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篇号:28789395</p><p class="ql-block"> 文字/编辑: 和风细雨、李晓竞</p><p class="ql-block"> 图片:李牛、王淳、闻桂芬</p><p class="ql-block">汉江九曲绕青山,王氏门庭岁月迁。</p><p class="ql-block">曾逐沧波耕沃野,终迎解放换晴川。</p><p class="ql-block">儿郎投笔从戎去,女辈分途入仕途。</p><p class="ql-block">更有投身车厂事,各携家室隔云烟。</p><p class="ql-block">丹江潮起征帆急,故土迁离筑坝先。</p><p class="ql-block">一代辛劳随水逝,空留堤岸忆当年。 </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湖北均县有一家当地闻名的商号叫“德元庄”,东家是王维新,我叫外公。商号主营药、油、耳、棉、烟等土特产品外销,运回广货布匹、南货、汉汾、烟、糖、铁等批发。外公是均县商会会长,家里还有少量田地,自家耕种一些,租给佃户一些。</p><p class="ql-block"> 外公有两房妻子,膝下五儿三女。大房有一儿一女,二房有四儿两女。我母亲1929年出生,在家排行为五,女子排行为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母亲喜爱读书,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时,就和姊妹们在外公筹办的均县私立进化小学读书,校长是曹旭东。</p><p class="ql-block"> 外婆支持鼓励母亲学文化,很少让她做家务。空闲时,母亲就跟大她三岁的三舅,小她四岁的三姨到菜地干活,像割韭菜、摘南瓜花、摘黄瓜、摘豆角、挑水浇菜等,是姊妹几人的事。他们把收获的蔬菜,一部分让三姨拿到街上卖,一部分留给家里人吃。采摘的南瓜花是不卖的,外婆要留给外公吃。因为外公不吃肉,外婆就变着花样给外公做素菜。</p><p class="ql-block"> 家里大人孩子十多口人,吃饭压力大,母亲什么都吃,从不谈闲饭菜好吃不好吃,只要吃饱就行。零食很少,切碎的豇豆,姐妹们用纸包上一点做零食,外婆就说你别包多了,还要做菜吃。母亲还有个爱好,就是到县衙听审案,她觉得那里面说的故事很有吸引力。</p> <p class="ql-block"> 母亲有个一起长大的姨表姐,我叫徐大姨。徐大姨的母亲和外婆是亲姐妹,她的父亲姓徐,大约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参加红军,一去无音讯,后来,徐家人惨遭不幸,徐大姨和她母亲投奔至外公家,母亲上学多了个姐姐做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母亲在均县初中毕业后,考入了郧阳中学,虽是女儿,喜爱读书,外公认为是好事,支持母亲到郧阳读高中,母亲离家住校,读完高中。</p><p class="ql-block"> 母亲家里的姊妹渐渐长大成人。大舅娶了媳妇,和外公外婆在一起,二舅读高中乘船溺水身亡,离开了亲人、离开了家,三舅十七岁时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母亲离家在郧阳读书。<span style="font-size:18px;">家里还有三姨、四舅、五舅读书,外婆的妹妹母女二人,帮着料理家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48年3月21日均县解放,为外公家带来了巨大变化,儿女们先后</span>参加革命队伍,走上共产党指引的革命道路。</p><p class="ql-block"> 外公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和徐大姨送入革命队伍。队伍上派人送来了两担稻谷,外公说:“事情还没干,就送这么多稻谷,女儿不会干怎么好?”队伍上的来人说:“不会干不要紧,队伍里面有人教,只要你女儿去就行。”母亲和三姨、徐大姨第二天就到了队伍里面。在那里,首长安排母亲和徐大姨学会计,三姨学出纳,三姐妹学起了珠算和数票子等财务知识。教珠算的是当地名家,教授的多位数乘除法破头算,姐妹三人掌握了这种计算方法。同时,还学习掌握了财务会计管理知识,使几姐妹终身受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约是 1949年7月份,母亲和三姨、徐大姨被编入西进队伍,母亲和徐大姨同路,三姨被分到部队文工团,独自跟着队伍走了。