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汤齿 ‍ ——追忆两位汤齿老书记 ‍ 由原汤齿俞坚华师傅撰写

Fiona

<p class="ql-block">喝水不忘挖井人</p><p class="ql-block">——追忆两位老书记</p><p class="ql-block">人的一生会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还会遇到很多的人和很多的事。但真正能让你终生感动而不会忘记的人和事,却是少之又少。尤其是那些已被岁月尘封几十年以后,回转头来,才发现他们的品德行为是那样的高尚、那样光彩照人的人,就更是难遇难逢、屈指可数了。而今天要向大家讲述的就是这样两位老人,虽然他们已经离开我们数十年,但他们生前那些感人肺腑、可歌可泣动人的事迹,直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去追忆、去怀念、去颂扬,他们就是自己曾经工作生活过的汤溪齿轮机床厂两位老书记、老领导邢化川和夏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忆老书记邢化川</p><p class="ql-block">现在提起邢化川的名字,可以说大多数“汤齿人”不会知道他是何方人氏了。但对于70年代以前进厂的老职工来说,应该是记忆犹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因为他是我们汤溪齿轮机床厂主要奠基人、厂党委第一任党委书记。提起邢化川老书记,大家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在他担任厂党委书记的几年时间里,无论是去外地出差,还是去省城开会,甚至回山东老家探亲假,他从不向公家报销任何差旅费、领取应得的出差津贴,一切公出费用全部自掏腰包。而且当年根据他的级别待遇,虽然省厅专门为他配备一辆专用小汽车,但他在没有紧急事务需要情况下,很少使用小车。有时去金华参加党组织生活会(当时工厂虽然归属省重工业厅直接领导,但他的党组织关系挂靠在当地的金华地委),所以他每次去金华参加党组织生活会就会起个大早,然后自带干粮茶水,从厂里岀发,步行四公里沙石路,去汤溪镇汽车站,自己买票,坐上早班大客车去金华地委参加党组织生活会……。其实早在他来汤溪齿轮厂任职之前,就已经担任加兴地区嘉善县的县委书记之职(据说他是一位抗战之前就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但他自从解放初随部队南下以后,始终没有利用手中权力按置自己的家眷,而是仍然将老伴和一双儿女留在山东老家务农。直到1965年来汤溪筹建汤溪齿轮机床厂完成组建任务以后,他与家人仍然分居两地……。</p><p class="ql-block">回想起老书记这一桩桩、一件件平常而独特、甚至会让旁人觉得不可思议的行事风格,如今再从历史记忆的长河中重新打捞起来,然后将它串联在一起,仿佛就在我们眼前呈现出一条条洁白无瑕的珍珠项链,它是那样地熠熠生辉、光亮照人……。为此,当年全厂职工面对这样一位大公无私、廉洁奉公的老领导,无不从内心流露出一种对他心悦诚服的敬佩和信任。抚今追昔,直至60年后的今天,每当回想起老书记建厂初期所做的点点滴滴往事,仍然会让人感动、无法忘怀。他作为一个真正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光辉形象,早已在我们这些“老汤齿人”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记忆。</p><p class="ql-block">现在年龄在七十以上的人都应该知道“三线企业”这个名词,因为这是60年代中国工业和城市变迁史上一件关系到千家万户,以及他们后来几代人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可以说这是一件世界史上都非常罕见的壮举,而汤溪齿轮机床厂,就是那个时代,浙江省政府为了响应国家战备需要而在浙江腹地金华地区建设一个以机械制造为中心的大型省属“小三线”企业,于是决定将原先的宁波机床厂和杭州矿灯厂进行合并于1965年初迁入金华汤溪,组建了新的浙江汤溪齿轮机床厂。</p><p class="ql-block">当初,省政府把这所工厂定性为省属重点机械制造企业,行政级别定为县团级,并明确归属省重工业厅直接领导。当时省委对“三线”迠设也非常重视,在筹备厂领导班子时,专门把当时全省干部队伍中就有“拼命三郎”之称的优秀干部邢化川,任命为厂党委第一书记。同时在全厂六名党委常委中,其中有四位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干部。除了党委书记邢化川,厂长是当时老干部队伍中少有的知识分子、早期沈阳炮兵学院的高才生,行政级别为正团级的工程师王清法。还有参加过抗战的副书记能恒刚(他还兼任厂技校校长)和副厂长侯言德。