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北——山东河北内蒙九日之旅记录④(2025.7.1.~9.)

樊坤

<p class="ql-block">&lt;续上篇&gt;</p><p class="ql-block">今日午餐后我们来到了普宁寺。</p><p class="ql-block">“普宁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始建于1755年,清政府平定准葛尔叛乱之后,乾隆为实行"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之策,将寺庙命名为“普宁",寓意“普天之下,永远安宁。</p><p class="ql-block">“普宁寺”(又称大佛寺)是外八庙的第一座皇家寺庙,有世界上最大金漆木雕观音像,被称为“曼陀罗佛国世界的中心”。是一座汉藏结合寺庙,整座寺院雄伟壮观,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普宁寺门前立前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墙上刻有“避暑山庄外八庙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普宁寺”的招牌。我在此留张纪念图!</p> <p class="ql-block">“普宁寺”建筑风格独特,前半部为汉式,具有汉族传统佛教寺庙的特征;后半部为藏式,仿西藏桑耶寺(又称“桑鸢寺”)建造的,充分展示了藏、汉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普宁寺”于1961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首批5A级佛教圣地。</p><p class="ql-block">咱家老黄与普宁寺门前的石碑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普宁寺的“山门”,为面阔五间的单檐歇山式建筑,覆琉璃瓦顶,檐下斗拱层叠,体现了清代官式建筑的严谨工艺。山门正中悬挂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普宁寺”云龙陡匾,采用汉.藏.满.蒙四种文字,彰显其皇家寺庙身份。建筑整体采用红墙绿瓦的配色,飞檐翘角舒展,兼具汉传佛教寺庙的庄重与皇家建筑的恢弘气势。‌‌</p> <p class="ql-block">碑亭:三座巨大的石碑上的,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镌刻着乾隆御笔,记录着寺庙的建造、缘由和历史。</p> <p class="ql-block">咱老俩口在碑亭中留张纪念图!</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长约25米,宽约15米,单檐歇山顶,殿内正中端坐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佛”,形象慈祥憨厚,笑容可掬。两侧为护世四大天王塑像。</p><p class="ql-block">我在“天王殿”前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檐悬乾隆御笔“大雄宝殿”云龙陡匾,采用汉、藏、满、蒙四种文字。梁枋上悬有乾隆帝御赐匾额“仁佑大千”。</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是普宁寺主体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正脊中央置铜鎏金塔。两层檐下分别悬挂乾隆帝御题"大雄宝殿"、"金轮法界"云龙横匾。殿内供奉三世佛,主尊为释迦牟尼佛,西为迦叶佛,东为弥勒佛,殿内两侧有金漆木雕十八罗汉像,墙上绘有彩色佛教故事壁画,工笔细腻,形象逼真。</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周围环绕着一圈转经筒,又叫“嘛呢筒”。上面刻有“唵、嘛、呢、叭、咪、吽”的“六字真言”。转经筒内装满经文,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一圈,表示将经文念诵一遍,能消灾积德,功德圆满而达到解脱。</p> <p class="ql-block">走过大雄宝殿,风格也变成了藏式建筑,颜色红白为主,游客不多,庭院幽静,更显皇家寺院的庄严肃穆。我在“转金筒”前留个影,身后高台上是以“大乘之阁”为中心的藏式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沿高高的阶梯而上,高台上有“大乘之阁”,是寺庙的核心,非常宏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登上高台,宏伟的“大乘之阁”伫立在我们的眼前。</p><p class="ql-block">“大乘之阁”上置鎏金宝顶,气势雄壮,从外观上看,五个攒尖顶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曼陀罗。