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

华英雄

<p class="ql-block">离开东三省总督府步行几分钟就到了张氏帅府。又称“大帅府”或“少帅府”,是张作霖及其长子张学良的官邸和私宅。路上还开玩笑,说张学良上班够近的。</p> <p class="ql-block">张氏帅府始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9月,总占地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76万平方米。民国五年(1916年)张作霖正式入住,以后又不断扩建,逐步形成了由东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筑等四个部分组成的的建筑体系。</p> <p class="ql-block">1985年,沈阳市人民政府依法以“张氏帅府”称谓公布这一建筑群为沈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辽宁省政府也以“张氏帅府”名称公布其为辽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辽宁省在此设立“张学良旧居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帅府前张学良雕像展现了其戎装形象,左手握白手套,右手扶腰间武装带,表情凝重。</p> <p class="ql-block">府内陈设。</p> <p class="ql-block">张作霖夫人们的卧室。这种绿色的格调不知道是当年原貌还是现代设计,反正觉得很另类。</p> <p class="ql-block">钿螺家具。应该价值不菲。</p> <p class="ql-block">砖雕。都是功名富贵、马上封侯、三羊开泰之类的吉祥画。</p> <p class="ql-block">大青楼是张氏帅府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为仿罗马式建筑,因该楼采用青砖建造,故称大青楼。大青楼融办公与居住为一体,作为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两代主政东北时期的重要办公场所。</p> <p class="ql-block">大青楼内壁画。传闻大青楼内曾拥有20幅精美壁画,然而如今仅余9幅得以幸存。这些幸存的壁画,主题多样,其中人物、山水以及花鸟是主要的创作题材。</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坐过的轮椅和穿戴过的衣帽。都是由张学良子女捐赠的。</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收藏的钟表。</p> <p class="ql-block">定远斋,作为张学良的珍藏室,是他收藏金石书画艺术品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老虎厅因曾摆放过老虎标本而得名,它是张氏父子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1929年1月10日,张学良以“阻挠新政,破坏统一”的罪名,下令将奉系元老杨宇霆、黑龙江省省长常荫槐在此处决,这即是震惊全国的杨常事件。通过杨常事件张学良稳定了自己在东北的政治地位,老虎厅也因此名扬四海。</p> <p class="ql-block">小青楼位于张氏帅府的东院,由于地处张氏帅府花园的中心,又有“园中花厅”的美誉,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二层砖木结构小楼,建成于民国七年(1918年),因其采用青砖青瓦建筑而成,俗称小青楼。它是张作霖为他最宠爱的五夫人寿氏专门修建的。一楼曾是张作霖的五夫人寿懿的居所,而二楼则被誉为“小姐楼”,这里曾居住过张家年长的女儿们。</p> <p class="ql-block">赵一荻故居,俗称“赵四小姐楼”,位于张氏帅府的大院的东墙外,为一座二层中西合璧式建筑,因民国十七年(1928年)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间,张学良将军的红粉知己赵一荻(人称赵四小姐)曾在此居住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琴房、书房。</p> <p class="ql-block">卧室。</p> <p class="ql-block">沈阳金融博物馆和帅府是联票。是利用民国时期张氏父子控股的边业银行旧址落成,该建筑由德国设计师设计,其主题陈列“走近金融世界”展现和诠释了金融历史的发展足迹和金融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边业银行资本总额超过2000万元,而张家的股份占其95%以上,实际上边业银行就是张氏父子的私家银行。</p><p class="ql-block">银行业务办理场景恢复。</p> <p class="ql-block">金灿灿的财神殿。</p> <p class="ql-block">金页子、金元宝、银元宝。</p> <p class="ql-block">印币厂、金库。</p> <p class="ql-block">铜钱银锭。</p> <p class="ql-block">世界纸币文化展。该展览汇集了当今世界2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枚色彩缤纷、图案各异的纸币品种。</p> <p class="ql-block">离大帅府不远还有个旗袍博物馆,我们到时已关门了。</p> <p class="ql-block">晚上李连贵熏肉大饼吃饭。</p><p class="ql-block">大饼用煮肉的汤油加面粉调成软酥,抹在饼内起层,便于夹肉而食。再配以葱丝、面酱同食,别有风味。</p> <p class="ql-block">作为辽宁省级非遗项目,其熏肉采用20余味中药材调制老汤,经煮、焖、熏等七道工序制成。