除上述四位老革命外,还有两位是年纪稍轻、也称得上是当年宁波市机械行业技术领军人物、解放后培养出来的副厂长丁绍林和励增岳。</p><p class="ql-block">在当年选择厂址的过程中,据说有两个地址可以选择,一个是金华郊区的浙师大原址,那里当时的情况是有不少宿舍,但没有厂房。而另一个地址就是汤溪的峙珑,那里的情况是有厂房(58年停建的原浙江省建筑机械厂留下的六间厂房和少部分宿舍设施),但没有足够的宿舍。最后遵循上级“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最后决定将工厂新址选在了汤溪。</p> <p class="ql-block">二、怀念好书记夏浩</p><p class="ql-block">2019年清明前夕的一天上午,当我伸手打开电脑,准备在电脑屏幕上浏览《浙江日报》新闻内容,突然一条让我吃惊不已的信息映入眼帘,上面内容是:夏浩同志逝世。紧接着就是介绍他的生平:金华市离休干部夏浩(享受地专级待遇,按副省级标准报销医药费),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2月15日在杭州逝世,享年九十六岁。夏浩同志浙江省余姚市人,194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新四军浙东纵队余上办事处警卫队战士,独立营供给军需员,华东纵队1师2团机枪连、警卫连政治副指导员,志愿军20军58师173团连队政治指导员,防化科科长,司令部副参谋长,浙江省汤溪齿轮机床厂党委副书记、副厂长等职。</p><p class="ql-block">当我神情凝重看完全文内容后,心情感到十分沉重与难过,同时在悲痛之余,也为我的老领导能活到九十六岁高龄,而感到些许欣慰。</p><p class="ql-block">现在让我再回想四十多年以前的一些往事,其中大部分记忆,就会像一团一团的浓雾,在自己眼前飘忽不定,再仔细去看也无法看清楚,但对于四十年前自己与夏浩书记那段交往的经历,却依然可以清晰地展现在自己眼前。因为这是我一生中最为感动、最刻骨铭心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如今还清楚记得,夏浩书记是20世纪70年代未,从部队转业来到我们工厂的。记得当时自己在厂里是负责供应科这块工作,而听说他是厂里分管生活后勤的副厂长,所以在工作关系上与他几乎没有直接交流机会。但让自己想不到的是,在后来一次与夏浩书记面对面接触交流的地方,竟是在工厂浴室的锅炉房里。</p><p class="ql-block">事情的经过还得从一次与他的偶遇说起。那是1979年一个深秋的上午,当时自己在工厂供应科担任一名小科长,由于前一天深夜刚从外地出差回来,估计当时浴室已经没有热水洗澡,加上长途奔波已疲惫不堪,就简单洗漱倒头而睡了。等到第二天上午当我拿着洗漱用具慢步经过锅炉房向浴室走去时,突然看到一个赤裸上身的人影在锅炉房内来回晃动,我当时好奇地走近一看,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夏浩书记,而让我更为吃惊的是,他竟然一个人光着膀子、满头大汗为一俱躺在木板床上、已经僵硬的老人遗体清洗身子。当我不解地走近,想再去看个究竟时,这时夏浩书记就直起身子,用认真低沉的口气告诉我,他是锅炉房的锅炉工马祖德,昨天晚上突然去世了。他接着又说,按理在他上路之前,应该由他的亲人为他洗个澡再送走,但他老家在河南,而且家乡已没有什么亲人了,他是一个孤寡老人,现在没有人为他做这件事情,还是由我来帮他最后洗一次澡吧!</p><p class="ql-block">听完夏浩书记一席真诚而动人的解释,我当时心里在对这位老人深感同情与惋惜的同时,对夏浩书记的善举更是感动不已。于是我就接过话题,询问夏浩书记要不要我帮他一把?夏浩书记马上起身摇手对我说,不用了,已经快洗完了。他坚定回绝我后,我也没有勉强。说内心话,其实当时自己对遇到这种事情心里多少也有点顾忌的。但当时我没有马上离开现场,只是在一旁为他添加一些热水,并与他攀谈聊天,当时锅炉房内只有我们两个人,我心里想,这样陪着他,一是表示对他这一义举的支持与赞赏,二则也可以多少为当时锅炉房内那种凄凉而悲伤的氛围增添一点生气与暖意。</p><p class="ql-block">看着静静躺在眼前的这位已经去世老人,只知道他的名字叫马祖德,解放前曾是国民党俘虏兵,原来是从杭州迁厂来汤溪的一名老职工,其它情况知道很少。经过与夏浩书记交谈后,才知道马师傅祖籍是河南人,解放前确实是抓壮丁当了国民党兵,但后来在解放战争中,又参加了解放军。转业地方后,因目不识丁,也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做些勤杂工作。他虽然属于解放战士性质,但夏浩书记说,革命不分先后,解放战士也算是参加革命的军人,在人格上完全应该享受同等待遇。听了夏浩书记一番解说,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接着夏浩书记又动情地说,一个老兵,而且是孤寡老人,从河南参加革命,后来南下到了杭州,现在又从杭州迁厂到了汤溪,一直在锅炉房勤勤恳恳为大家烧水洗澡,辛苦了十几年,现在他要走了,为他最后再洗一次热水澡,也是应该的……。