这是藏传佛教建筑的特有形式,也是中国寺庙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之一,被称为佛门圣地“曼陀罗佛国世界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大乘之阁”,是普宁寺的核心建筑,融合汉藏建筑风格,通高36.65米,外观前六层后四层,顶部设五座鎏金铜顶,构成立体曼陀罗布局。该建筑由24根柱梁斗拱榫卯相接,具有抗震性。“大乘之阁”正面檐下悬挂乾隆帝御题"大乘之阁"和"鸿庥普荫"云龙陡匾。四角各有一座不同颜色的喇嘛塔。</p> <p class="ql-block">大乘之阁殿内供奉着,一尊闻名遐迩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立像,俗称“大佛”。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通高达27.21米,几乎与6层楼相仿,其腰围15米,重达110吨,仅头部就重达5吨,采用松、柏、榆、椴、杉五种木材120立方米制成。佛像头戴宝冠,身披璎珞,凝神垂目,相好庄严,神态生动逼真。42条手臂除中间两手合掌外,左右各有20只手,手中各有一眼,每只手每只眼各代表25种因果报应,25乘40等于1000,便成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这尊佛像,以其雄伟的姿态和精湛的工艺,引来了无数信徒和游客前来顶礼膜拜,令人叹为观止。站在佛像前,你会感慨自己真的很渺小,这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可以说真正做到了是俯瞰众生。</p> <p class="ql-block">世界上最大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经200余年仍光彩夺目‌,至今保存完好,并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span>在此,你不仅能深切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被“大乘之阁”的非凡魅力所吸引。</p> <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佛像的右边是:“龙女”,高15.6米,木雕彩绘像,纹样做工精湛,是清中期彩绘造像中的精品。是婆竭龙王之女,善知众生,8岁时,偶听文殊菩萨在龙宫说讲“法华经”,顿悟,遂至灵鹫山礼拜佛祖,以人身成就佛道。为辅助观世音菩萨普度众生,龙女又由佛身示现为童女身,成为观世音菩萨的右胁侍。</p> <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佛像的左边是:“善财”(善财童子),高15.6米,木雕彩绘像,彩绘纹样做工精湛,是清中期彩绘造像中的精品。因“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出”而得名,后受文殊菩萨教化,成为观世音菩萨的左胁侍。当他成佛时,已经700岁了,所以他的模样是一副历尽艰辛的老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阁内的墙上镶嵌着,密密麻麻的无量寿佛,有10090尊,非常壮观!</p> <p class="ql-block">“大乘之阁”的佛教彩画。</p> <p class="ql-block">“普宁寺”后半部仿西藏桑耶寺布局建造,包含白墙红顶的藏式楼宇,建筑群以大乘之阁为中心,形成仿西藏桑耶寺的建筑格局。 ‌‌</p> <p class="ql-block">游走在这里,就仿佛行走在西藏的寺庙之中,吸引无数信徒前来朝圣,成为精神寄托与文化认同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这里建筑上的彩画,融合“金龙和玺”与藏传六字真言图案,是寺内彩画与宗教符号的典型代表,这二种结合体现了汉.藏艺术融合的特色,并且无处不在!</p> <p class="ql-block">上午,我们在避暑山庄能远眺“磬锤峰”(棒槌山)的身影!</p><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在普宁寺,站在“大乘之阁”的高台上,也能遥看前方“磬锤峰”(棒槌山)的壮美身影!</p> <p class="ql-block">地涌金莲:</p><p class="ql-block">“地涌金莲”作为佛教“五树六花”圣物之一,其金色莲台形态与释迦牟尼诞生、观音菩萨修行等重要宗教意象深度融合,具有神圣、祥和与纯洁美好的核心寓意。</p><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出生时,每迈一步足下即涌现金色莲花,此场景中的莲体即“地涌金莲”原型。</p> <p class="ql-block">金色“四合象”旁的介绍牌上写着:</p><p class="ql-block">四合象:相传大象、猴子、野兔和吉祥鸟同住一片森林。一天,吉祥鸟把捡到的一粒种子吐在地上,野兔将其掩埋,大象用鼻子汲水浇灌,猴子也常来看护,种子发芽,长成大树并结满果实。