成品棕红透亮,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夹饼食用时搭配葱丝、面酱,兼具肉香与果木熏香。‌‌</p> <p class="ql-block">素烩汤以炸土豆丝和菠菜为主料,口感清爽。</p><p class="ql-block">竟然还有自己酿的酒。</p> <p class="ql-block">D4:7月15日早8:20打车去沈阳故宫,参观至中午12时老边饺子馆午饭。午饭后坐地铁到辽宁省博物馆,参观至18时打车返回宾馆。稍事休息后骑共享单车又到故宫门前打卡,晚上狼口诱惑吃棒骨。</p><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附近停车位紧张,决定打车去。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p><p class="ql-block">这是出口。</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为清朝初期的皇宫。沈阳故宫始建于清太祖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已有400年历史。总占地面积63272平方米,建筑面积18968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它不仅是中国仅存的两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关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共经历努尔哈赤、皇太极、乾隆三个建造时期,历时158年。入关以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相继十次“东巡”时作为驻跸所在。</p><p class="ql-block">下马碑。</p><p class="ql-block">在沈阳一定要喝八王寺梨汁汽水,当地号称“大白梨"。曾被我一度看成王八寺汽水,还想怎起这个名来。大白梨历史可追溯至1920年民国时期,曾因外资并购一度濒临灭绝,现由民族企业复兴。产品以梨味汽水为主,具有清甜解渴的特点,口感甚佳,物美价廉。</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分为3个部分:东路、中路和西路。东路包括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中路为清太宗时期续建,是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后妃居住的场所。西路则是清朝皇帝“东巡”盛京时,读书看戏和存放《四库全书》的场所。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传统,集汉、满、蒙族建筑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上午我们参观时人山人海,根本无法拍一张相对干净的照片。这是我们等到闭园后又骑共享单车来拍的。虽然说还是有无数的太后格格们在旅拍,但还是有机会能拍的。</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正门。也许是要下雨,天空中燕子翻飞,燕鸣啾啾。</p><p class="ql-block">对过是沈阳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故宫厚重的历史感在这只石狮子上有所体现。</p> <p class="ql-block">匾额郭沫若题写的。</p><p class="ql-block">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俗称午门。</p> <p class="ql-block">中路:</p><p class="ql-block">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称“金銮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建筑。整座大殿全是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p> <p class="ql-block">殿柱是圆形的,两柱间用一条雕刻的整龙连接,龙头探出檐外,龙尾直入殿中。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陛见臣下,宴请外国使臣以及处理大政的常朝之处。</p> <p class="ql-block">飞龙阁位于崇政殿东侧,五间硬山顶二层楼房。飞龙阁内上层,原用作存放清历朝皇帝所用武备。</p><p class="ql-block">翔凤阁位于崇政殿西侧,五间硬山顶二层楼房。翔凤阁内贮存的,主要是供皇帝东巡期间使用和赏赐的物品。</p> <p class="ql-block">二阁内收藏古玩字画。</p> <p class="ql-block">凤凰楼坐落于沈阳故宫中路建筑群的中轴线上,始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5年),此楼为盛京最高建筑,故有《盛京八景》之一“凤楼晓日”、“凤楼观塔”等传称。凤凰楼上藏有乾隆御笔亲题的“紫气东来”匾。正在维修,博物馆专门挂上布景,便于游人拍照,考虑周祥点赞!</p><p class="ql-block">凤凰楼前这个不锈钢大铁球不知道干啥用的。</p> <p class="ql-block">清宁宫为五开间前后廊硬山式。是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居住的“中宫”。室门开于东次间,屋内西侧形成“筒子房”格局,东梢间为帝后寝宫。</p> <p class="ql-block">房内设计均为源自满族民间的传统风格。</p> <p class="ql-block">关雎宫位于帝后寝宫区域清宁宫之东,是清太宗皇太极最宠爱的宸妃(海兰珠)所居住的寝宫,始建于天聪年间。</p> <p class="ql-block">南墙设有神位,东西两炕放置各种炕桌、坐垫、摇车等各种器物。