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香里的光影故人 ‍芮老师讲故事 - II

初心依旧的分享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午后的上海老咖啡馆飘着拿铁的醇香,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几个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围坐一圈,话题从街角的梧桐树聊到记忆里的老电影,有人忽然问:“你心里最敬重的导演是哪几位?”我望着杯里打转的奶泡,思绪一下子飘回了那些与光影为伴的岁月。</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若说最尊重又钦佩的,三位都是上海的。”我笃定地说。第一位必是孙道临先生,这位北京大学英语系出身的才子,身上总有种温润如玉的书卷气。那时的燕京大学文脉深厚,能在英国文学专业深耕的学者本就少见,转身成了导演更是难得。他的作品里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藏着对人性的细腻洞察,就像他本人的为人——低调谦和,学问扎实得让人心生敬意。在那个浮躁的年代,他始终以文人的风骨对待每一个镜头,这种纯粹的治学态度,如今想来仍让人动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二位是谢晋导演,这个名字一出口,朋友们都默契地笑了。这位绍兴上虞来的导演,身上总有股江南人的韧劲与热忱。他的电影里永远有人情味在流动,《芙蓉镇》里的悲欢离合,《牧马人》里的家国情怀,都像老黄酒般醇厚绵长。我至今记得他眉飞色舞讲黄酒的样子,照片里的他手里举着酒瓶,说那坛女儿红特意送给了大领导品鉴,眼角的笑纹里满是自豪。后来和黄淑琴老师一起去巴西,在大西洋的游艇上还聊起他,说他拍起戏来像拼命三郎,私下里却总把演员当家人疼,这份赤诚在电影圈里实属难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三位同样是上海导演里的佼佼者,他的作品横跨电影与电视剧,奖杯拿到手软,却始终保持着对创作的敬畏。那些年他在片场永远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灯光下的身影里藏着对艺术的执着。相比之下,有些同行虽有才华却失了人品,在名利场里迷失方向,这样的名字,不提也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话题稍歇时,我忽然想起该补一笔:“还有位张建亚导演,你们或许也有印象。”这位后来成了电影界协会主席的导演,其实是我从小玩到大的发小。十来岁在少年宫相识时,他就是个满脑子奇思妙想的“小机灵鬼”,幽默感与生俱来。去年他回上海,特意约我吃了两顿饭,席间聊起少年时在排练厅追跑打闹的趣事,笑得像个孩子。虽然如今他常年不在上海,但每次相聚都像回到了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这份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比任何头衔都珍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说到年轻一代,我忍不住提起吴天戈导演。这次他正在拍《菜肉馄饨》,光听名字就带着老上海的烟火气。这位年轻导演已拍出两部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最难得的是他中英文俱佳,既能驾驭本土故事的细腻,又有国际视野的开阔。和他聊创作时,总能被他敏捷的思路打动,那种对新鲜事物的敏锐捕捉,让人看到了年轻导演的活力与潜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咖啡渐渐凉了,窗外的阳光也斜斜地移了位置。聊起这些光影里的故人,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胶片转动的年代。孙道临的书卷气,谢晋的人情味,张建亚的少年气,还有吴天戈的锐气,他们就像上海的地标建筑,各自在时代里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或许真正让人难忘的,从来不止是那些经典的镜头,更是镜头背后那些鲜活的人——他们用真诚对待艺术,用热忱对待生活,这份初心,才是光影世界里最动人的风景。</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告别时,老朋友们说这席话像杯陈年咖啡,越品越有味道。我望着街角的老电影院招牌,忽然明白:有些记忆会随着时光淡去,但那些值得敬重的人,永远在岁月里闪着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