大家同在树下乘凉玩耍,猴子也有了果子吃,而又有了新种子,如此循环往复,这里变成了欢乐、祥和、殷实的乐园。美丽的传说,给我们以启示,只要大家和睦相处,辛勤劳动,就能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走下高台,步入红围墙内的庭院区。普宁寺与其他寺庙不同,至今仍有僧人常住,并开展宗教活动。寺内香火旺盛,日常有僧人进行诵经等宗教仪式。</p> <p class="ql-block">这院中长长画廊上,都是佛教的图画与介绍,我随手拍了幅《大悟成佛》图:</p><p class="ql-block">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跌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這天晚上,天朗气清,恩风和暢,他默坐金刚座上,示現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來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現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圓滿正等正觉的佛陀。</p><p class="ql-block">佛經上說,释伽牟尼成佛之時,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獄饿鬼富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休息,天鼓齐鳴,发出妙響,天雨曼陀羅花、曼殊沙花、金花、銀花、琉璃花、寶花、七寶蓮花等。</p><p class="ql-block">至此,释伽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开始传教收徒,传授他所證悟的宇宙真谛。</p> <p class="ql-block">沿着这高高的红色围墙离去时,我还不忘留个影!</p><p class="ql-block">“承德普宁寺”,是乾隆帝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而汉传和藏传两种佛教流派在同一所寺院里共同发展、和平相处,则是对民族团结、尊重彼此信仰的最好注解。无论你是对佛教文化感兴趣,还是喜欢探寻历史古迹,“承德普宁寺”都是一个非常值得拜访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绵绵不绝的香火和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离开普宁寺,我们坐上大巴车来到普陀宗乘之庙。</p><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狮子沟镇狮子沟村,为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建筑群,建成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p> <p class="ql-block">这座庙宇就是我们上午站在避暑山庄城墙上(二马道)向下俯瞰:这如同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式的建筑群尽收眼底,这便是有着“小布达拉宫”之称的“普陀宗乘之庙”(“普陀宗乘”就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是承德大名鼎鼎的“外八庙”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的重要部分。</p> <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系乾隆三十二年(1767)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乾隆帝为庆祝其母80岁和自己60岁寿辰,仿西藏拉萨布达拉宫而建,俗称"小布达拉宫"。其占地22万平方米,规模居外八庙之首,形制为汉藏合璧式。坐北朝南,以琉璃牌坊为界,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碑亭、五塔门、琉璃牌坊,至此为汉式建筑风格;后半部主体建筑大红台依山就势矗立山巅,仿布达拉宫红宫而建。主殿万法归一金顶鎏金耗资一万多两上等金叶。"普陀"即指"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道场,普陀宗乘之庙意为观世音菩萨讲经说法之处。乾隆帝在这里接见过万里东归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一行,并举行了隆重的讲经、说法、祝寿等活动。</p> <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的“山门”:它融合了清式与藏式的建筑风格。