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昵 称:華 書</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美篇号:1761330</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 文:華 書</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京炮兵学院北操场东南隅,曾经竖立着一道蕴含着几代炮院人心绪的电影银幕墙。这座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露天电影幕墙,高达三层楼,墙体以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坚如磐石,宛若一座巨大的礁石。其正面特意修筑成微弧曲面,高逾十米,宽越二十米。站在操场中央远眺,它恰似一块从天际飘落的灰白色巨幅幕布,在绿意盎然的校园环境中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p><p class="ql-block"> 放映设备巧妙地隐藏于大礼堂正门三楼的深处。那里设有两间常年垂挂着厚重窗帘的放映室,其中一组座机镜头紧盯着礼堂内部的舞台,承担着室内放映的重任;另一组体积更为庞大的座机则将镜头伸向户外,直指那片露天的电影墙——这便是露天电影跳动的“心脏”。每当放映日临近黄昏,总能目睹宣传科电影组的放映员沿着礼堂两侧的楼道,逐级攀登至三楼的放映室,他们如同调试精密武器一般细心调整机器,齿轮转动的咔嗒声透过窗户缝隙传遍开来,吸引着路过的学员和孩子们纷纷抬头仰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南京炮兵学院大礼堂</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这块巨大的银幕仿佛一位默默守护的老友,静静地目睹了炮院的日夜更替。在春日尾声的轻风中,它映照出初露头角的梧桐新叶;酷暑季节的暴雨来临前,它被划破夜空的闪电瞬间映照成苍白;金秋时节的皎洁月光下,它的角落会聚积一抹金黄的银杏叶片;甚至在雪花纷飞的严冬,只要天气不是过于严寒,放映机的光影依旧能够穿透薄雾,在幕布上投射出鲜明的画面。每周四晚,炮院都会如期举行电影放映,特殊情况下,如遇重大活动或恶劣天气,放映也会取消或延期。在这漫长的二十多年间,它孜孜不倦地播放了无数影片,那胶片摩擦的细微声响中,蕴藏着全院师生、战士及家属们共有的回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操场上的大银幕墙</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于军校的学子来说,露天电影远不止是一种简单的消遣。那些蕴含军事元素的影片,仿佛化身为一堂堂生动的课外课程。《巴顿将军》的放映时刻,学员们手握笔记本,端坐在前排,连将军指挥战斗的每一个手势,他们都一笔一划地详细记录;《莫斯科保卫战》放映长达三小时,中场休息时,几位教官依旧为德军的战术失误争得面红耳赤;《四渡赤水》落幕之后,战术教研室的教官们便在次日将战斗实例融入课堂讲解,投影仪上展示着四渡赤水的行军路线图,课堂上展开着深入的复盘讨论。</p><p class="ql-block"> 《高山下的花环》上映之际,整个操场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仿佛能感受到风儿轻拂树叶的细微响动。当梁三喜的遗书在银幕上缓缓展开,前排身着学员服的青年们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脊背,后排的家属们用手帕捂着嘴,悄无声息地擦拭泪水,平日里最爱嬉戏的孩子们此刻也懂事地紧紧依偎在大人身边。散场归途,没有人像往常一样引吭高歌,只有整齐划一的脚步声在水泥地上回荡,如同敲击心灵的鼓点。后来,一位学员在日记中这样写道:“那屏幕上弥漫的硝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肩上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在播放《风雨下钟山》时,当画面中出现炮院某中队学员的群演镜头,一群学员激动地站起身来,高声呼喊:“那是我们演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大屏幕”放映军教片</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露天电影的开场,往往比正片更吸引眼球。放映前的一个小时,各学员队和教练营便开始依次踏入场地。那些佩戴红肩章的学员们右手提着马扎,跑步进入,洪亮的“一二一”口号声在林间回荡,仿佛震动得树叶沙沙作响。他们在指定区域就位,随着指挥员“预备”、“放!”的指令,马扎齐刷刷地落地,那清脆的声响在水泥场地上回响。各队伍间还会互相拉歌,二队刚唱罢《打靶归来》,五队便紧接着联唱《我是一个兵》,歌声此起彼伏,连坐在后排的家属小孩也忍不住跟着拍手。</p><p class="ql-block"> 南京的夏日,素有“火炉”之称。在这个季节,观看露天电影时,学员和教练营的战士们整齐地坐在电影场中央,而教职员工和家属孩子们则零零散散地坐在远处,或轻摇扇子,或在凉风习习的地方歇息,观看电影的同时,并不妨碍他人的享受。最惬意莫过于坐在礼堂门口台阶上的人们,虽然离屏幕最远,但那里通风凉爽,还能仰望星空。有一位退休的老教员,每次都会端着搪瓷缸子坐在最高一级台阶上,当影片情节达到高潮时,他总会轻轻敲击缸子边缘,嘴角挂着慈祥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叶起,彩色电视机逐渐普及至寻常百姓家,但炮院操场上放映的露天电影依旧保持着它独特的吸引力,那份怀旧的光彩未曾褪色。1995年,我卸下军装,与炮院依依不舍地告别时,那块操场东南角的大银幕依然傲然挺立。随着时间的推移,踏入新世纪,学院在多次军队改革与调整中不断变迁,那块大银幕也悄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被拆除已有十数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几年前,我重回母校,目光所及,每一处角落都弥漫着温馨的回忆。站在操场东侧的马路上向西望去,只见五星红旗在操场西侧的天空下猎猎作响,小礼堂与办公楼依旧宏伟壮观,气势恢宏。绿草如茵与红色的塑胶跑道相映成趣,显得格外夺目。东侧的大礼堂依旧诉说着炮院的传奇故事,然而那曾经的大银幕已踪影难觅。我驻足凝望,心海翻涌,耳边仿佛依旧响起了马扎落地的声音,拉歌时的震撼人心,胶片转动的细微声响,以及黑暗中突然爆发的热烈掌声——这些是那个时代的记忆,也是炮院人心中永远不灭的温馨篇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wwvbqp" target="_blank">【自荐】我的军旅记忆(33)炮院绿茵场上 的青春记忆</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