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读后感

北平一夫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的老师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丁一川先生的教导下,我们一众弟子选读了中华书局出版的《荀子集解》[清] 王先谦 撰,这套书,上下两册。实话说,读起来不容易,《荀子》的语言表达非常特别,开始不习惯,读久了也就体会到它的风格了。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稷下学宫的经历和贡献对当时的思想文化发展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荀子曾多次来到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中心,位于都城临淄),这里汇聚了诸子百家的学者,是当时思想交流的核心场所。 他在稷下学宫声望极高,曾“三为祭酒”,即三次担任学宫的领袖(“祭酒”是学宫中学术地位最高的职位,负责主持学术活动和管理学者),成为稷下学宫的标志性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荀子在稷下学宫与各家学者辩论交流,吸收了法家、道家等学派的合理成分,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礼法结合</b>”思想体系。</p><p class="ql-block"> 他在学宫讲学授徒,最大的成就就是培养出了<b style="color:rgb(237, 35, 8);">李斯</b>、<b style="color:rgb(237, 35, 8);">韩非子两位</b>著名弟子,他两位后来在政治和思想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法家思想的实践和传播。</p><p class="ql-block"> 作为祭酒,荀子可能参与了整理学术典籍、规范学术讨论等工作,促进了稷下学宫的学术秩序,使这里的思想交流更具系统性。</p><p class="ql-block"> 期间他传承与革新了儒家思想,他在学宫期间强调“性恶论”,主张“<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化性起伪”</b>(通过后天教化改变本性),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互补,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荀子在稷下学宫的经历,不仅让<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他成为战国后期儒家的集大成者</b>,也使稷下学宫的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成为百家争鸣的重要舞台。</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荀子》思想的经典论述</b>:</p><p class="ql-block"><b>1. 关于学习</b>:“学不可以已。”强调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能停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学习要注重积累,坚持不懈。“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指出通过广泛学习和不断反省,能提升智慧,减少行为过失。</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2. 关于人性</b>:“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体现了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善良是后天人为努力的结果。</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3. 关于环境影响</b>:“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表明环境对人有重要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4. 关于客观规律</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说明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不会因人事而改变,强调要遵循客观规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5. 关于实践</b>:“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付诸实践。</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6. 关于礼义</b>:“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突出了礼义对规范自身行为的重要性,以及老师在传授礼义方面的作用。“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将礼义视为人最贤明的特质,强调礼义的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7. 关于君子品德</b>:“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他事矣。”说明君子修养身心最好的方法是真诚。“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体现了君子注重自身品德修养,以德行不足为耻,而非以被人污蔑、不信任或不被任用为耻。</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8. 关于做事态度</b>:“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强调无论事情大小,都要付诸行动才能成功。“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说明做事成功的关键在于认真对待,失败往往源于轻视懈怠。</p><p class="ql-block"> <b>9,统类惯壹</b>,“壹”是一个具有多重维度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内涵与他对认知、修身、治国等方面的思考紧密相关,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1). 认知层面:“壹”是获得真知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荀子在《解蔽》中强调“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壹”,认为心虽然能同时认知多种事物,但只有做到“专一”,才能避免被片面的信息“蔽于一曲”,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他提出“虚壹而静”的认知方法,其中“壹”即专一,指排除杂念、专注于一物或一道,这是达到“大清明”(内心澄明、洞察万物)的必要条件。只有保持认知上的“一”,才能突破局限,获得对“道”的完整理解。</p><p class="ql-block"> (2). 修身层面:“壹”是德行修养的根基</p><p class="ql-block"> 荀子认为,君子修身需“壹于道而以赞稽物”(《解蔽》),即专注于“道”并以此考察事物。在道德实践中,“一”表现为对礼义原则的坚守不渝,不被外在的利欲、杂念所动摇。如《劝学》中提到“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以蚯蚓的“专一”比喻人若能专注于修身养德,便能达成目标。这种“一”是保持品行端正、坚守道义的内在定力。</p><p class="ql-block"> (3),治国层面:“壹”是社会秩序的保障</p><p class="ql-block"> 荀子主张“法后王,一制度”(《儒效》),强调国家需统一制度、规范礼义,避免因标准混乱导致社会失序。他认为“天下不一,诸侯俗反,则天王非其人也”(《正论》),即天下若不能统一于共同的礼义法度,就会陷入混乱。这里的“一”(壹)体现为对社会秩序、政治原则的统一性要求,是实现“群居和一”(群体和谐统一)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荀子》中的经典语录</b></p><p class="ql-block"> 1. “长短不饰,以情自竭,若是则可谓直士矣。”