下方是藏式三券门白台,上方则是单檐庑殿顶的清式城楼,两种风格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山门前这对威风凛 的石狮,比起避暑山庄内午门外的铜狮,更多了几分霸气,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寺庙曾经的辉煌与威严。</p> <p class="ql-block">在普陀宗乘之庙的“山门”前我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碑亭:“碑亭”为砖拱结构,三开间,正面券门左右还各安有金色转轮。走进碑亭,这里面立有三座巨大石碑:中间是乾隆三十六年御制的《普陀宗乘之庙碑记》龙纹边石碑,详细记述了普陀宗乘之庙是为庆祝圣母皇太后八旬万寿而建,并且特别说明庙制是仿西藏而非仿南海普陀寺。东边的是《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西边的是《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p> <p class="ql-block">这些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寓意深刻。满语代表着清朝统治者的本民族语言,蒙语和藏语体现了当时清政府与蒙藏地区亲如兄弟的关系,而汉文则表明汉族是大清坚实的后盾,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多民族融合的繁荣景象。</p><p class="ql-block">我在碑亭中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五塔门”位于碑亭北侧,是一座高十余米的藏式白台,门额为乾隆御題“广圆妙觉”,台上自西而东立有红.绿.黄.白.黑五色佛塔,对应构成宇宙的火、地、水、风、空五大元素,同时也代表着藏传佛教的五大教派。清代尊黄教为国教,故黄色居中。塔身上装饰莲花、宝剑、摩尼珠、法轮、金刚杵,代表佛五智。从塔门经过表示将佛举过头顶,如“头触佛足”,向佛顶礼膜拜。</p> <p class="ql-block">“五塔门”前的左右两旁各有一“跪姿石象”,象征吉祥与佛教大乘派的力量无边。这对石象采用跪姿造型,前伏后跪(即“伏跪象”),寓意“富贵象”,象征吉祥与富足。这对石象的跪姿与紫禁城御花园的大象造型一致。</p> <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的琉璃牌坊,是该建筑群中极具特色的汉式建筑,位于五塔门北侧,与北京北海西天梵境、颐和园智慧海等地的琉璃牌坊风格一致。这座“琉璃牌坊”十分引人注目,它为三间四柱七楼式形制,前额有乾隆帝御题的"普门应现",后额为"莲界庄严",两侧还各镶有黄琉璃双龙戏珠图案。据记载,当年“凡来瞻礼者,王以下、头等台吉以上及喇嘛准入,其余官职许在琉璃牌坊瞻仰,不得入内”,可见这座牌坊不仅是一道建筑景观,还起到了分界的作用,将寺庙南北部汉藏两种风格的建筑分割开来,堪称汉藏合璧的藏传寺庙经典。</p><p class="ql-block">咱老俩口在“琉璃牌坊”前,留张到此一游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牌坊上的“普门应现”四字体现了藏传佛教中观世音菩萨普度众生的核心教义,与“小布达拉宫”(普陀宗承之庙)的整体建筑群形成呼应,强化了宗教场所的仪式感。 ‌</p><p class="ql-block">朋友们在“流璃牌坊”前留下快乐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中罡殿:平面呈长方形,碉房式高墙围成封闭院落,墙壁上饰有红色梯形盲窗。院内西北最高处建庑殿顶小殿,内供三尊密宗护法神,东侧为一精致小巧的木质曼陀罗。此处原为经堂。现在展出“释迦牟尼画传唐卡”: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关于他的画传唐卡很多,有一百件大事的详传,也有十二的简传。这里展出的唐卡,扼要地描绘了释迦牟尼一生中的主要事迹,属于西藏汉的典型作品。</p><p class="ql-block">(殿内有严禁拍摄的告示牌,所以我就没拍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了寺庙的中区,这里是白台建筑群。“白台群”在琉璃牌坊两侧、大红台前散置30余座大小白台,分殿台、楼台、敞台、实台,形状不一,体量不等,功能各异。白台为藏式平顶碉房形制,层高一至四层,二、三层者居多,大都白灰抹面,青砖镶边红色盲窗,琉璃砌顶,上檐挑出淌水长瓦。有的两座白台组合成一处院落作僧房;有的台上建汉式殿堂,作佛堂、钟楼使用;有的台顶置舍利塔;有的白台砌成实心,只起障景增景及点缀作用,呈现了“小布达拉宫”山前的布局特征。</p> <p class="ql-block">在这座“白台”建筑前,我留张纪念图!</p> <p class="ql-block">平顶白墙:普陀宗乘之庙的建筑多为平顶白墙,这种建筑风格是藏式建筑的典型特征之一。白色在藏族文化中象征着纯洁和吉祥,因此白色的墙壁和屋顶成为了藏式建筑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大红台”就是今日上午,我们在避暑山庄的城墙上(二马道),遥望的承德小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的整个建筑群中的“红宫”,非常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寺庙的后区,也是主体建筑大红台所在之处。