的形状。只能从围绕坟墓的城墙大致看得出来。</p><p class="ql-block"> 从明楼下来,我们没有原路返回,而是从明楼旁边的景交车站买票乘车出去。景交车的路线不是我们来时走的路线,而是从莫愁村旁边绕过来的。路边都是田地,那个时候这些田地都属于皇家的。</p><p class="ql-block"> 我曾经去过北京的十三陵,也去过南京的明孝陵。没想到朱祐杬这个没有当过皇帝的藩王,依赖儿子嘉靖皇帝的皇权,居然享受了皇帝的墓葬待遇。而且这个明显陵比其他十三个皇帝的陵都更大,甚至比<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明孝陵还更大。怪哉!怪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