外婆看着几个女儿都走了,家里冷清很多。</p><p class="ql-block"> 母亲和徐大姨跟随部队从汉白公路进入陕西,在途经白河、平利时,与国民党守军遭遇交战,边打边走,最后到达安康,在安康新城驻守几日后,到1949年11月27日队伍进入老城区,部队接管了安康报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来到报社后,在首长的安排下,担任报社会计工作。她工作积极认真,得到同事们的好评,工资连连升级,到1953年,月工资收入51块5毛。在报社,母亲四年没回过家,和娘家人的联系主要是书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远离家乡和亲人,时时牵挂着亲人的境况,外公、外婆和姊妹的来信是她最宝贵的精神家园。在平凡的书信往来中,母亲得知外公在1949年11月28日当选均县第一届人民代表,与本县刘勇、侯伯言、王保民、宋奎宝卿等十九人担任均县常务委员。三舅所在部队起义投诚,加入了革命队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赴朝鲜作战,后载誉平安回国,被安排在丹江广播站工作。四舅1951年参军,在郧阳军分区教导队。三姨跟部队从均县到达了陕西商洛军分区,与部队首长李书全结婚。五舅考上山东煤矿学院。母亲从这些来信中得到了安慰,她牵挂着家里人,家里人也牵挂着她。</p> <p class="ql-block"> 1953年,父母结婚,母亲离开外公、外婆已四年,太想念家人了。她和父亲回了一趟均县。父母从安康水西门坐船,沿汉江进入湖北,到均县后,外婆送了百子图真丝被面,祝福母亲早生贵子。</p> <p class="ql-block"> 母亲在安康报社工作期间,添了哥哥。因工作忙,就雇请保姆彭婆带孩子,父母亲工作、家事还算顺利。</p><p class="ql-block"> 1958年,丹江水库扩建,均县属淹没区,还没等搬迁,外公就逝世了,安葬在均县。母亲知道这消息后,暗自伤神落泪……外公养育子女,供子女们读书,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熬煎。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家参加革命工作,养育之恩没能报答,没有在身边尽过孝道,外公就不在了,母亲是多么的悲伤难过,以至于后来跟我们说起外公时,眼含泪珠,哽咽难语。</p><p class="ql-block"> 时间到了1962年,国家经济困难,父母都面临工作调动,哥哥六岁,姐姐两岁需要人照顾。父母商议将保姆彭婆认做娘,带到汉阴一起生活。孤身一人的彭婆很高兴,卖掉了自家的一间房子,挑选了几件家具和家。</p> <p class="ql-block"> 1962年10月,父母带着家里人从安康报社搬到了汉阴县康家巷居住。康家巷位于汉阴县城中心,距父母工作单位不远,父亲调入汉阴县委生产办任秘书,母亲调入汉阴县采购经理部当会计,同月,母亲在家添了我。</p><p class="ql-block"> 父母初到新单位,工作最要紧。母亲产假满后就去上班。父亲也没有时间照顾家里,家务就落在彭婆身上。母亲把一部分工资交给彭婆打零用,让彭婆不要省;家里买粮、生活用品购买是父亲管着。母亲下班回家就是洗衣服干家务。1967年,母亲又添了妹妹,白天上班,夜里带孩子,这是母亲最难的阶段。</p><p class="ql-block"> 1968年武斗开始,我们躲到了老家马鞍桥,家里只有彭婆和姐姐。武斗结束后,我们回到康家巷,造反派头头带人抄了我们家,抢走了粮食、被子、床单、书籍等,家里一时吃用都缺。</p><p class="ql-block"> 母亲在后来的运动中遭受影响,常常愁眉苦脸,父亲总是安慰母亲想开些,莫往心里去,好好学毛选。母亲有一天实在憋不住了,在家对父亲说,两名造反派要给我带白袖套,说我是高中生,怀凝我的家庭出身。我把他拉到毛主席像前说,毛主席我向您汇报,我的家庭出身是小土地出租,以成分论批斗人,我不是批斗对象。领导见状,忙喊散会、散会。</p><p class="ql-block"> 后来,造反派又说母亲是雇工剥削保姆彭婆,让彭婆去敬老院,彭婆舍不得这个家,和母亲的关系更亲了。</p><p class="ql-block"> 1970年,三姨来信约姊妹到济南团聚,父母商议着与姊妹见面的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