“大红台”仿西藏布达拉宫的“红宫”而建,外观红白相间,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我们以“大红台”为背景,留下快乐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雄伟壮观的“大红台”,是普陀宗乘之庙的核心建筑,通高43米,下面是18米高的大白台,大白台由花岗岩大条石砌筑,白灰抹面,占地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其上耸立着25米高的大红台,上部墙面抹灰后涂成红色,显得格外雄伟壮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红台”的墙面巨大严整,从下到上有七层窗户,上面六层是真假藏式梯形窗,最下面一层是汉式横长方形窗,红台墙面底阔近60米,上阔近60米,高25米,略呈正梯形,体积约9万多立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大白台”两侧均有石阶通向巨大的基座顶部。西侧为入口磴道,分为两个52级折返,第一个52级台阶隐于白台之内。第二个52级台阶裸于白台之外。走完这104级台阶,到达大白台顶部,代表可消除104种苦难(因108种之中的生、老、病、死不可避免)。</p> <p class="ql-block">登上白台顶上即是大红台南墙平台,这里并排设立四根高大的嘛呢杆,杆上挂着五色经幡。五色经幡代表自然五大元素(天空、云、火、水、地),也对应藏传佛教的五方佛智慧‌。</p> <p class="ql-block">站在台顶平台上举目四望,视野开阔,令人神怡心旷。向南看,下面是我们来时的路。向东看,<span style="font-size:18px;">班禅行宫(须尔福寿之庙)的万寿琉璃塔与更远处的磬锤峰(棒槌山)尽收眼底。</span></p><p class="ql-block">(须尔福寿之庙是我们行程的下一站。)</p> <p class="ql-block">大红台南面正中嵌饰着六个垂直琉璃佛龛,黄绿相间,佛龛内的佛像非常精美。这是典型的汉式手法,既标记了中轴线,又起到了装饰作用,使大红台更具艺术美感。还寓意着:乾隆60寿辰祝贺!</p> <p class="ql-block">步入大红台内部,建筑群呈回字形,四周为三层群楼,每面三层群楼都题刻名字,每层44间房子,四面合围,亦称群楼,<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央是大名鼎鼎的“万法归一”殿。</span></p><p class="ql-block">“群楼”均匀分布许多殿堂和佛塔,供奉着各种佛像和文物。还有许多精美的壁画和雕刻,展示了藏传佛教的文化和艺术。</p> <p class="ql-block">我在回字形道上留个影。我的左边是:三层群楼建筑;右边是:大红台的中心,乾隆题名的“万法归一”殿。</p> <p class="ql-block">“万法归一”殿,位于普陀宗乘之庙大红台中部,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建筑群核心。下图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万法归一”殿的大门。</span></p> <p class="ql-block">“万法归一”殿,位于普陀宗乘之庙大红台中部,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建筑群核心。是寺庙的主殿,面宽、进深均为七间,平面呈正方形,重檐四角尖顶,坐落在回廊正中。殿外檐下悬挂着用汉、满、蒙、藏四种文体书写的"万法归一"云龙陡匾。殿顶全部采用鎏金鱼鳞瓦覆盖,宝顶为藏式法铃状,殿脊饰以云纹,四角飞檐高挑,装饰极为豪华。殿内供奉释迦牟尼等佛像,为清代皇家宗教活动重要场所,乾隆帝曾在此接见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并定期举办佛教学位考试与宗教庆典。</p><p class="ql-block">(“万法归一”殿金灿灿的顶部,要到三层回楼顶端露台上才能近距离欣赏到。)</p> <p class="ql-block">盘龙藻井:万法归一殿内的盘龙藻井采用了典型的汉式风格的设计,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藻井将方形、圆形、八角形等图形叠加,由细密的斗拱承托,以不同层次向里凹进,并饰以雕刻、彩画,精妙绝伦,巧夺天工。盘龙口衔宝珠,极具气势,栩栩如生,扑面而至的,是来自康乾盛世的皇家气象。</p> <p class="ql-block">上大红台三层群楼顶端的平台上,这座琉璃瓦的建筑,是登上平台阶梯道的进出口,非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来到三层群楼顶端的平台上,我们近距离欣赏“万法归一”殿金灿灿的屋顶,更显特别耀眼壮观!“万法归一”殿,建筑平面呈正方形,站在这里更能看清楚,由三层群楼环抱形成"回"字形布局。