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有诗,岁月有情——李连征印象

毕京福(请勿送花)

<p class="ql-block">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和事,如同璀璨星辰,照亮记忆的天空。我与李连征二十年前的相识,便是这样一段温暖而难忘的故事。他不仅是一位踏实肯干的基层干部,更是一位心怀诗意的老兵——那份将铁血柔情与民生关怀融为一体的独特气质,像一枚印章,烙在了我记忆的深处。</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13日上午,我的手机屏幕跳出来自李连征的微信,带着一串玫瑰和福字的表情。点开一看,“早上好[玫瑰]祝主任大哥,夏日吉祥,清凉顺随[玫瑰]”的问候扑面而来,后面跟着的话,竟把我不在担任山东省就业促进会会长的“二次离岗退休”的近况、坚持运动的习惯、偶尔写点东西的爱好,甚至平日里那点不值一提的尽孝心思,都细细念叨了一遍。末了,他说“想借天气凉快些,荣邀大哥出来坐坐,喝个二次退休酒”,字里行间的热乎劲儿,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p><p class="ql-block">盯着这段文字看了半晌,忽然就笑了。这就是李连征啊,多少年了,还是这般细心又实在。他总能把那些散落日常里的细节记在心上,再用最质朴的话讲出来,像老济南街头的茶摊,粗瓷碗里盛着的,全是熨帖人的暖意。这声邀约,像根引线,一下子就把记忆拉回了十多年前——那个在工人新村北村,穿着白衬衣,给我翻着厚厚台账的劳动保障所主任,仿佛就站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当我看着李连征发来的“八一后小聚”的邀约,忽然很期待。想问问他退休后迷上的素描,是不是又有了新的大作;想听听他新写的诗,有没有把这些年基层就业的新变化写进去。或许见面时,他还会穿着那件朴素的衬衣,说话带着鲁西南味儿的实在,就像当年在北村初见时一样。</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基层工作琐碎如尘,可在李连征身上,我看到了尘埃里开出的花——那是用实干浇灌的责任之花,用热忱滋养的情怀之花,用诗句点缀的生活之花。而我们这份跨越了层级、走过了岁月的情谊,恰如他诗里写的:“战友相缘常牵挂,祝福安康在心中”。</p><p class="ql-block">基层有诗,是因为有像李连征这样的人,把日子过成了诗;岁月有情,是因为那些并肩同行的记忆,总在时光里闪闪发亮。</p> <p class="ql-block">那是2008年到2015年期间,我在山东省人社厅担任山东省劳动就业办公室主任。某年某月某日,我前往济南市天桥区调研就业创业工作,天桥区人社局领导带领我们去了工人新村北村劳动保障所,时任北村劳动保障所主任的李连征接待了我。初见李连征,他身上那股军人的干练与热情便扑面而来。在介绍工作时,他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对当地就业创业工作的情况了如指掌,每一个数据、每一项举措都信手拈来,尤其是他们在促进就业创业方面所做的创新工作和取得的显著成效,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当时,我就对这位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同志充满了敬佩。</p><p class="ql-block">我在山东省人社厅任职的那些年,见过许多面孔,听过许多汇报,大多如过眼云烟,消散在记忆的迷雾中。唯独那个在天桥区工人新村北村劳动保障所的那次,却像一枚钉子,牢牢钉在我的脑海里。</p> <p class="ql-block">每当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他总会写诗发给我。从这些诗里,我深切感受到他对军人身份的自豪,以及对军人精神的深刻理解与尊崇。他的诗中,满是对那段军旅生涯的怀念,那是一段充满热血与拼搏的岁月。在他心中,军人是忠诚的象征,他们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扛在肩上,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都绝不退缩。他敬仰军人的奉献精神,明白正是无数军人的默默付出,才有了我们如今的和平生活。这种对军人的崇拜与敬仰,不仅仅停留在言语和诗句中,更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态度里。