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康周末客厅】岁月拾萃(七)

康康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闹市深处的红色堡垒 </b></p><p class="ql-block"> 在上海这座充满历史韵味与时代气息的城市里,黄浦区的云南中路171-173号,静静地伫立着一幢二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它紧邻天蟾逸夫舞台,与周围繁华热闹的街市融为一体,看似普通,却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红色历史。</p> <p class="ql-block">  时光回溯到1928年4月的某一天,上海公共租界的云南中路171号-173号门前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家新商号——“福兴布庄”举行着隆重的开张仪式。只见一位身穿长衫马褂、头戴礼帽的中年男人,正满脸笑容、彬彬有礼地接待着四方来客,他就是熊瑾玎。一旁,眉清目秀、落落大方的朱端绶女士,以“老板娘”的身份,热情地招呼着众人,举手投足间尽显从容。往来的宾客们欢声笑语不断,殊不知,这看似寻常的商号开张背后,实则是刚从武汉秘密转移到上海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的启动之时。在前来“祝贺”的来宾中,有当时主持中央政治局工作的周恩来,还有瞿秋白、邓小平、李维汉等党的重要领导。</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活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中共中央决定中央机关从武汉迁回上海。1927年9月底,中央机关各部门都陆续转移到上海。1928年4月,中央根据党地下活动必须要确保安全的原则,要求各级党的机关都要以商店、医院、学校、住宅的形式开展工作。周恩来作为当时党中央主持工作的负责人当即指示在上海中央地下党担任会计工作的熊谨玎,以商人身份租下了云南中路171号~173号的生黎医院楼上三间房间。开设以经营湖南纱布生意的“福兴布庄”。并选择了充满革命热情的年轻女党员朱端绶以“老板娘”身份在这里掩护党中央机关的各项工作。</p> <p class="ql-block">  云南中路171号是一幢二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坐南朝北,建筑面积214平方米。外表的青色水刷石的墙面和旁边紧挨着的天蟾逸夫大戏院外立面浑然一体,十分庄重漂亮。站在二楼东面大开幅玻璃窗,可以清楚地脁望周边的街区。一楼的医院大门后面有一处不为人注目的弄堂,爬上路梯,可直接走到二接的客厅。</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条隐匿在弄堂后面的安全通道。</p> <p class="ql-block">  1928年下半年,参加党的六大的党中央领导从莫斯科先后回到上海,这里便成了党中央开会办公的核心场所。中央主要负责人周恩来、瞿秋白、李立三、彭湃、邓小平几乎每个星期都来此处办公开会。邓小平时任中央秘书长,每次会议他总习惯坐在房间朝西窗下的小桌上,认真地做好会议记录。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他们就在这看似普通的布庄里,秘密商讨着党的重大决策,为中国革命的前途出谋划策。</p> <p class="ql-block">  中央政治局在这里领导全党贯彻执行中共六大路线,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他们努力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使全国党员人数从大革命失败后的1万多人,逐渐恢复发展到12万余人;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为革命的星星之火提供了燎原之势的根基;指导党和红军建设,发出了许多重要文件和指示信,其中1929年9月发出的“九月来信”,对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把党建设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把红军建设成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给出了正确指示,有力地促进了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还领导了革命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战线上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为革命事业凝聚了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  这是时任中央政治局秘书长邓小平记录的会议记要</p> <p class="ql-block">  从1928年4月至1931年4月,整整三年的时间里,熊瑾玎和朱端绶在布庄、戏院、医院等场所的掩护下,工作细致谨慎,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在白色恐怖的腥风血雨中安然无恙。这里见证了无数次重要会议的召开,作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决策,三年内一共形成了138个重要文件,在党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危险始终如影随形。1931年4月,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被捕叛变,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暴露危险。周恩来当机立断,亲自带领特科和中央机关工作人员紧急转移。熊瑾玎和朱端绶迅速行动,将中央文件、账簿等重要资料妥善转移到别处隐藏。幸运的是,在他们的努力下,云南路上党中央秘密机关和福兴布庄都安全撤离了此地,未被敌人察觉。</p> <p class="ql-block">  “福兴布庄”虽然结束了它短短三年的历史使命,但它的功绩永远不会被忘记。熊瑾玎和朱端绶在朝夕相处的工作中,互生情愫。在周恩来、邓小平的热情关心下,他们终于结成了一对红色伉俪。据说,不少中央主要领导都参加了他们的婚礼。1946年,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驻在上海,特地安排司机送熊瑾玎夫妇重访旧地拍照留念,这份深厚的革命情谊和对历史的铭记,令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  这是熊瑾玎夫妇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为了充分发掘上海的革命遗址,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上海黄浦区委于2018年6月开始对这座革命遗址进行修旧如旧的修缮和保护。经过近二年的努力,这里以崭新的面貌对外开放,成为了上海“党的诞生地”的红色传统工程一个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  如今,经过修旧如旧的修缮,旧址里的一切都保持着当年的模样。熊瑾玎的算盘、朱端绶的钢笔、邓小平坐过的那张小桌,都在无声地讲述着那段历史。年轻的参观者们站在复原的会议场景前,仿佛能听见当年的争论与共识,看见那些为信仰坚守的身影。这闹市中的红色地标,早已超越了建筑本身的意义,它像一座桥梁,让今天的人们得以触摸那段艰辛却闪耀的岁月,明白每一份安宁的背后,都曾有人以生命守护、以智慧坚守。</p> <p class="ql-block">  阳光透过东窗洒进房间,正好照在挂在墙面“福兴布庄”复刻牌匾上的"福"与"兴"二字,我顿时恍然大悟:对新时代里我们承担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注解——正是当年那些隐秘而伟大的坚守,换来了今日的福泽与兴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