</p><p class="ql-block">听完夏浩书记这席感人肺腑之言,顿时让我感觉心灵深处受到一次巨大的冲击,仰望眼前这位身经百战、头发花白老革命,在这种情况下,能俯下身来,亲自动手,为一个与自己非亲非故已经去世的普通工人清洗送终,再想想自己也是一名党员和曾经的军人,而且年轻力壮,却做不到像老书记这样功德无量的境界,相比之下,真为自己的渺小而感到惭愧和内疚。</p><p class="ql-block">夏浩书记将马祖德全身清洗完毕后,从身后自己的一个军用挎包中取出一套崭新的军衣军裤,准备给马师傅穿上,我在一旁看他一个人換穿比较困难,于是想上去帮他一把,正在此时,夏浩书记突然开口问我,你害不害怕?我想了下想答道,自己以前只在父亲去世时做过一次,接着又说,你都不怕,我也不怕。这时夏浩书记一边解开手中衣服,一边对我说,那你胆子还算大的,一般人都不敢碰,都有些迷信,认为碰了会带来晦气,不吉利。但我不怕,一是因为自己老了,不用怕死。二是在过去战争年代碰得多了,尤其是在朝鲜战场上,几乎天天要遇到这种事情,每次前线战斗一打响,我们后勤部队送上去的是一批批武器弹药和给养,运下来的是一批批伤员和战友的遗体。有时候战斗非常惨烈,早上一个连上去,一百多号人,打到后来只剩下几个人能活着回来,死的死,伤的伤,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每当送来牺牲的战士遗体,都是由我们后勤人员为他们清洗整理,然后用大号白布袋套上,上面写上部队番号、姓名、年龄、籍贯和职务,再转运至大后方。那时候为他们收殓分装,有时见到有的战士双手和的胸腔全被炸飞、血肉模糊难以分辨时,心里就知道这些都是我们的战士手抱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此时,我们在场的人员,都会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所以现在想想过去,再看看眼前,这只是小事一桩了……。</p><p class="ql-block">当我认真惊奇地听完了夏浩书记讲述他自己的切身经历时,脑海里突然想起了自己小学曾经学过的一篇由抗美援朝著名战地记者魏巍所写的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再与夏浩书记所描述的场景一对照,瞬间眼睛一亮,今天站在自己眼前的夏浩书记,不正是作者笔下,在敌人枪林弹雨面前,不畏强暴、视死如归、最勇敢最可爱的人吗!而且让我感到更为可敬的是,这位当年在朝鲜战场上九死一生满头黑发的战士,时至今日虽已原来的将军已经变成满头白发的老人,但当年的英雄本色仍然没有改变,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岗位上,还是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己任,尤其是他看到人民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就及时伸出援手,俯下身来,为一位与自己无亲无故已逝的孤寡老人洗身送终,试问,他这种无私无畏、一心为民的精神,如果与鲁迅先生笔下“俯首甘为孺子牛”中的那头孺子牛相比较,他们之间难道还会有什么区别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不仅是中国人民心中最可爱的人,更是一位人民群众最可信赖的“孺子牛”。此时在我的心里,仿佛一下子从夏浩书记身上看到了人间真正的大爱,同时也明白了像他这样的好人,才是自己今后人生应该不断努力学习的榜样……。此时此刻,原来在自己思想中一些迷信和顾忌的念头,似乎一下子消失的一干二净,接着自己就非常坚定利索地配合夏浩书记将马祖德老人的衣裤穿戴完毕。记得在穿换衣裤的过程中,还遇到一个小小的插曲。因为夏浩书记的身材不是很高,大约在1米7左右,而马祖德是个大个子,身高估计有1米8以上,所以待衣裤穿好以后,才发现短小了不少,当时我在一旁听到夏浩书记还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确实小了一点,但现在再重新做也来不及了呀,只能让他将就点了……。当我在一旁听了此话后,就马上宽慰地对夏浩书记说,老马师傅能碰到您这样的领导,已经是他的福气了,他一定会理解和感激您的。听完我的劝慰,夏浩书记脸带苦笑地对我说,老兵对老兵,应该的。最后他用非常平静的口气对我说了一声:行了,下午送他去火葬场吧。</p><p class="ql-block">当我离开锅炉房,走进浴室洗澡时,心情始终难以平静,刚才老书记俯身为清洗马师傅遗体的一幕,始终在自己脑海里忽隐忽现。与此同时,在自己内心深处也为这次锅炉房能结识这样一位值得自己崇敬和信赖好领导,而感到无比的欣慰和高兴。