即便离开了部队,他依然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面对困难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p> <p class="ql-block">记得2023年八一建军节,李连征写到: </p><p class="ql-block"> 《八一情》 </p><p class="ql-block">八一时节寄深情,报效祖国守沪城。军旅生涯思切切,梦里常常回崇明。</p><p class="ql-block">八一时节寄深情,纪律严明刻心中。天寒地冻苦为乐,八般武艺能练成。</p><p class="ql-block">八一时节寄深情,军号声声在耳中。军歌嘹亮展情怀,威武雄壮抒豪情。</p><p class="ql-block">八一时节寄深情,激情岁月醉人生。苦练杀敌流血汗,奉献青春最风流。</p><p class="ql-block">八一时节寄深情,祖国号召参战兵,血书战书勇跃报。只等首长下命令。</p><p class="ql-block">八一时节寄深情,战士也有儿女情。思家念家两行泪,战友身边来安慰。</p><p class="ql-block">八一时节寄深情,流金岁月夕阳红。五湖喻老情逾深,保卫国防情更浓。</p><p class="ql-block">八一时节寄深情,问候战友最真诚。战友相缘如相逢,一声战友暖心中。</p> <p class="ql-block">李连征的这首《八一情》以质朴的语言勾勒出军人的精神图谱,字里行间涌动着滚烫的赤诚,是一首充满生活质感与情感重量的军旅赞歌。</p><p class="ql-block"> 从内容维度看,诗作沿着“军旅记忆—军人担当—岁月回响”的脉络铺展,细节尤为动人:“守沪城”“回崇明”锚定具体地域,让家国情怀有了扎根的土壤;“天寒地冻苦为乐”“苦练杀敌流血汗”还原了军营生活的艰辛与乐观,避开了空洞的抒情;“只等首长下命令”的待命姿态、“一声战友暖心中”的细腻互动,更是将军人的服从精神与战友情谊落到实处,让“情”既有家国大义的壮阔,也有烟火人间的温度。</p><p class="ql-block">情感表达上,诗作巧妙平衡了“刚”与“柔”:“报效祖国”的豪情、“纪律严明”的坚毅是军人的铮铮铁骨;“思切切”“回崇明”的眷恋、“思家念家”的柔情是卸下铠甲后的血肉之躯。这种刚柔并济的表达,让军人形象更立体——他们既是保家卫国的钢铁战士,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情感真挚得仿佛能触摸到军人内心的温度。形式上,“八一时节寄深情”的反复咏叹,如同军营里的集结号,既强化了八一主题,又让情感在循环中层层递进。每节两句写实、两句抒情的结构,让叙事与抒情交替推进,读来节奏明快,自带一种铿锵感,恰似军人踏步前行的韵律。</p><p class="ql-block">尤为难得的是,诗作没有刻意拔高,而是用“崇明”“沪城”等具体地名、“天寒地冻”等真实场景,让军人的“情”有了依托。从青春奉献到暮年牵挂,从沙场练兵到战友问候,整首诗就像一本翻开的军旅日记,平凡却厚重,让人在字间读到军人的忠诚、坚守与温情。</p> <p class="ql-block">前几天,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前,李连征又作诗一首发给我:</p><p class="ql-block"> 《八一抒怀》</p><p class="ql-block">八一时节寄深情,报效祖国守沪城。军旅生涯思切切,梦里常常回军营。</p><p class="ql-block">八一时节寄深情,三大纪律刻心中,悍疆保国献忠胆,八般武艺苦筑成。</p><p class="ql-block">八一时节寄深情,军号声声耳中鸣。军歌嘹亮展情怀,威武雄壮抒豪情。</p><p class="ql-block">八一时节寄深情,激情岁月醉人生。苦练杀敌流血汗,奉献青春最风流。</p><p class="ql-block">八一时节寄深情,祖国召唤参战兵。血书战书勇跃报,只待战旗插敌营。</p><p class="ql-block">八一时节寄深情,战士也有儿女情。思家念家两行泪,战友身边来安慰。</p><p class="ql-block">八一时节寄深情,流金岁月夕阳红。五湖喻老情逾深,共守国防情更浓。</p><p class="ql-block">八一时节寄深情,问候战友最真诚。战友相缘常牵挂,祝福安康在心中。