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快乐老白</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致谢)</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5977712 </p> <p class="ql-block">童年的记忆,有的清晰,有的模糊。当下正值中小学校暑假时节,早上散步回来,打开智能小助手,一边听新闻节目,一边做早饭,两相兼顾。这两天一个节目主题勾起了我的兴趣:“小学生入学学区分片情况,家长们都关注此事”,又到了小学生“入学季”了,这令我想起72年前我小学入学的情景。我的小学一至四年级(那时叫初小)是在长春市广州路小学度过的。1953年九月初,我上学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5px;">广州路小学早已拆除了,这是当年拆除后在旧址上留下的一个树桩</i></p> <p class="ql-block">这里不得不提及长春解放前后我家的情况。根据历史记载,1948年6月至10月期间,解放军对长春实施了长达五个月的围困。期间虽未发生大规模军事行动,但通过封锁线、断绝物资供应等方式迫使守军投降。围困期间,长春城内粮食短缺、物价飞涨,导致大量平民因饥饿死亡。1948年10月19日,通过解放军“久困长围”战术,长春国民党守军第六十军起义、新七军投诚,长春成为全国首个和平解放的重镇。那时我只有两周岁,姐姐五周岁。为了避免饿死,爸爸妈妈带着姐姐和我一家四口逃难到了姥姥家。姥姥家在长春市郊的北三家子村。土改时,我家还分到了土地,我依稀记得家里的土地执照被妈妈精心的放在柜子里。1949年初爸爸找到了工作,在吉林日报社印刷厂当捡字工。捡字工的工作是把铅字从字架上一个一个取下来,再经过排版后印刷成报纸。当然,现在先进多了,自从北大王选院士发明了计算机电脑排版系统,检字工早就已淘汰。大约1952年我们回到了长春城里。</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当年广州路小学拆除的情景</i></p> <p class="ql-block">到了1953年,新中国欣欣向荣,长春市也一派祥和景象。政府非常重视文化教育,普及小学教育,开展扫盲活动。爸爸读过私塾,是识字的,妈妈是文盲,当时正在参加扫盲班。我也到了上学的年龄,夏天爸爸带着我到长春市广州路小学入学面试。那时儿童入学年龄规定七周岁,时间定为1946年6月30日前出生的儿童。我出生于1946年8月,按照规定还不足七周岁,应该在1954年入学。吉林日报社家属大院和我同龄的几个小朋友也到了上学年龄,大家相约去附近小学面试。也许爸爸妈妈觉得我在家太淘气了,虽然没到入学年龄,但还是领着我去试试,看看学校能不能答应入学。</p> <p class="ql-block">当年面试的场景我还历历在目。有一个老师让我当场数了100个数,又问了简单的10以内的加减法,我都答上来了。可能因为我年龄不够,老师又加试了一道题。那个老师指着面前的桌子说:“这个桌子有几个角?”我说:“四个角。”老师又问:“如果砍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我当时想回答三个角,但是觉得不会这么简单吧?那个老师和爸爸都期待地看着我,老师用手在桌子上比划着。我很胆怯,但还是看明白了,小声回答说:“五个角。”回答完后,我偷偷的看了一眼爸爸,他开心地笑了。那时小学录取和现在不同,要张榜公布的。到了张榜公布那一天,姐姐领着我去看榜。一张大红榜贴在学校门口的墙上,姐姐指着墙上红榜上我的名字说:“看,这是你的名字,你被录取了,你可以上学了。”那一刻我高兴极了,差点蹦起来,“我要上学了!”</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我的小学课本</i></p> <p class="ql-block">长春市广州路小学是一座旧庙改造的。不知道为什么,人们都把那座旧庙叫做“傻大爷庙”。我们只是一个小学生,不会管它什么庙不庙的,反正那是我们的学校。进入学校大门,里面是正房一间,厢房两间。正面的一间大房子,隔成了两间教室,左右厢房都各有一间教室。</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我经常回忆起小学的日子,想看看我的小学现在是什么样子。我上网查了一下,竟然查不到长春市广州路小学。经过仔细查找,在百度贴吧里终于查到了一个帖子,帖子里提到了长春市广州路小学,学校早就拆掉了,至于哪一年拆掉的发帖子的人没说,跟帖的人还发了两张学校拆掉后残留的树桩照片。后来我又查“傻大爷庙”,查到了关于它的故事。这个傻大爷庙是东北地区清末民国初唯一的嫖客庙,始建于1907年(光绪33年),该庙最初名为“沙大爷庙”,因供奉一个叫沙德仁的人而得名,据说这是关于清朝末期一个叫沙德仁的公子和妓女其木格的爱情故事,后沙德仁穷困潦倒,并为妓女其木格丧了性命,妓女们为了纪念他,捐钱修建了这座庙。也许后人认为沙德仁逛窑子还把命搭上,真是一个大傻瓜,沙大爷庙也就成了“傻大爷庙”。1949年解放后庙宇取消,利用旧庙的房舍设立了广州路小学。解放初期的小学分为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初小是一到四年级,高小是五到六年级。广州路小学是一所初级小学,我在那里读了四年书。</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繁体字很不容易学习</i></p> <p class="ql-block">童年的日子是快乐的,每天高高兴兴背着书包上学,课间在学校门口对面的小空地上高高兴兴玩耍,放学了再高高兴兴背着书包回家。我清楚记得在广州路小学跟着老师朗朗读书的情景,第一课是:“开学”,课文是:“开学了”;第二课是:“上学”,课文是:“我们上学”;第三课是:“学校”,课文是:“学校里同学很多”……。儿时的记忆是深刻的,现在我还能清楚地背出:“一开学开学了,二上学我们上学,三学校学校里同学很多……”。童年时光值得回忆,72年过去了,我仍然怀念我的小学和小学生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七十载光阴流转,铅字成了代码,旧庙化作尘埃,</span>"傻大爷庙"早已无迹可寻,长春市广州路小学也成了历史的记忆,可每当想起那个夏天入学季,老师的提问、红榜上的名字、旧庙里的读书声,仍像刚发生过一样清晰。</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因为提前一年上小学,12年后的1965年,我顺利从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如果晚一年入小学,我1966年高中毕业,那时,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了,大学停止招生,我可能就跟随大批青年人上山下乡成为“知识青年”了。命运真是捉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