</p> <p class="ql-block">永福宫坐落在沈阳故宫凤凰楼高台之上,是孝庄文皇后(庄妃)居住、辅政和养育皇子福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临门处设有锅灶,在室内复原了万字炕,使陈列场景尽量接近真实,体现皇太极时期的面貌。</p><p class="ql-block">大锅除了取暖,但更重要的是萨满祭祀煮黑猪的。皇后也不容易,大早晨就跳萨满还煮猪,这动静、这味道,呵呵!</p> <p class="ql-block">麟趾宫位于沈阳故宫清宁宫西侧,亦称西宫,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5),崇德元年(1636)定名麟趾,是清太宗皇太极贵妃娜木钟的寝宫。</p> <p class="ql-block">继思斋是清代皇室处理政务的场所,承载着承续祖先功绩、深谋致远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敬典阁‌。始建于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1748年),专门用于收藏爱新觉罗家族的宗谱——清代玉牒。 ‌这些玉牒记录了清代皇室28次纂修宗谱的历史,涵盖从顺治到光绪年间的皇室户籍信息。 ‌</p> <p class="ql-block">东路:</p><p class="ql-block">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俗称八角殿。始建于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初称大衙门。八角重檐攒尖式,八面出廊,其下为须弥座台基。殿顶满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宝顶周围有八条铁链各与力士相连。</p> <p class="ql-block">景区贴心的在大殿西边安装了一面镜子拍倒影,只是人太多需排队。</p> <p class="ql-block">殿前两明柱各有金龙盘柱,殿内为梵文天花和降龙藻井。殿内设有宝座、屏风及熏炉、香亭、鹤式烛台等。大政殿用于举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等。</p><p class="ql-block">殿内匾额遮挡不全,字为“泰交景运”‌,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御笔题写。木底铜字,边缘雕九龙,语出《易经》和《诗经》,意为“随着天地之气相交万物通达,清朝的宏大国运由此产生”。 ‌</p> <p class="ql-block">配套楹联亦被遮挡不全:</p><p class="ql-block">‌上联“神圣相承恍睹开国宏猷一心一德”‌</p><p class="ql-block">‌下联“子孙是守长怀绍庭永祚卜世卜年”‌</p><p class="ql-block">均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御笔,木底铜字,边雕龙纹,表达对先祖功业的敬仰及守业决心。 ‌</p><p class="ql-block">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举行重大典礼及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所。顺治元年(1644年)顺治皇帝福临在此登基继位。</p> <p class="ql-block">殿前石狮子神态各异。</p> <p class="ql-block">殿前十王亭。十王亭位于大政殿两侧八字形依次排列,是满族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的反映。其东侧五亭由北往南依次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五亭依次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p> <p class="ql-block">西路:</p><p class="ql-block">嘉荫堂和戏台。是皇帝于此赐宴赏戏时王公大臣等设座之处。正北为嘉荫堂五间,主要是作为赐宴赏戏时皇帝临御之处,其东西稍间均有暖阁,亦可于此小憩。嘉荫堂正前方庭中即为戏台。</p> <p class="ql-block">颐和殿是皇太后接受命妇朝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介祉宫是皇太后清宫。</p><p class="ql-block">西路还有比较重要的文溯阁,是存放《四库全书》的地方。正在维修,全部隔离,无法拍照。</p> <p class="ql-block">馆藏文物。</p> <p class="ql-block">中午老边家饺子馆吃饭。</p><p class="ql-block">老边饺子是辽宁省沈阳市传统特色名菜,始创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饺子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多次获评“中华名小吃”等称号。邓小平、侯宝林等人品尝后都给予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来东北少不了的锅包肉,也是闺女的最爱,吃了得有四五次,各地风味稍有不同。</p> <p class="ql-block">饺子以汤煸馅工艺为核心,将肉馅煸炒后加入骨汤慢煨,使汤汁浸入馅料,包制时每个饺子加入虾仁,形成皮薄馅饱、鲜香不腻的独特风味,涵盖蒸、煮、煎等多种制作形式。</p> <p class="ql-block">煨的菌汤。</p><p class="ql-block">也少不了的东北大凉皮。</p> <p class="ql-block">吃完饭,坐地铁去辽宁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辽宁博物馆为1949年7月7日开馆的东北博物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素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而享誉海内外。