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非为夜行人(杂文)

皿子在线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年春尽一年春,野草山花几度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晓不因钟鼓动,月明非为夜行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 云盖智本</div> 古寺破晓,非因钟鼓喧闹而醒;野径月明,非为夜行人照亮。野草山花枯荣自循其道,天行有常,何曾俯首听命于人的祈求?<br> 凡眼常蔽于迷雾,惯将天地间并行之事,强扭为因果铁链。指蝉蜕清虚可治风热,无异于认梆子敲醒太阳。此等逻辑,乃以浮光掠影之联想,充作颠扑不破之“天理”,实为认知痼疾。<br> 关联非因果,此乃认知第一铁律。信息爆炸之世,此弊尤烈,几成瘟疫:热搜狂欢与真相骨感相伴,“养生秘方”流量与健康实效相随,政策标签(如简单切割退休人群为“老、中、新”)与社会复杂肌理共存……相伴者何其多,因果者几希? 感性思维如雾障目,惯将并蒂作连理,视先后为因果。于是,“读书无用论”因辍学网红的偶然成功而甚嚣尘上;对传统的褒贬,沦为肤浅归因的狂欢。此思维惰性,正是谣言、偏见乃至群体癫狂和谬集的温床,并在算法茧房中加速发酵。<br> “天晓不为钟鼓动,月明非为夜行人”,揭示了事物的关联关系和因果关系,同时也戳破某些过于理想化的儒家思维命门。<br> 儒家的理论基础是“三纲领”“八条目”,这是儒学之体。而“天人合一”和“内圣外王”则是儒学之用,是儒家打动帝王的理论工具。巍峨儒家殿堂,其基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恰是此谬集大成者。它将四者悄然串成必然因果链——身修则家齐,家齐则国治,国治则天下平。然观人间烟火:修身者或困于柴米,齐家者难解天下纷繁死结。环环相扣之幻象,不过是将“相关”偷换为“因果”的虚妄。然而,在儒家思想长河中,亦涌动着一股强劲的“实践理性”暗流,尤其是“经世致用”的传统。此传统虽未彻底挣脱道德理想主义的框架,却更强调在具体历史情境和社会现实中寻求秩序、解决实际问题(如吏治、民生、边防),其“致用”的取向本身即包含着对僵化因果链条的某种警惕,试图在“应然”与“实然”之间架设桥梁。它承认秩序构建的复杂性,而非单纯依赖个人道德修养的线性推导。这种务实维度,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修身——平天下”因果链的绝对性,使其在维系庞大帝国社会秩序的实际运作中,展现出一定的韧性和调适空间,尽管其核心逻辑的困境依然存在。<br> 相较之下,佛道二家的因果观,则展现出东方思维对“因果”更幽邃、更超脱的理解维度。道家:视因果为“道法自然”的体现,是万物运行的内在韵律,而非人格化的意志或道德审判。老子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庄子倡“安时而处顺”,皆强调因果流转的客观性与非目的性。万物枯荣,生灭相继,皆是“道”之流行,非为某种预设的道德目标服务。其因果链条更似一张无形的自然之网,强调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反对人为强加的、带有功利目的的因果链接(如儒家“修齐治平”的强烈目的性)。佛教:则建构了庞大精密的业力因果体系(“业感缘起”),其核心在于“三世因果”、“自作自受”。它认为因果律是宇宙的根本法则,贯穿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当下的境遇(“果”)是过去身、口、意所造之“业”的显现,而当下之“业”又成为未来“果”之因。此因果链环环相扣,精密无比,强调个体行为的绝对责任(“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然而,佛家因果的终极目的并非解释世界,而是导向“觉悟”与“解脱”——看破因果幻相(“缘起性空”),最终超越因果轮回的束缚(“涅槃”)。佛道的因果观,或指向自然的无为韵律,或指向个体业力的精密流转与超越可能,都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世界联系的理解,也映衬出儒家线性道德因果链的某种单薄与理想化。<br> 至于“内圣外王”的金字招牌,更悬于虚空,不成关联关系。起码有信史以来,秦始皇、刘邦、李渊、赵匡胤、朱元璋等等开创王朝的帝王,都粘不上圣人的边。而儒家“经世致用”一脉的实践者,如历代循吏、能臣,往往更关注具体政策的效果、制度的运转和社会的实际治理成效,其成功与否常依赖于对现实复杂因果网络的精准把握与巧妙斡旋,而非“内圣”光环的必然照耀。他们的实践智慧,在维持局部社会秩序方面,部分弥补了“内圣外王”链条的断裂。而按照儒家标准,堪称圣人的无外乎孔子、朱熹、王阳明,也粘不上“外王”的边。儒生向帝王献言“欲治人者必先修己”,实为精致迷魂汤。“经世致用”传统则相对弱化了这种个人道德与外在功业间的必然因果捆绑,更倾向于通过务实策略、有效制度、具体教化来达成秩序目标,其逻辑更接近一种基于经验观察和现实考量的“工具理性”,为儒家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更接地气的路径。<br> 孔夫子塑造华夏精神面容,如始皇锻造山河一统骨架,功不可没。然至帝制暮年,那套严丝合缝的尊卑纲常,已成民族步履之沉重镣铐。其视阶级为磐石,以道德取代律法,核心早已与奔涌的时代活水扞格难通。“经世致用”思想虽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框架,但其注重实效、因时变革的主张(如晚清洋务派、维新派的探索),已是在旧有因果逻辑内部寻求突破与调适的努力,是儒家思想内部应对时代挑战的实践理性表现。<br>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百家智慧星辉,自是血脉珍宝。然若执千年前道德准绳以缚今人手脚,此等“传承”,无异培育精神萎靡之子。“内圣”与“外王”的虚妄链条,终将缠绕成灵魂枷锁。在当代“文化守正创新”的背景下,对儒家因果思维的批判性解读——特别是揭示其过于理想化的线性因果链(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虚妄性——显得尤为关键且极具刺激性。它迫使我们去芜存菁:一方面,必须清醒认识到将复杂社会秩序维系于简单道德因果律的危险性;另一方面,也应珍视并激活儒家传统中蕴含的“实践理性”宝藏,尤其是“经世致用”所体现的务实、灵活、关注现实效验的智慧。同时,更需放眼东方智慧的广袤原野,体悟道家“自然无为”对目的性因果的消解,参透佛家“业力缘起”对个体责任与超越路径的精微阐释。这种批判不是全盘否定,而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因果思维在维系社会秩序中的功能与局限——它既可以是构建道德共识、提供行为预期的粘合剂(如通过教化确立基本规范),也极易成为阻碍认知真相、妨碍有效治理的认知枷锁(如忽视多元复杂因素)。真正的“守正创新”,恰恰需要在破除因果迷障的同时,从传统中提炼出更具现实解释力、更能应对复杂性的思维工具和实践智慧,并兼容佛道对因果深邃而超越的洞察,使古老的智慧在祛魅后焕发新的生机。夜行之人,切莫以为明月专为你而明;晨钟响起,亦非为催促黎明。天行健,自有凛然铁律。<br> 真正的清醒者,当有勇气勘破千年因果迷障,挣脱名教虚文桎梏。万象自运其理,奔涌自成其向——唯破因果迷障者,方见明月本无心,不昧业缘真觉人。<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10年盛夏初稿,2025初夏修改</div><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