“万法归一”殿的顶部采用重檐四角攒尖结构,覆盖紫铜鎏金鱼鳞瓦,每片铜瓦重四斤七两,表面鎏金耗用黄金三钱。屋脊装饰波状镏金瓦,宝顶为藏式法铃造型,大气非凡!</p><p class="ql-block">下图④.放大了拍的,“万法归一殿”顶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紫铜鎏金鱼鳞瓦”,共用头等金叶一万余两,体现了皇权、神权至高无上的境界。</span>远远望去,金光闪烁,仿佛一座金山,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大红台群楼主殿"万法归一"殿的屋顶被称为“金顶”,殿顶为重檐四角攒尖顶,全部采用鎏金鱼鳞瓦覆盖,宝顶为藏式法铃状,殿脊饰以云纹,四角飞檐高挑,装饰豪华。“万法归一”殿、“慈航普渡”亭、“权衡三界三处鎏金顶,仅铜瓦鎏金一项即用头等金叶15000多两,此“金顶”就占用一万余两,好奢侈哟!</p> <p class="ql-block">我与“金顶”留张到此一游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朋友们在“金顶”前留下快乐萌萌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慈航普渡”亭,位于大红台群楼平台西北端最高处。坐北朝南,是一座铜鎏金鱼鳞瓦覆顶的重檐六角亭,殿内供奉观世音菩萨。分两层,上层檐下悬有乾隆帝御题"慈航普渡"云龙陡匾,意为佛慈悲愿力如船一般,能普渡众生脱离苦海。下层檐下乾隆帝御题匾额"普胜三界",意为佛教是普度三界众生之妙法。</p> <p class="ql-block">“权衡三界”亭,位于大红台群楼顶部平台东北角,为重檐八角形亭,顶覆鎏金鱼鳞铜瓦,二层正面外檐下悬挂“权衡三界”匾额。"权衡三界"寓意着适于三界众生的方便法门。殿内供奉着吉祥天母,其法相庄严,金身夺目,被藏传佛教誉为"三界荣耀女神"。</p> <p class="ql-block">“洛伽胜境”殿,位于东白台顶层西北角、紧靠大红台,面阔五楹,进深一间,单檐斗拱歇山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檐下悬挂乾隆御笔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的“洛伽胜境”云龙陡匾,门楣横额为乾隆御题“妙德圆成”,殿内挂一至七世达赖喇嘛画像。</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群楼的回廊上,留下我们快乐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从大红台上开始返回时,我与“金顶”再来张同框图!</p><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被誉为“小布达拉宫”,是清代乾隆皇帝为庆祝其60寿辰与崇庆皇太后80寿辰而特别下令仿照西藏布达拉宫兴建的佛教庙宇。亲们,如果你有机会来到河北承德,不妨前往“普陀宗乘之庙”一睹其风采,也许你也会像我一样惊叹于这座“小布达拉宫“的美丽和神奇,一定会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我们离开“普陀宗乘之庙”坐上大巴车,最多约5分钟的路程便来到了“须弥福寿之庙”。其实“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是属同一个景区,一张门票是包含2个庙宇的。</p><p class="ql-block">“须弥福寿之庙”,我们今天上午站在避暑山庄的城墙(二马道)上,已欣赏到了它的全景风貌。</p> <p class="ql-block">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为庆贺乾隆皇帝70大寿,从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启程,长途跋涉2万余里,历经13个月来到承德。乾隆皇帝为了隆重迎接六世班禅,特意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建造了这座“须弥福寿之庙”,作为班禅讲经和居住的地方,所以它也被称为"班禅行宫"。当时正值英国东印度公司插足西藏事务,八世达赖年纪尚小,六世班禅作为西藏领袖,坚决反对英国干涉西藏内政,便借着为乾隆祝寿的机会,来向中央表达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的决心。</p><p class="ql-block">下图为“须弥福寿之庙”的全景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须弥福寿之庙”建筑风格与刚才我们拜访的“普陀宗乘之庙”很相似。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禅从西藏跋涉万里至承德,乾隆帝为彰显“怀柔远人”政策,仅用一年时间建成此庙。庙宇布局和建筑风格以扎什伦布寺为蓝本,同时结合承德气候条件,成为班禅驻锡地之一。‌‌</p><p class="ql-block">咱老俩口与“须弥福寿之庙”的石碑留张纪念图!。