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遇之恩

实圃斋主/杜库

<p class="ql-block">  近日,我收到了九州文化出版社唐人主编的《知恩集》,是一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外宣作品精选,整整一大箱,共卅本。扛回办公室,迫不急待地揭去包装,书页翻过,油墨飘香。</p> <p class="ql-block">  全书分“先贤经典”,“吾辈文章”两辑,30万余字。书中的“吾辈文章之散文”一辑,页码93至99选载了鄙人的四篇拙作,并配发了本人小传和肖像照片。这是我自习作以来,第一次有文章被出版社编辑相中。看着书中流泄于自己笔端熟悉的文字变成了铅字,一种莫名的心情油然而生,既有被幸运之神亲吻的意外,也像一位母亲经历十月怀胎的艰辛,终于等到了新生命诞生的那一刻不可言喻的幸福。白纸黑字,真真切切,摩挲着婴儿凝脂似的封面,我百感交集,衷心感谢九州文化出版社,感谢编辑团队诸位老师的辛勤付出。</p> <p class="ql-block">  唐人主编的《知心集》、《知遇集》、《知恩集》合称为中国“感恩文化”三部曲。说来也巧,作品入选《知恩集》,只因与一本《知遇集》结下的缘。</p> <p class="ql-block">  年初,偶然间得知长沙文友何小明的一篇《外公印记》入选《知遇集》,便萌生一睹为快的念想。小明寄来了签名本,我一口气读完全书,仍觉得意犹未尽,写了一则简短的读书感悟--《感恩有您--读&lt;知遇集&gt;》,发布在美篇平台的《时光印迹》栏目上。出乎我的意料,文章颇受读者欢迎,评论区收获了一连串好评。后来,经小明的推荐,又“知遇”了唐人主编,于是就有了作品入选新近出炉的《知恩集》。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知遇之恩”吧!</p> <p class="ql-block">  我把第一本书,原封不动地送给了隔壁爱看书的小徐,并告诉她书中有我的小文章。第二本,第三本,拆封,作了简短签字,打算送给平时迷恋我文字的小杜和小周。送出之后,我似乎觉得有所不妥。一时,多个说不清楚的思绪纷至沓来。一方面认为,编辑部出版的书,录用了本人的小文,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我自豪,我骄傲。当作礼品书送与同好,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但签上我的名,又有喧宾夺主之嫌,毕竟这是唐主编们的劳动果实。手中握着签字用的笔犹豫了许久,我一时不能说服自己,没有了再往下签字的勇气。</p> <p class="ql-block">  次日,小徐拿着书来找我,非要我签上大名才肯接受。说送给小杜和小周的书,扉页上都有签名,我无言以对。不为别的,她确是喜欢我的文章,诚心想收藏《知恩集》。于是,我接过小徐递过来的书,边思索边写道:“徐某琳惠存!承蒙唐主编抬爱,书中93至99页,收录了本人拙作四篇。此书老少皆宜,若有助于你家孩子成长,善莫大焉!杜库,乙巳年夏”。并郑重其事地钤上一枚“得鱼都是粉红鳞”的朱文闲章。看着小徐满意的样子,我自然十分开心,兼怀小小得意!</p> <p class="ql-block">  的确,我应该考虑写些具体的什么内容给受赠者,这是对他(她)们起码的尊重,也显示作为作者应有的仪式感,乐于和大家一起分享。</p> <p class="ql-block">  一本《知恩集》满足了我签名赠书的“虚荣”,圆了一回当“作家”的梦,也收获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再次感谢唐主编的知遇之恩。 2025.8.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