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草圩的“八一情怀”

一则

<p class="ql-block">安徽省全椒县荒草圩农场是我1969年参军入伍度过第一个“八一节”的地方。一晃五十六过去。记得当年八一前后正值滁河主汛期,天天下雨,河水爆满,为了抗洪救灾保城区,荒草圩破堤蓄洪,我们天天吃住在防洪堤上,哪里有险情,官兵们就冲向哪里。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艰苦卓绝军旅生活依然记忆深刻。</p><p class="ql-block">去年八一前夕几位老兵约好,一块回荒草圩看看,去寻访当年垦荒种地的地方。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临出发前一天老夫病倒了。预定的荒草圩寻访怀旧之旅只能取消了!</p><p class="ql-block">今年八一节终于成行了!</p> <p class="ql-block">今年八一前正好遇上“8号台风竹节草”,老兵们顶风冒雨,相聚荒草圩,不胜感慨。全椒县已经不是当年的全椒县了!现代化高铁站,站前广场高楼林立,宾馆酒店豪华装饰令人咋舌。</p> <p class="ql-block">荒草圩农场也不是当年的荒草圩了!一望无际的万亩良田,取代了当年条块分割水田和低矮营房。</p><p class="ql-block">经过两天的寻访总算找到了当年第12军荒草圩农场场部位置,场部造纸厂位置,我们老部队第31师92团(后来的36师106团)所在的一圩,93团(后来的36师107团)所在的二圩,以及三圩的大概方位。</p> <p class="ql-block">现在位于场部与造纸厂之间建有号称“荒草圩农耕文化园”的具有苏南园林景观的“三星级宾馆”,接待各种会议以及四面八方老兵怀旧寻访。</p> <p class="ql-block">袁隆平的题字:荒草圩农耕文化园</p> <p class="ql-block">荒草圩农场的一圩良田</p> <p class="ql-block">三圩成了白鹤的栖息地</p> <p class="ql-block">圩壑依旧水汪汪</p> <p class="ql-block">高高的的烟囱是场部造纸厂位置</p> <p class="ql-block">废弃造纸厂房</p> <p class="ql-block">一片苍凉</p> <p class="ql-block">破旧的营房</p> <p class="ql-block">邮电局算是历史文物了</p> <p class="ql-block">农场场部的老营房依然如故</p> <p class="ql-block">老营房驻地痕迹</p> <p class="ql-block">一圩的圩堤上竖立军产告示牌,表明荒草圩依然姓“军”。</p> <p class="ql-block">56年前的毛头小子,如今已是白发苍苍。</p> <p class="ql-block">荒草圩农场新的场部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荒草圩农场管理者:“中国融通农发”。中国融通集团是全军非作战部队资产管理者。</p> <p class="ql-block">抗御洪水,当年是人挑肩扛,现在是电气化防洪闸。</p> <p class="ql-block">友邻部队留下纪念碑光荣榜</p> <p class="ql-block">愕然?1964年的垦荒应该是我们老部队吧??</p> <p class="ql-block">带着疑问请教了两位老首长,一位是当年老连长徐厚明(后来的106团副团长),一位是副连长刘传宝(后来的106团四连长)。他们都是1964年末第一批参加荒草圩垦荒种地的老前辈。</p><p class="ql-block">二位老领导合影老照片。八十旬老兵,思路清晰,声音洪亮。</p> <p class="ql-block">徐团长肯定的说,31师92团是1964年底来到荒草圩筑堤围田的。</p> <p class="ql-block">刘连长加以肯定,时间地点人物一点没错。我们31师92、93团于1969年底移防蚌埠,离开荒草圩后,是35师某团进驻荒草圩。</p> <p class="ql-block">徐团长还说到:各位战友,您们好,您们荒草圩之行很好很有意义,看了照片,我有一个看法和阎总是一致的,我就想怎么是35师呢,真相是这样的,我们团63年在泗洪建营房,64年刚建好就调往安徽全椒,全团是行軍到宿县刚过了泗县我肚子疼的不行,然后首长就用小汽车,把我送到宿县头车站,生平弟一次坐小汽车。