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成道、圆寂都在藏历的四月。按天文历算,四月是廿八宿的氐宿(萨嘎达瓦)当值,在这个月举行的对佛祖的纪念活动,就成为一年中最重要的宗教节日一一萨嘎达瓦节。</p><p class="ql-block"> 藏历四月相当于公历五月底、六月初,正值暮春初夏,高原上草长花开、万物蕃衍、一派繁荣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春耕早己结束,青稞地已变成绿色的地毯。牧场上歌声悠扬,新生的牛、羊正在草原上撒欢。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拉萨,汇聚到林廓路上,从初一到三十,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用徒步、用身躯丈量这近万米的朝圣之路,口颂六字真言、转动经筒向佛祖表达心灵的皈依。</p> <p class="ql-block"> 节日活动的高潮发生在藏历四月十五这天。凌晨一点,转经路上开始有人走动,而平时要到四点后人们才开始转经。</p><p class="ql-block"> 如今,沿转路行走的人群更多的是锻炼健身的人们,这在拉萨市的居民中己成为时尚,在离、退休人群中甚至是生活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据我的观察,从全天的人流分析,早晨多机关干部,白天是信徒、老人和游客,晚饭后的年轻人中大多是学生。</p><p class="ql-block"> 煨桑的火光开始燃起,侧柏叶的烟气弥漫在城市上空,渐渐的,寺庙中传末低沉的法号声,化缘的僧尼也出现在路边、奏响各种法器、齐颂经文。在太阳升起的时候,转经路上己经是人流如织,一些路窄的地方、如药王山一带,更是万头涌动。</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感受萨嘎达瓦节是在进藏的次年,一九九四年。</p><p class="ql-block"> 我住的宿舍靠近拉萨河边,墙外就是金珠中路。那时太阳岛还没有开发,是一处绿水环绕的林卡,一座铁索桥与金珠中路相连。林卡中是朝佛人和流浪者的家园,常年可见临时搭起的俭陋帐篷,生活着一拨又一拔的男女老少,拉萨甚至有人称这里为“古玛林卡”(小偷林卡)。</p><p class="ql-block"> 每天晚饭后,我常来这里散步,吸引我的不仅仅是林中的宁静和由这里眺望布达拉宫雄姿的独特感受,更多的是同社会最底层人群的交流机会。虽然我已经从不同的渠道对这个宗教节日有了初步了解,心理上有了一定的准备,但是在藏历四月十五这天的遭遇,给予我的可称得上是强烈的振憾!</p> <p class="ql-block"> 浓重的烟雾把我从梦乡中呛醒,天还没亮,烟雾是从敞开的窗子涌进来的,否则还真以为失了火,为了多吸些氧气,我向来开窗睡觉,这时不得不把窗户关好。</p><p class="ql-block"> 隔壁大哥是老西藏也住单身,索性叫他起来摆开龙门阵:"今天是穷人节,吃过早饭带你体会体会"。</p><p class="ql-block"> 今天要饭的最好要,只要在转经路两边和大昭寺傍一坐,手都不用伸,就会不断地有人往你跟前扔钱。谁坐那里都一样,今天全城的小姐、打工的基本上都歇工上了街,坐一天下来,收钱过百没问题。收了钱,不用感谢谁,是沾了佛祖的光。给人布施是佛祖定的规矩,今天发布施是行了大功德,不分民族、不论男女老少,见者有份。</p><p class="ql-block"> 发布施要量力而行,虽然大多数每人只发一角钱,一路发下去少说也得几千元钱,一些大老板要发几万。</p><p class="ql-block"> 听大哥一番介绍让我是闻所末闻。而白天的场面更是见所末见。</p> <p class="ql-block"> 仿佛全城的人都来到了转经路上,如织的人流早已变成涌动的人潮,旌幡招展、法号震天,如果不是香烟缭绕、秩序井然,我会以为回到了那火红的年代游行队伍中!</p><p class="ql-block"> 傍晚的大昭寺广场更是成了穷人的天堂。来自藏区各地的流浪者自由自在的喝着青稞酒或啤酒,无拘无束地展示着自己的歌喉和舞技。转经的人流已经涌向八廓和大昭寺内,觉卧佛(大昭寺的主供佛,文成公主带进藏的由佛祖生前亲自开光的自己十二岁时的等身像)前燃起千盏酥油灯,广场上两座巨大的香炉放出熊熊的火光、和刚刚落下的太阳那残留在天际的最后一缕金光交相辉映,呈现出人间万般的和谐和吉祥。</p><p class="ql-block"> 据统计,当天参加转经活动的大约有十万人以上。一九九四年的拉萨市城区常住人口不到十万。</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