尤以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北宋徽宗的《草书千字文》《瑞鹤图》等晋唐宋元书画精品闻名。可惜的是可能字画需特殊保护,都没有见到。</p> <p class="ql-block">古玉。</p> <p class="ql-block">红山女神雕像是1983年出土于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的泥塑女性头像,属新石器时代祭祀遗存,距今约5500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实证。 ‌被考古学家苏秉琦认定为红山文化的“女祖”,即中华民族的共祖象征。 ‌原件现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p> <p class="ql-block">玉猪龙高15、宽10.2、厚3.8厘米,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这件是已知红山文化玉猪龙中形体较大,形制最规整的一件。白色蛇纹叶岩,肥首大耳,圆睛、吻部前突,口微张,獠牙外露,体蜷曲如环,扁圆厚重,背部有一穿孔。玉猪龙明确出土于墓葬中,而且成对佩戴在墓主人胸前,是社会地位、等级、权力的象征,是按照一定规格制成的原始“礼器”。</p> <p class="ql-block">陶器。</p> <p class="ql-block">史伐卣、宽带纹贯耳壶。</p><p class="ql-block">鸭型尊、卷体夔纹蟠龙盖罍。</p> <p class="ql-block">商晚期饕餮纹大圆鼎、彩绘陶钫。</p><p class="ql-block">牛纹罍、鹿首铜刀、牛首铜削。</p> <p class="ql-block">带天线的豆。</p> <p class="ql-block">石棚墓‌是辽东地区青铜时代的典型墓葬形式,主要分布在辽宁东部及半岛南部,具有独特的建筑结构和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花树状金步摇‌。三燕(前燕、后燕、北燕)贵族专属饰品。纯金打造,呈花树状,枝干缀有心形或桃形金叶片,行走时摇曳发声。</p> <p class="ql-block">龙纹石棺板、虎纹石棺板。</p><p class="ql-block">虎子。</p> <p class="ql-block">石像。</p> <p class="ql-block">元代白釉鱼藻盆。</p> <p class="ql-block">定辽大将军铜炮。身呈竹节式,中有三道隆起的铜箍。炮身中部有凸出的圆柱状耳,炮尾如螺。炮口与炮底部正上方各置有准星、照门及放孔。炮身前部有宋体书阴刻铭文:“钦差提督军务镇守辽东总兵官左都督吴捐资铸造”“定辽大将军”,等6行59字。铭文中左都督吴即为镇守辽东的定辽大将军吴三桂,他为向朝廷表示忠心而捐资铸造的这门大炮。</p> <p class="ql-block">张三丰像、据说张三丰祖籍辽宁。</p><p class="ql-block">道教女官铜像、香柏雕金漆圣贤、陶戗兽。均为明代</p> <p class="ql-block">送子观音。</p><p class="ql-block">王治道墓石像生。王治道系今锦州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为辽东副总兵,进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死后,赠少保左都督,谥忠愍王、立祠赐祭。墓穴封士已不可见,墓前的石像生仅此翁仲两像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龙袍。</p> <p class="ql-block">各式铜镜。</p> <p class="ql-block">佛像。</p> <p class="ql-block">满族民俗展:九千岁</p><p class="ql-block">尼莫息瞒爷(肋软骨疼)神像、尼莫忽瞒爷(肚子疼)神像。</p> <p class="ql-block">鸡腿壶和各式鸡冠壶。</p> <p class="ql-block">敦煌展。</p><p class="ql-block">石湾和景德镇瓷器联展。</p> <p class="ql-block">辽博还有一件镇馆之宝一一鸭形玻璃注。该器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是当时从罗马帝国输入的玻璃制品。</p><p class="ql-block">此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交往的实物资料,也是中外历史上早期玻璃器中的珍品。 器表梢闪淡绿色,半透明,体横长。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因后身加重,才放得稳,造型生动别致,在早期玻璃器中十分罕见。这只玻璃注于辽宁朝阳北票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该器是皇帝用来置于座右以为戒的容器,若注水“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其功用相当于今人“座右铭”。鸭形玻璃注重心在前,不注水时,器身不稳。用时,将水由鸭嘴注入,当鸭腹中水量充至一半时,前后方才平衡,器身才能放稳。这件鸭形玻璃注应该是产于今叙利亚至地中海沿岸一带的古罗马帝国,其传入途径是由西域经过草原之国——柔然,再传进冯氏北燕的。</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我们去时该器外展,唯有图片,不见实物。</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我们夫妻二人骑共享单车又到故宫周边遛了一圈,回来在宾馆附近品尝棒骨,味道不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