</p> <p class="ql-block">“山门”位于中轴线起点,采用藏式城墙墩台与汉式门殿结合设计,中央三间拱门象征佛教“三解脱门”(空门、无相门、无愿门)。门上方悬挂乾隆御题“须弥福寿之庙”匾额,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体现多民族团结理念。 ‌</p><p class="ql-block">我在“山门”前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寺庙入口处的“碑亭”,是清代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为迎接西藏六世班禅而建的藏式寺庙的重要组成部分。“碑亭”采用汉式建筑风格,四面墙壁开设拱门。内有乾隆的《须弥福寿之庙碑记》。在热河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全部装饰中,此碑的形制和规格是最高的!</p><p class="ql-block">《须弥福寿之庙碑记》的碑文用满.汉.蒙.藏四体文字镌刻,全高8米余,宽2.5米。碑首碑身周围和两侧都刻有云龙纹样,碑身正面四边为14条龙戏珠连续,两侧是龙戏珠石雕,碑首为二龙戏珠,中间是篆书“御制”,正面汉语碑文是乾隆御笔。碑座为一巨石雕成赑屃龟趺,长4米,宽3米,传说赑屃是龙的第六子,具有性善、长寿、好负重等特点,寓意吉祥、长寿,标志此庙尊贵的等级地位。赑屃脚下为海水江崖象征统一与稳定,四角为龟、鱼、虾、蟹,喻掌管四方。“碑亭”檐下悬挂乾隆御笔亲书满、汉、藏、蒙、四种文字的“智光普照”云龙陡匾,意为仏的智慧之光普照世界。</p> <p class="ql-block">这座“琉璃牌坊”,是须弥福寿之庙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采用三间四柱七楼式设计,覆盖黄色琉璃瓦顶,正楼与次楼采用歇山式结构,两侧边楼为夹山式,装饰绿琉璃瓦。 ‌正楼悬挂乾隆帝题写的“总持佛境”匾额,采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书写,象征宗教神圣性。 ‌</p> <p class="ql-block">这座“琉璃牌坊”,作为须弥福寿之庙的汉藏建筑的分界线,融合了藏式雕刻工艺与汉式琉璃装饰,兼具宗教仪式与艺术展示双重作用。 ‌</p><p class="ql-block">下图:琉璃牌坊上的雕刻工艺特别精致的双龙戏珠图案。</p> <p class="ql-block">“须弥福寿之庙”坐北朝南,占地3.79万平方米,前半部采用汉式传统轴线布局,设有山门、碑亭、琉璃牌坊;后半部核心区“大红台”与“妙高庄严殿”完全仿藏式建筑,形成"外汉内藏"的结构,依山而建,层次分明。</p><p class="ql-block">沿这山坡台阶而上即是“大红台”和“金顶”,我在此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大红台”是须弥福寿之庙的主体建筑,规模宏大壮观。顶部平坦,平铺方砖,四角各建有房殿顶式小殿一座,琉璃瓦顶,脊上有吻兽,南面两殿用的是孔雀,北面两殿用的是鹿。</p> <p class="ql-block">“大红台”的建造继承了藏式建筑的依山就势特点,位于全寺庙的正中位置。</p><p class="ql-block">我在“大红台”前留张到此一游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大红台”外墙呈深红色,正面开三层窗,窗楣上浮嵌琉璃垂花窗头。这个可是有突出的、汉族建筑风格的、形式新颖独特的,不同于其他寺庙的盲窗,再次显示出了这座寺庙高贵的等级。“大红台”是六世班禅驻锡地,在此用于讲经传法。 ‌</p><p class="ql-block">咱家老黄在“大红台”前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大红台”象征吉祥、高贵与权力,采用三层群楼环绕“妙高庄严殿”的封闭式“回”字形布局,建造了神秘莫测.与世隔绝的宗教氛围。</p> <p class="ql-block">一楼南殿,为群楼入口,共三间。明间为门殿,悬挂四幅四大天王唐卡。东西次间各供奉佛像三尊。墙福内有嚓嚓无量寿佛2811尊。</p><p class="ql-block">下图③为金粉福字。</p> <p class="ql-block">大红台裙楼围成的天井中心,是面阔七间高三层的“妙高庄严殿”,<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面上方悬一匾额,上题乾隆御书“宝地祥轮”四字,殿内中央设空筒状空间。</span>这里是六世班禅来承德时的讲经之所,一层殿内正中供奉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嘎巴大师的塑像,稍北供奉释迦牟尼像,东侧为六世班禅讲经时的宝座,二层供奉释迦牟尼像和两大弟子阿难迦叶以及十八罗汉像,三层是乾隆祈求长寿的转塔。</p> <p class="ql-block">“妙高庄严殿”是该寺院中最大的殿宇,其“金顶”采用鎏金铜瓦铺盖,四脊饰有八条鎏金铜龙。八条金龙以四爪攀附殿脊,造型勇猛,凸显庄重气势, ‌象征皇权尊贵。