出自《荀子·不苟》,意思是不隐瞒自己的优缺点,对实际情况从不掩饰,这样便可称为耿直之士。</p><p class="ql-block"> 2. “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强调年少时应学习,年老时应教育后辈,否则年长无才能,死后也不会被怀念。</p><p class="ql-block"> 3.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意为见到善行,要恭谨自查是否拥有;见到不善之行,要警惕反省自己是否也有。</p><p class="ql-block"> 4. “夫大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指出品德与地位、能力与官职、奖赏与功劳、惩罚与罪过不相称是很危险的。</p><p class="ql-block"> 5.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说明善于学习的人会彻底了解道理,善于实干的人能探究疑难。</p><p class="ql-block"> 6. “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表达君子应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修养品德、端正品行,以等待机遇。</p><p class="ql-block"> 7. “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意思是君子不被荣誉诱惑,不被诽谤吓退,遵循道义,端正自己,不被外物干扰,这才是真正的君子。</p><p class="ql-block"> 8. “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强调心思不集中就无法获得知识,心不专注就不能深入,三心二意就会产生疑惑。</p><p class="ql-block"> 9. “不知戒,后必有,恨复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是说不知警戒,以后必定会重犯错误,若是心怀悔恨却又坚持错误而不悔改,就会有更多谗佞小人得以进用。</p><p class="ql-block"> 10. “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指出好的农民不会因水旱灾害而不耕种,好的商人不会因亏损而不经营,君子不会因贫穷而放松对道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11. “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表明即使事情辛劳但心安,或利益少但道义多,都应去做。</p><p class="ql-block"> 12.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意思是意志坚定、重道义就会傲视富贵、轻视王公,注重内省就能不被外物左右。</p><p class="ql-block"> 13. “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说明君子能做到自珍自重、诚实笃信、成为有用之材,但不要求别人一定尊重、信任和任用自己。</p><p class="ql-block"> 14. “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强调人要不断求索、实践、积累,达到尽善尽美才能成为圣人。</p><p class="ql-block"> 15.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出自《荀子·大略》,是说滚动的球体掉进凹陷处会停止,谣言传到明白人那里就会平息。</p><p class="ql-block"> 16. “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出自《荀子·非相》,意思是可以从近处知道远处,从一了解万,从微小处知晓明显之事。</p><p class="ql-block"> 17.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说明不经过寒冷考验,就不知松柏的坚毅;不经历难事,就不知君子的志向远大。</p><p class="ql-block"> 18.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体现了有自知之明的人不会抱怨别人,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不会抱怨苍天。</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选读两篇《荀子》文章以彰其要</b></p><p class="ql-block">一,第十七卷《性恶篇第二十三》</p><p class="ql-block">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是荀子“性恶论”的核心观点,意思是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善良的行为是后天人为努力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荀子认为人天生就有贪图私利、厌恶他人、喜好声色等欲望,顺着这些本性发展,就会导致辞让、忠信、礼义等美德消失。</p><p class="ql-block">​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意思是如果放纵人的本性和情欲,就必然会引发争夺,导致违反等级名分、扰乱社会秩序,最终走向暴乱。</p><p class="ql-block">​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表明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依靠师长的教化和礼义的引导,才能使行为端正,社会得到治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第十五卷《解蔽篇第二十一》</p><p class="ql-block">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意思是人们最大的毛病,是容易被局部的认知所蒙蔽,看不清事物的整体规律。</p><p class="ql-block">​ “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表明大凡万物有差异就没有不相互蒙蔽的,这是思想方法上的普遍毛病。</p><p class="ql-block"> “心知道,然后可道;可道,然后能守道以禁非道。”指出心认识了道,才会认可道,进而能坚守道并禁止不符合道的行为。</p><p class="ql-block"> “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天下不会有两种对立的正确原则,圣人不会有两种对立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说明心虽有储存知识的功能,但也有虚怀若谷的时候;虽能同时认识多种事物,但也能做到专一;虽经常活动,但也有宁静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意思是做到虚心、专一且宁静,就能达到内心极其清明的境界,从而清晰地认识万物。</p><p class="ql-block">​ “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强调心是身体的主宰,也是精神的主导。</p><p class="ql-block"> “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指出观察事物时有疑惑,内心不平静,就无法清楚认识外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影响数千载的《荀子》之学</b></p><p class="ql-block"> 《荀子》是两千多年来诸子百家之集大成之学,他建立在“人性恶”为底色的学说提出以教化为首(化性起伪)《劝学》、选贤(《致士》)、治国(《王制》《富国》《王霸》《君道》)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倡导“”隆礼重法”的治国操作之术,秦国在他的学生李斯和韩非子的辅佐下,秦国迅速国富军强,秦国以此六合诸侯、废分封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集权专治下的大一统。《荀子》的思想自秦国践行以来影响力延续了两千多年并在未来仍将继续发挥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