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自然交响的“青春之歌” ——读“试卷上的作家”杨海蒂的《杂花生树》

宁静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文与自然交响的“青春之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读“试卷上的作家”杨海蒂的《杂花生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日,我荣幸地收到了中国散文名家杨海蒂寄赠给我的两本书,一本是《北面山河》,另一本就是我正在手头阅读的《杂花生树》。这是专给高中生理解“阅读”的两本书,也是奏出了人文与自然交响的“青春之歌”的两本书。同时,还是海蒂女士亲笔题赠的两本书:她的字迹刚正而灵动,大气而邃密,一如她的为文和为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当下文学创作日益趋向碎片化与个人化的语境中,杨海蒂的散文集《试卷上的作家·杂花生树》如一股清流,它以“大散文”的气魄重新唤起了散文文体的精神重量,又以“试卷版”的功用获得了广大中学生的青睐。海蒂女士这部由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的精选集,不仅因其多篇作品入选高考试题而被冠以“试卷上的作家”之名,更因其融合自然史诗与人文沉思的独特美学,成为当代生态文学的一座高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一、为山河立传:生态书写的交响诗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海蒂的笔触最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于她将热带雨林转化为一部宏大的自然交响曲。书中专章呈现的海南雨林七篇——《奏鸣序曲》(尖峰岭)、《G大调》(吊罗山)、《如歌的行板》(霸王岭)等——并非简单的地理描摹,而是以音乐结构重构雨林的生命律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写霸王岭:“因为拥有全国最大的野荔枝群落,霸王岭别名‘野荔枝之乡’,每到果实成熟的季节,沟谷中高大的野荔枝树上红彤彤一片,似灿烂的天边红霞,美轮美奂”。写吊罗山:“被极为珍稀的原始热带雨林覆盖着,丛山老林里有许多奇异的动植物……在测定的同类森林中负氧离子最高”。这些文字兼具科学准确性与诗性感染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主席,杨海蒂的写作建立在扎实的田野行走之上。她多次深入海南岛人迹罕至的雨林秘境,以“惊人的毅力”在向导带领下冒险勘察。这种身体力行的在场性使她的文字超越书斋想象,成为真正“为海南热带雨林立传”的史诗。当她在描述铺地蜈蚣“密密匝匝拥挤成堆”或藤萝“疯狂地往上空生长”时,读者能感受到植物呼吸的湿度与大地搏动的频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二、为英魂铸碑:历史经纬中的人文光芒</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仅止于自然咏叹,杨海蒂的散文尚不足以称为“大散文”。她更以炽热的笔锋镌刻民族的精神丰碑,在历史纵深处点亮人文之光。《永远的丰碑》中方志敏的形象即是最有力的例证——这位身陷囹圄的革命者被俘时“全部财产只有两套旧褂裤和几双线袜”,却在生命终点从容写下十几万字手稿。杨海蒂以金石般的语言致敬:“峻拔如孤峰绝壁,明净如高山积雪,高远如长空彩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历史人物长廊中,她尤其倾心于那些在绝境中绽放精神光芒的灵魂。《扬州慢》中双目失明的鉴真六次东渡的悲壮;《我去地坛,只为能与他相遇》中史铁生面对病痛的文学抗争;《注目南原觅白鹿》中对陈忠实“泪眼凄迷”的追忆。这些篇章交织着对文学本质的思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期,社会需要精神食粮,需要关注灵魂、呼唤良知的作品”。这种将个体命运置于时代精神图谱中的观照方式,使她的写作超越个人抒情,升华为民族集体记忆的守护,升华为中学生精神骨骼的铸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三、应试与素养的辩证:文学教育的创新范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高考热点作家选集,本书在结构设计上独具匠心。每篇文章后附有真题回顾与预测演练,将《北面山河》《永远的丰碑》等入选试题的作品与配套训练有机结合。这种编排使文学审美与应试能力不再对立——当学生在分析“压轴终曲的艺术特色”或解析“汉之玉的象征手法”时,实质是在进行深度的文本细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海蒂本人的创作观为此提供了理论支撑。她强调写作需“静心观照,厚积薄发”:“要想写好散文,首先要静心,把眼光放长远;其次,大量的阅读;第三,要敢于追求永恒不朽”。本书正是这一理念的完美载体:通过精选32篇代表作,构建起从自然观察到历史反思的完整认知体系,使中学生在答题训练中无形完成人文素养的积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四、女性书写的突围:超越性别的美学境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当代散文谱系中,杨海蒂的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性别气质突围。如评论所言:“作为女作家,杨海蒂的散文较少脂粉气,也少有小情小理,而是抒大情,讲大理,写大题材”。这种“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与她的生命经历密不可分——从海南金融工作者到《人民文学》编审,从热带雨林探险到高原雪山跋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走在天地间》对陕北高原的书写中,她将地理空间转化为精神图腾:“在这里,信仰、理想、激情再度凝聚,让我重新得力,如获新生”。这种将个人生命体验融入大地血脉的写作姿态,成就了散文的雄浑气象。当她描述黎母山“终年云缠雾绕”或五指山“龙潭飞瀑”时,自然景观已成为女性精神的隐喻——既柔美又坚韧,既幽深又壮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五、种子与土壤:生态哲思的当代回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名“杂花生树”取自《淮南子》,暗示在尘世中绽放的生命力。这一意象在杨海蒂的生态哲思中获具象化:她笔下的雨林植物“顽强地体现出另类的生命姿态”。更深刻的是,她将这种自然智慧延伸至现代性批判——当人们困于“焦虑与干涸”时,唯有回归对自然的“敬畏、虔诚之心”,才能实现“身心和谐与自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书文章中描述“这方热土”的植物种子恰成绝妙隐喻: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中,每个人心中都埋藏着生命本源的种子。杨海蒂的散文正是唤醒这颗种子的春雨——当读者跟随她穿行雨林、仰望丰碑、叩问地坛时,心灵深处被物质文明板结的精神土壤正悄然松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试卷版”的《杂花生树》的终极价值,在于它完成了三重辩证统一:自然观察与人文沉思的统一,审美教育与应试功能的统一,女性体验与人类普遍精神的统一。当读者合上这本浸透雨林湿气的书卷,那些曾被试卷分割的文学认知将重新聚合——正如杨海蒂在五指山看到的景象:“重峦叠嶂、奇峰秀拔、林海滔滔、溪洞交错”,一个气象万千的精神山脉已然矗立心间。它还让千千万万高中生在阅读理解中记住了一个气象万千的精神山脉的书写者杨海蒂,就象我小学时候读《火烧云》而记住了巴金一样:印在心底,永不忘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部散文集不仅为高中生提供了通向高分之路的阶梯,更为所有困顿于现代性迷雾中的灵魂,指明了一条返回生命本源的林中路。同时,它用每篇文章后的思考题将我定位为一个中学生,让72岁的我用中学生的思维去看懂它。这种角度既新鲜奇妙,又使我“返老还童”,焕发了阅读理解的青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爱青春勃发的《杂花生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