然后我们团坐火车到滁县,后来到全椒荒草圩,大约安营一个星期,就投了筑圩,我们团是一圩,93团在二圩,根本没有35师什么事。66年三支二军我被派到小集公社当军代表,宋团长是县軍代表(全椒县,笔者注),后是軍管会主任(全椒县,笔者注)。</p><p class="ql-block">战友聚会黄浦江边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刘连长还说到:看过你们对荒草圩历史问题探讨,我了解的情况是这样的。我们92团同93同于1965年元月份进住荒草圩,两个团原先都是在苏北。你们说的对。我们进住荒草圩之前,这个一,二,三圩原先属于安徽省劳改犯在这里劳动改,由于没圩堤每年发洪水都被淹了,没办法种地,劳改犯撤走了都送到安徽白湖农场去了,三个圩都无人种田了。这个信息被南京军区领导知了,就把荒草圩要来由部队来种。我们俩个团65年元月进荒草圩修二,三两圩堤,到五月底两圩堤完工,当年就种水稻。一直到69年12月两个团撤出荒草圩,住蚌埠南营房,师部也在南营房。我们俩个团撤出来,荒草圩由35师接管,从那时起一直由35师管理几十年,直到最后由军区组织专门的生产部队(少数人)全部用机械耕种。35师是最后撤出的,所以荒草圩农场所留下的纪念意义的建筑都是35师,看不出我们31师纪念物件,就是这个原因。我们肥东县还有35师的兵在荒草圩种过地,我说的荒草圩历史基本上是属实的,供战友们参考。🙏🙏🙏</p><p class="ql-block">战友聚会上海汉庭酒店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徐团长补充记述了开发荒草圩情况:1964年底,31师奉命开赴安徽省全椒县荒草圩。91团从宿迁出发到新沂乘火车,93团从沭阳出发到新浦乘火车,92团从泗洪出发到宿县乘火车。统一到安徽乌衣(滁州的一个古镇,笔者注)下火车,然后步行到荒草圩,开始为期三个月的筑圩任务,其中1圩、2圩工程量最大,圩底10米,圩顶4米,圩高3丶5米至4米。2个圩耕地面积5万多亩。3圩面积最大,约6万亩,但圩高只有2米左右。当时天寒地冻,部队住民房和帐篷,每天破冰挖土,抬土,平均每人每天要完成土方十方以上,劳动强度相当大。圩筑好后,91团和93团返回苏北。92团留下执行生产任务(在1圩)。后来93团一个营在2圩执行生产任务。92团在荒草圩共5年,经历了四大战役,即64年底至65年初的破冰筑圩,67年的双百里引水,68年的雪中夺粮,69年抗洪保圩,部队吃尽了苦头。老团长王永庆带领部队一直未离开,最后还亲自筹建了造纸厂。1969年底92团奉命离开荒草圩,步行到蚌埠南营房。7连、8连继续在和县浴民圩搞生产,72年才归建。64年底圩圩期间,7连未参加,被师定为全训连,在盱眙县桂五林场驻训,3年后才回到荒草圩。当年荒草圩为12军农场,正团建制。69年底92团离开后,由装甲兵73师和74师接管。</p> <p class="ql-block">还有两个老兵从不同角度佐证31师91、92、93团都为荒草圩垦荒做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看到几位老兵老领导的回忆,原来如此,我明白了!老夫不禁要来一番感慨,发点牢骚。😊😊😊也是给这次八一节荒草圩聚会添点笑料。</p><p class="ql-block">话说回来,六十多年来参加过荒草圩垦荒种地,挥铲抡锄的几代老兵都是值得赞美的。赞美之余,想想当了几年兵都是垦荒种地,是否有点悲惨?</p> <p class="ql-block">不说还以为是在苏州拙政园、狮子林公园呢!难以置信,荒草圩也有这么漂亮的园林景观酒店。</p> <p class="ql-block">全椒高铁站</p> <p class="ql-block">全椒高铁站前广场周边建筑</p> <p class="ql-block">全椒历史名人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像</p> <p class="ql-block">老都老了,还是要乐乐呵呵吧!最后以一首军旅歌曲结束荒草圩之旅的记忆篇章。</p><p class="ql-block">“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行装已背好,部队要出发!……”😀😀😀</p><p class="ql-block">干什么去啊?贯彻“五七指示”,开荒种地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