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累(17)学历“贬值”

松哥

<p class="ql-block">学历“贬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早关于学历贬值现象的研究(之一),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他对现行的学历制度进行了深入分析。</p><p class="ql-block"> 按照通常的想象,学历贬值应该是,从某天开始本科生变得不值钱了,然后就越来越不值钱。毕竟,一个社会培养的本科生只会越来越多,而供给越多,稀缺性就越低,也就越不值钱。</p><p class="ql-block"> 但是,柯林斯认为,学历贬值的过程并不是匀速的,可能是本科生一开始贬值,然后又出现增值,接着又贬值。就像股票的曲线一样,反复震荡。但尽管局部有高有低,总体上依然是往下走,是在贬值的。</p><p class="ql-block"> 柯林斯早年的观点相当尖锐,他认为应该废除学历制度。他说:“学历制度会加剧社会不平等,因为竞争越来越激烈,就要求投入的资源越来越多,本来是学生间的个人竞争,会逐渐发展成家庭之间的资源竞争,这会导致寒门越来越难出贵子。”</p><p class="ql-block"> 而且柯林斯还一度觉得,学历的通货膨胀比货币的通货膨胀更麻烦。因为要想造成货币通胀,只需要多印点钞票;而要想造成学历通货膨胀,则需要建好多大学,培养好多老师,这期间又是一笔巨大的成本。就好比唐僧取经,货币通胀就像是唐僧一出门就捡到一本假经书;而学历通胀相当于,唐僧走错了路,然后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拿到了本假经书。显然,后面这种情况更伤人。</p><p class="ql-block"> 柯林斯一直非常支持终身学习,时常把这个词挂在嘴边。他认为成年人的竞争力来自实打实的能力,而能力要通过学习获得,而不是通过考证。</p><p class="ql-block"> 全球现实的情况是,今年6月底,西方的《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标题为《世界需要多少博士?博士生数量远超学术界岗位数量》的文章。说的是,1998年到2017年期间,经合组织38个国家的博士总量增长了一倍,而且现在还在继续增长,以至于学术界的岗位已经不够用了,博士只能到外面找工作。这违背了博士的培养目标,博士应是一个具备产出原创理论成果能力的学者。</p><p class="ql-block"> 当然,假如个别博士生,是因为个人兴趣选了别的工作,这无可厚非。但假如是因为学术界的岗位不够,导致大量的博士不得不去外面找工作,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也有人管这个现象叫__博士的硕士化。而相应的,还有硕士的本科化、本科的专科化等等。</p><p class="ql-block"> 当下东大的网上有个热搜,叫“本升专”。就是读完本科再读专科。统计显示:本科生爱读(选)哪些专科学校(院)和专业呢?</p><p class="ql-block">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招生专业包括动车组检修技术、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p><p class="ql-block"> 苏州职业技术大学,招生专业包括智能制造工程技术、机器人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p><p class="ql-block"> 青岛技师学院,招生专业包括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还有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智能制造专业等等。很明显,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专业都跟新兴行业挂钩。比如,新能源、人工智能、智能制造。</p><p class="ql-block"> 而与这个新闻相伴的,还有另外一番关于“学历贬值”的讨论。你看,本科生都要回头读专科了,这是不是说明学历又双叒叕贬值了呢?事实上,关于学历贬值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很多年。而且这个现象在很多国家,各个学历层次上几乎都存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