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刘秀,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东汉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1 东汉光武皇帝刘秀发迹于南阳</b></p><p class="ql-block">刘秀是汉高帝刘邦的九世孙,刘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则而从列侯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是济阳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p><p class="ql-block">刘秀出生于西汉建平元年,其父刘钦时为济阳(今河南兰考县)县令。史载刘秀出生时,有赤光照耀整个房间。刘钦感到吃惊,便派人向卦人求解。王长孙卜卦后说:“这是件吉利的事情,不用多说了。”随后不久,在刘钦房前突然生出三株谷子,每株一根茎九个穗,比一般谷子要长一二尺。父亲刘钦因此为其取名为“秀”。</p><p class="ql-block">元始三年,刘钦在南顿县(在今河南项城市)县令任上去世,年仅9岁的刘秀与兄妹生活无依,被远在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县瓦店镇)的叔父刘良所抚养。</p><p class="ql-block">由于刘秀勤于农事,而其兄刘縯好侠养士,经常取笑刘秀。 新朝天凤年间,刘秀入读长安太学,结识了邓禹、朱佑等,二人后来皆列入“云台二十八将”,是刘秀创业的班底。</p><p class="ql-block">新莽末年,爆发赤眉、绿林起义。刘秀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起兵反莽。次年二月绿林军建立更始政权,刘秀被更始帝任命为太常、偏将军。同年六月,王莽军围绿林军于昆阳,刘秀突围调集援兵,与城内义军合击,歼灭王莽军主力,取得了昆阳之战的胜利。其兄刘縯被更始帝杀害后,刘秀隐忍伪装,被更始帝封为萧王,派往河北,<span style="font-size:18px;">刘秀发幽州十郡突骑与占据河北州郡的铜马、尤来等农民军激战,逼迫数十万铜马农民军投降,并将其中的精壮之人编入军中,实力大增,当时关中的人都称刘秀为“铜马帝”。更始三年,已经是“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与更始帝决裂,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今河北省柏乡县固城店镇)的千秋亭即皇帝位,重建汉政权,为表重兴汉室之意,刘秀建国仍然使用“汉”的国号,史称后汉(唐末五代之后也根据都城洛阳位于东方而称刘秀所建之汉朝为东汉),刘秀就是汉世祖光武皇帝。先后削平青州张步、渔阳彭宠、天水隗嚣、益州公孙述等豪强割据武装,重新统一中国。</span></p><p class="ql-block">刘秀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推行度田令,打击地方豪强,缓解土地兼并;设立台阁制,强化皇权,成为三省六部制的雏形;改革监察制度,罢州牧,置刺史,强化中央集权;外交上,接见日本使臣并将汉字传入日本,平定越南征侧女王独立运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刘秀享年六十三岁,谥号光武,庙号世祖,葬于原陵。</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为纪念光武帝刘秀而命名的南阳市光武大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为纪念光武帝刘秀而命名的南阳市光武大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2 采纳邓禹“延揽英雄,立高祖之业”之战略,终荡平群雄,实现“光武中兴”</b></p><p class="ql-block">刘秀与邓禹是东汉开国时期的核心君臣关系,两人早年于长安游学时结为挚友,后邓禹成为刘秀统一天下的首席谋臣与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关系兼具深厚私谊与政治同盟的双重特征。</p><p class="ql-block">邓禹与刘秀的渊源始于长安游学时期。两人同属南阳豪族,且邓禹与刘秀姐夫邓晨同宗,地缘与亲缘纽带强化了信任基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莽末年天下大乱时,更始帝刘玄派遣刘秀任大司马一职北渡黄河,镇慰河北州郡。就在这个时候,邓禹拒绝更始政权征召,专程北渡黄河投奔刘秀,推心置腹对刘秀说:刘玄必败,天下之乱方起,劝刘秀“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邓禹的话,正合刘秀的心意。</span></p><p class="ql-block">邓禹协助刘秀镇压铜马起义,平定河北,并为其举荐吴汉、冯异等名将,奠定军事班底。刘秀将首支嫡系部队交由邓禹统领,足见倚重。刘秀称帝后,24岁的邓禹拜大司徒(宰相),封酂侯,位列三公,成为东汉制度设计的重要参与者。邓禹率军西征,虽因赤眉军抵抗失利,但牵制敌方兵力,为刘秀平定关东争取了战略空间。</p><p class="ql-block">邓禹常以“德政”理念引导刘秀,助其从将领思维转向帝王思维,被后世视为刘秀的“政治导师”。邓禹晚年主动交还兵权、推崇儒学,家族显赫却谦退自守,成为东汉少有的得以善终的开国功臣。刘秀称其“垂功名于竹帛”。</p><p class="ql-block">邓禹是刘秀麾下助其一统天下、重兴汉室江山、建立东汉政权过程中功劳最大、能力最强的二十八员大将之首。东汉明帝永平三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在洛阳南宫云台阁命人画了28位大将的画像,称为云台二十八将。后人还把这些将领与神话传说的天庭二十八星宿“东青龙西白虎北玄武南朱雀”名称相对应,谓其为“云台廿八宿”。</p><p class="ql-block">刘秀称帝前,曾打了不少胜仗。