</p> <p class="ql-block">李连征的这首《八一抒怀》以“八一时节寄深情”为核心线索,八次复沓却层层递进,将军人的家国情怀、战友情深与岁月记忆熔铸于诗中,读来真挚动人,颇具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从内容上看,诗作涵盖了军旅生涯的多个维度:既有“悍疆保国献忠胆,八般武艺苦筑成”的练兵备战,也有“血书战书勇跃报”的冲锋姿态;既写“军号声声”“军歌嘹亮”的集体记忆,也含“思家念家两行泪”的柔情;既念“激情岁月”的青春奉献,也记“五湖喻老”的晚年相守,最终落脚于“问候战友最真诚”的质朴祝福,全景式展现了军人从入伍到暮年的情感轨迹,内容饱满且贴近生活。</p><p class="ql-block"> 从情感表达上,诗作以“情”为魂,将“报效祖国”的豪情、“梦里回军营”的深情、“战友安慰”的温情、“共守国防”的真情熔于一炉,刚柔相济。没有华丽辞藻,却用“苦筑成”“流血汗”等直白表述,让军人的担当与付出跃然纸上,情感真挚不矫情,极易引发共鸣。</p><p class="ql-block"> 从形式上,每节结构对称,“八一时节寄深情”的反复咏叹,既强化了八一建军节的主题,又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感,读来朗朗上口,兼具民歌的质朴与诗歌的凝练。这种复沓手法,如同军号的回响,让“深情”二字在重复中愈发厚重,凸显了军人对军营、对战友、对祖国的绵长情感。这是一首接地气、有温度的诗作,它用最朴素的语言,写出了军人最本真的情怀,既是对军旅岁月的回望,也是对军人精神的礼赞,字里行间皆是赤子之心。</p> <p class="ql-block">除了“八一”,每当到了毛泽东诞辰日,他也会写诗抒发自己的情感。在他的诗中,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对伟人发自内心的崇敬。他敬仰毛泽东,是因为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创建了新中国;是因为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深知,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毛泽东的伟大精神和崇高风范,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敬仰的种子,并生根发芽,激励着他不断前行 。</p> <p class="ql-block">2023年12月,李连征为记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写下了:</p><p class="ql-block"> 《无尽的思念》</p><p class="ql-block">太阳最红您最亲,亿万人民总想您。功德盖世垂千古,山呼海笑颂伟名。井岗红旗映夜空星,火辽原烈火红。遵义福光写青史,赤水四渡挽红程。长征万里引曙光,天堑草地北斗亮。醒风血雨坚如铁,会师吴起雄魂壮。人民战争燃激情,救国救民苦难中。骑虎驱豹斩豺狼,筑起血肉新长城。国共谈判任在肩,反蒋抗战背民愿。高瞻远瞩激豪情,民主救亡谱新篇。延安精神放光辉,生产立政紧相随。宝塔山下创伟业,钢铁军队坚无摧。运筹帷幄挥巨手,宜将剩勇春水流。雄狮吟吼驱鬼蛇,地覆天翻换人间。驱散黑暗屹东方,光辉思想指方向。开国大典似航船,金声惊雷向辉煌。</p> <p class="ql-block">李连征的这首《无尽的思念》以七律为载体,将中国革命的壮阔史诗与对伟人的深切缅怀熔铸于笔端,字里行间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饱含滚烫的赤子情怀。</p><p class="ql-block">诗作以时间为线,串联起革命历程中的关键坐标:从“井冈圣火映神州”的燎原起点,到“长征万里踏征程”的艰难跋涉;从“遵义福光写青史”的历史转折,到“延安精神放光辉”的根据地建设;最终落笔于“开国大典似航船”的改天换地,全景式勾勒出中国革命从星火到燎原的壮阔轨迹,史实与诗意交融,让百年风云在诗句中凝练成可触可感的记忆。</p><p class="ql-block">情感表达上,“身影伟岸入云中”“功德盖世照千秋”等句直抒胸臆,既见对伟人的崇高礼赞,又含对革命岁月的深情回望。“血雨腥风坚如铁”“骑虎驱豹斩豺狼”等句,在叙事中藏豪情,于细节中显担当,让对信仰的坚守与对家国的赤诚自然流露,刚劲中见柔情,厚重中显真挚。格律上,七律的严谨赋予诗作凝练之美,对仗工整处见匠心,节奏铿锵处似闻战鼓,“北斗亮”“春水流”等意象的融入,更让宏大叙事添了几分灵动。整首诗既是对革命史诗的回望,也是对初心信仰的致敬,让“无尽的思念”不仅是对过往的缅怀,更成为精神传承的纽带,感染力绵长而深沉。