“金顶”共耗费清朝头等黄金约1.15万两,主要用于妙高庄严殿的鎏金铜瓦和八条金龙装饰。</p><p class="ql-block">“鎏金铜瓦‌”:殿顶采用鱼鳞状铜瓦,每块瓦鎏金需50克黄金,整体覆盖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p><p class="ql-block">‌“金龙装饰‌”:屋脊上八条鎏金铜龙每条重约1.5吨,龙身与鳞片均需多层鎏金,工艺极尽奢华。‌‌</p> <p class="ql-block">妙高庄严殿“金顶”,采用鱼鳞状鎏金铜瓦覆盖,四条屋脊各饰两条铜龙,朝上者象征四海归心,朝下者寓意腾空包容,形成强烈的动态美感。</p><p class="ql-block">(“妙高庄严殿”的金顶,只有在其后面的山坡上才能观赏。)</p> <p class="ql-block">我在“妙高庄严殿”后面的山坡上,与这金光闪烁的“金顶”留张到此一游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据悉当时六世班禅到达热河后,乾隆帝在避暑山庄为他举办了欢迎仪式,并亲到“须弥福寿之庙”探望六世班禅。六世班禅向乾隆帝进献礼品40件以及途中日记一册。日记中记载,六世班禅在途中每到一站必祈皇帝万寿。乾隆帝将自己身披袈裟的画像赠给六世班禅,并且在“须弥福寿之庙”中的“妙高庄严殿”举办法会,请六世班禅讲经,章嘉国师翻译。</p> <p class="ql-block">万法宗源——“金贺堂”</p><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弟子居住和译经之所,殿外悬挂乾隆帝御题匾额"万法宗源",寓意天下万法的源头。“金贺堂”建于万法宗源南面的石砌高台上,平台呈凸字形,由东西围廊与北面万法宗源殿相连组成独立院落。</p> <p class="ql-block">“琉璃万寿塔”位于寺庙后山坡,建于方形白台之上,高七层,塔身为八角形,底层设有广阔的大廊,顶部覆盖黄琉璃瓦。该塔与北京香山昭庙后的琉璃塔同为乾隆时期为六世班禅朝见所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p> <p class="ql-block">“琉璃万寿塔”采用典型的藏式楼阁式塔结构,塔身雕刻有精细的佛教人物、八宝、莲花等装饰,每层壶门内雕刻无量寿佛,象征对乾隆皇帝万寿无疆的祈愿。 ‌只是当下“琉璃万寿塔”正在维修,我们不能入内拜访,只能留下小小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站在寺庙的山坡上,又能遥望棒锤山。</p><p class="ql-block">“磬槌峰”又名磬锤岭、棒槌山,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属“磬槌峰国家森林公园”,面积约15.9万亩。其主体为孤峰耸立的天然石柱,形似棒槌,上部宽约38米,下部狭窄,峰体高约59米,与避暑山庄、外八庙等构成承德核心旅游区。</p><p class="ql-block">(由于夏日天热不宜爬山,所以我们没去棒锤山。)</p> <p class="ql-block">“须弥福寿之庙”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专为六世班禅额尔德尼赴承德祝贺乾隆帝七旬寿辰而建。其名“须弥福寿”为藏语“扎什伦布”的汉译,象征吉祥多福。该庙的建造不仅体现了清政府对藏传佛教的尊崇,更强化了中央与西藏的政治联系,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夕阳的余晖洒在红墙上,映照出一片金光。“须弥福寿之庙”不仅是一座建筑的瑰宝,更是一部用历史写就的诗篇。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文化交融,不是简单的模仿与复制,而是内心的尊重与理解。</p><p class="ql-block">离别时,我还不忘以“大红台”为背景,留张纪念图!</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踏入承德,便仿佛踏入了一个时空的交织点,皇家气派与佛国韵味在此交融。“避暑山庄”的湖光山色,宛如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诉说着大清王朝的鼎盛与辉煌。而外八庙则以它们的庄重与肃穆,承载着汉、藏、蒙等多民族的深厚文化,共同描绘出一幅民族团结、和谐共生的盛世景致。我们从承德外八庙中建造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普宁寺”的宁静中,感受祥和之气;在“普陀宗乘之庙”的宏伟中,领略皇家威严;更能在外八庙最后建造的一座“须弥福寿之庙”中,欣赏到汉藏艺术的交融之美。今天,我们让心灵在这场皇家与佛国的旅程中得到洗礼与升华,非常值得来此拜访一番!</p><p class="ql-block">今晚我们仍住承德,明天我们去坝上草原游玩。</p><p class="ql-block">2025.7.4.晚</p><p class="ql-block">&lt;待续&g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