其成名之战是公元23年发生的昆阳(今河南省叶县)之战,他以不足两万兵力击败王莽42万大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此战不仅摧毁了新朝主力,更奠定了东汉开国的基础,被明末思想家顾炎武评价为“一战摧大敌,顿使海宇平”。毛泽东主席也对刘秀赞赏有加,在《后汉书•光武帝纪》批注中,称赞刘秀是“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对他指挥的昆阳大战评价很高,在其撰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两部著作中,都提到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昆阳之战。</p><p class="ql-block">另一场令刘秀名胜大噪的战役是发生于公元24年的南栾之战。刘秀奉更始帝刘玄之命招抚河北时,王郎以“汉成帝之子”名义在邯郸称帝,联合宗室势力迅速控制幽、冀大部。刘秀收编信都、巨鹿北部兵马,联姻真定王刘杨获取支持,并联合渔阳、上谷突骑。王郎遣大将倪宏等率数万援军解巨鹿之围,刘秀在攻城受挫后转至南栾平原决战。战役初期刘秀步军败退诱敌,待王郎军抢夺辎重时,幽州突骑突袭侧翼,步骑合击大破敌军。此战后王郎势力瓦解,刘秀乘势攻占邯郸,最终平定河北。</p><p class="ql-block">刘秀称帝后,通过十二年艰苦奋战,终荡平群雄,重新实现国家的统一。后世誉之“光武中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来源: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3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b></p><p class="ql-block">“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出自南朝范晔《后汉书·皇后纪》,为东汉光武帝刘秀青年时期在长安求学时发出的感慨。执金吾是秦汉时期掌管京城禁卫的武官,阴丽华为南阳新野望族之女,以美貌闻名。此诗反映了刘秀早年对仕途抱负与婚姻理想的期许,后成为典</p><p class="ql-block">阴丽华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族。阴氏家族是曾经辅佐了齐桓公成就了一代霸业的春秋名相管仲之后。到了第七代子孙管修的时候,从齐国迁居楚国,被封为阴大夫,以后便以“阴”氏为姓。秦末汉初,阴家举族迁到了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省新野县)。</p><p class="ql-block">阴丽华容貌出众,恭谨俭约,生性仁爱,怜悯慈爱。刘秀的姐夫名叫邓晨,家住南阳新野,而邓晨与阴氏有亲缘关系。借助于这层机缘,刘秀有机会接触到了阴丽华。阴家小姐的美貌给了刘秀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后来在长安求学的刘秀,有一次看到了执金吾率军出行,盛大的场面深深地震撼了刘秀,身为太学生的刘秀不禁感叹:“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昆阳之战后,刘秀最终“抱得美人归”,于宛城迎娶阴丽华。</p><p class="ql-block">刘秀到河北后不久,前西汉赵缪王之子刘林即拥戴一个叫做王郎的人在邯郸称帝,而前西汉在河北的另一王室、广阳王之子刘接也起兵相应刘林。一时间,刘秀的处境颇为艰难,甚至有南返逃离河北之心,幸得上谷、渔阳两郡的支持,尤其是上谷太守耿况之子、少年英雄耿弇,一身豪气,对刘秀言道:“渔阳、上谷的突骑足有万骑,发此两郡兵马,邯郸根本不足虑”。刘秀高兴的指着耿弇道:“是我北道主人也”。不久刘秀率军在更始帝派来的尚书令谢躬和真定王刘杨的协助下,攻破了邯郸,击杀了王郎等人。为了促成和真定王刘杨两家的联盟,刘秀亲赴真定府,以隆重的礼仪迎娶了真定王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此时距刘秀在宛城迎娶阴丽华尚不足一年。</p><p class="ql-block">东汉建立后,刘秀欲立阴丽华为后,但其坚辞不受,于是被封为贵人。建武四年,阴丽华随军出征,讨伐叛将彭宠。建武九年,阴丽华的母弟遇害,刘秀为阴丽华家族追加爵位。建武十七年,刘秀以郭圣通“心怀怨怼”为由废后,改封中山王太后,后随子刘辅徙封沛王,称沛太后。虽被废,但未受迫害,其家族仍受厚待,弟郭况封侯,刘秀常赐金帛,时人称其家为“金穴”。</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阴后在位之时,端庄贤淑,不喜言笑,有母仪之美;内持恭俭,外抑宗族,为一代贤后。”</p><p class="ql-block">阴丽华被封为皇后,对郭圣通多次中伤给予了谅解,并没有落井下石,反而时常为她求情,让刘秀以宽厚仁慈的态度来对待她。后来刘彊(刘秀与郭圣通之子)多次向刘秀请辞太子之位,刘秀遂改立刘庄(刘秀与阴丽华之子)为太子。刘秀死后,刘庄即位,史称汉明帝。汉明帝对阴氏、郭氏的族人也都一视同仁。他的仁爱宽厚无不与母亲阴丽华的言传身教有关。</p><p class="ql-block">公元64年,阴丽华去世,与光武帝合葬于原陵(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白鹤镇铁谢村)。</p><p class="ql-block">刘秀在位期间安定民生,复苏经济,轻徭薄赋,勤政爱民,倡行节俭,开创了“光武中兴”的治世。历代史家对其多有赞誉,王夫之称“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毛泽东主席称其为“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b>素材来源:网络</b></p><p class="ql-block"><b>编辑整理:视点</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本栏所有文章除注明“原创”系本人所作外,有的是根据网络素材编辑整理,有的是分享或推送作品,图片均来源网络,特此说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十分感谢美友的关注、阅读、点赞、分享及评论,因精力有限,不能对所有的评论逐一回复,深表遗憾,望能谅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