</p> <p class="ql-block">虽然我负责全省的就业创业服务工作,而李连征在最基层做就业创业工作,但我们同属一个系统,为了共同的目标——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在不同的岗位上努力奋斗着。他身处基层一线,直接面对群众,更能深切体会到就业问题对老百姓生活的重要性。他不辞辛劳,走街串巷,了解群众的就业需求,积极为他们寻找就业机会,开展创业培训,帮助无数人实现了就业梦想,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我们虽一个在省厅统筹全局,一个在社区深耕细作,但李连征与我始终保持着亦师亦友的联系。他对上级领导的尊重,体现在对政策的严格执行与创造性落实上;对老友的尊重,体现在多年如一日的真诚相待。即便退休后,他仍常发微信对我的生活的问候,这充分体现了老友情深。</p> <p class="ql-block">李连征不仅工作出色,喜欢写诗,还十分喜欢素描。用他那些一幅幅线条简洁却充满意境的画作,反映着他的内心深处,记录着他的生活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李连征对素描的热爱,是那种渗在骨子里的痴迷。他的技艺,从不是炫技式的花哨,却藏着惊人的观察力与表现力。他常说:“素描不用急着上色,黑白灰里自有千般景。”确实,他画里的每一根线条都像长了眼睛,能精准抓住事物最本真的模样——不是照相馆式的复刻,而是带着他自己的温度与理解。他的这份对素描的爱,早已不是业余爱好的消遣,而是他与世界对话的方式,笔锋所至,皆是心之所向。</p><p class="ql-block">可谁不知道呢,那些画里藏着他的眼,诗里裹着他的心。他把日子过成了诗,又把诗酿成了日子,连带着我们这些受赠的人,也沾了光,在寻常岁月里多了几分可琢磨的滋味。李连征这样的人,不仅是会写诗、能画画,而且他分明是把生活嚼出了甜味,再一笔一画、一字一句地,分给了身边的每个人。</p> <p class="ql-block">李连征的素描作品,画面中火炮及场景刻画细腻,线条运用精准,把机械质感和空间感都呈现得很到位,明暗层次处理巧妙,让物体有很强的立体感,细节丰富又不失整体,能感受到作者扎实的素描功底,在展现军事题材独特魅力的同时,也彰显了创作的用心与艺术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李连征的故事,是无数基层就业工作者的缩影。他们像毛细血管般连接着民生大动脉,用脚步丈量痛点,用双手托举希望,用心灵书写温度。他的诗与画,是基层工作的另一种叙事——没有宏大的口号,只有细密的关怀;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滚烫的赤诚。这份赤诚,让我相信:真正的民生工程,从不是悬浮在文件上的指标,而是像他写的诗一样——扎根泥土,向阳生长,在平凡中绽放不平凡的力量。</p><p class="ql-block">他敬仰军人,因为自己是其中一员;他敬仰毛泽东,因为那是他精神的灯塔;他尊重老友,因为那是战友情的延续。而这一切,都化作了他对基层就业工作的无限热忱——一生践行,永不褪色。</p> <p class="ql-block">二十年,足够让一座城市的天际线换副模样,足够让一代人从青涩走向成熟,但却没能冲淡我与李连征的友谊。站在二十年后的今天回望,总觉得时间像个奇妙的魔术师。</p><p class="ql-block">二十年光阴弹指而过,可与李连征一同琢磨就业创业那些事的场景,却清晰得仿佛就发生在昨天。那时的热烈讨论、彼此碰撞出的思路火花,今日想来依旧暖在心头。岁月流转,这份共同事业情谊和并肩向前的记忆,倒越发醇厚了。</p><p class="ql-block">退休后,我与李连征的交往愈发纯粹。如今,我们虽然都有各自的爱好与生活,但这份因工作结缘,又因共同的经历和爱好而加深的情谊,却愈发深厚。与李连征的相识相知,让我看到了他的人品与素质,更看到他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坚韧与执着。</p><p class="ql-block">岁月还在往前走,那些记忆会继续沉淀,这份情谊也会继续醇厚,就像家口那家老面馆的牛肉面,无论过多少年,味道都还是那么踏实,那么暖。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依然会保持联系,相互关注,共同见证彼此的晚年的生活,分享幸福与快乐。</p><p class="ql-block"> 部分照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3日,于济南千佛山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