</p><p class="ql-block">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不知不觉,几十年的岁月就匆匆过去了。如今回想起两位老书记的感人事迹,仍然难以忘怀。因为在我心里始终认为他们两位是旗鼓相当的老英雄。他们一位是来自山东沂蒙山革命老区,而另一位是来自浙江四明山革命老区。前一位曾经是地方的县委书记,而后一位是军队的高级将领,但最终他们为了同一个目标——国家“三线”建设事业,来到了九峰山下的汤溪。他们一个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为革命事业奉献了一切。一个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转入地方,仍然发扬人民军队为人民的优良传统,处处替人民利益着想,真正体现了人间的大爱。虽然他们来自两个不同的地方、并且有着不同的岗位和不同的革命经历,但他们却都有一个相同的特质,那就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才是他们一个共产党员初心不改最有力的体现。如果用当年两位老书记的行为与现今的党风对照,我不得不采用八个字加以形容,那就是:前有古人、后无来者。</p><p class="ql-block">蓦然回首,两位老书记的光辉形象,就像是耸立在汤溪九峰山上巍峨壮丽的双雄宝塔。这座雄伟的宝塔,既象征着邢化川书记一生大公无私、清正廉明、浩气长存的形象,也象征着夏浩书记一世关爰人民疾苦,处处行善积德而永垂青史英铭。他们既是值得世人瞻仰的双雄宝塔,更是我们子孙后代值得怀念的心塔。他们的丰功伟绩必将载入“汤齿”曾经的辉煌史册而千古流芳!</p> <p class="ql-block">回顾往事,历历在目。记得当年宁波机床厂与杭州矿灯厂迁厂时间是1965年3月分别从两地同步进行的,而我们技校学生是1965年8月份才进厂学习的,所以对初期的迁厂和工厂重建的过程没有全程目睹,但进厂后,在参加实习劳动与车间工人师傅交流过程中,才真正了解到工厂初建阶段艰苦创业之路的不易。所以对当年工人师傅中流传的一首由他们自创自编的顺口溜,至今在自己的脑海里仍然记意犹新、不会忘记,顺口溜的大致内容是:六间厂房一口井,二排宿舍半秀风。道路蒿草齐腰深,半夜常闻狼嚎声。食堂吃饭没桌凳,露天茅坑星当灯。池塘洗衣又洗澡,艰苦创业记忆深……。短短几句顺口溜,言简意赅,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迁厂初期那些不尽人意的生活环境。这也是当年工厂艰苦创业恶劣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就是在这样的艰苦卓绝条件下,邢化川老书记带领全厂职工,从繁华城市来到平顶山上安营扎寨,依靠大力发扬“工业学大庆”艰苦创业精神,克服生产生活上遇到的重重困难,从搬迁到正式投入生产,仅仅用了三个月时间。而且根据省计委、教委和省重工业厅联合下发的文件要求,当年还如期创办一所厂属中等机械技术学校,为企业自身和全省直属工矿企业发展培养输送了一批技术管理人才。就这样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全厂职工在邢化川书记带领导下,通过不断开拓发展,将一个原本不足千人的工厂,逐步发展到2000多名职工,并在抓生产促效益前题下,努力改进职工生活条件,将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孤零零座落在平顶山上的“三线”企业,建设成为生产生活设施齐全、职工生活安居乐业,而且工厂生产的精密机床和汽车齿轮产品质量,始终在全国机械行业中名列前茅。为此,当年机械工业部领导还在全国订货会议上,赞誉我们厂生产的精密机床是“山窝窝飞出来的金鳯凰”,而轰动全国。</p><p class="ql-block">俗话说,“喝水不忘挖井人”,如今回想起六十年品前建厂初期那段艰苦卓绝的创业之路,除了缅怀邢化川老书记和那些老领导,我们更不应该忘记的,还是第一批从杭州宁波背井离乡来到汤溪安家落户的老职工前辈们,他们为了国家民族的安危,为了支援三线工业建设,克服重重困难,弃小家顾大家,无怨无悔奉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又献终身,有的为了“三线”建设事业,还献岀了宝贵的生命,至今还长眠于绵绵的平顶山山脉之中……。</p><p class="ql-block">一个人的生命可以逝去,但一个人的精神也可以永存。如今我们的老书记虽然早已长眠于天堂,但他那种大公无私、两袖清风,对党对人民忠心耿耿的革命精神,却永远留在了我们心间。邢化川老书记的名字就像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高高耸立在我们这些“老汤齿人”心中中,永放光彩!</p> <p class="ql-block">作者:曾汤齿俞坚华的“三篇短文”[强][强][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