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镇边城与横岭城均位于原属北京市昌平区西北部的深山区,现在行政划归河北怀来。是明代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而修建的军事要塞,同属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节点。两者相距约10公里。</p> <p class="ql-block">镇边城因“镇守边疆”而得名,是明代京北防线上关键的屯兵据点。其选址于燕山山脉与太行山余脉交汇处的峡谷地带(今昌平区西部),地势险要——东靠大山,西临关沟,南控平原,北阻漠南,为沟通塞内外的咽喉要道。</p> <p class="ql-block">据《明实录》及地方志记载,镇边城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此时正值明朝与瓦剌部冲突频繁时期(如土木堡之变前的紧张阶段),为加强京师西北门户的安全,朝廷下令在这一战略要地筑城设防。</p> <p class="ql-block">城墙原为夯土包砖,周长约2公里,设东、南、西三座城门(北侧依山无门),其中南门保存较完整,券脸墙上可见明代典型的“石过梁”工艺;城墙上原有敌楼、角楼等设施,现仅存部分遗迹。城外配套有烽燧、墩台及沿线驿站,形成“城-堡-寨”联动的防御网络;城内曾建有营房、粮仓、兵器库等,可容纳数千士兵驻防。历史作用:作为连接居庸关与紫荆关的中间节点,镇边城既承担警戒任务,也是向前方运送物资的中转站。清代以后军事价值下降,逐渐演变为村落(今仍保留“镇边城村”),但城墙残垣和古槐老井等遗迹仍可追溯当年的戍边记忆。</p> <p class="ql-block">横岭城命名依据与地理优势因其地处“横向山岭”之上得名,具体位于关沟与白羊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今昌平区流村镇境内)。这里是从华北平原进入蒙古高原的最后一段平坦通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修建沿革横岭城的建造略晚于镇边城,约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随着蒙古鞑靼部复兴并频繁南侵,明朝意识到仅靠单一据点难以覆盖全部防线,于是在镇边城以东约10公里处增建横岭城,形成“双城互援”的格局。据《昌平州志》载,该城由蓟镇总兵官督造,最初为小型哨堡,后逐步扩展为具备独立守备能力的城堡。</p> <p class="ql-block">南口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一场重要的防御战,展现了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外侮的决心与勇气。</p><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11日–9月18日 </p><p class="ql-block">在居庸关附近的南口地区(扼守北平通往察哈尔、绥远的战略要道) </p><p class="ql-block">中国国民革命军 对抗日军第5师团(板垣征四郎部)关东军一部等 。</p><p class="ql-block">控制平绥铁路枢纽,关乎华北战局成败。若失守,日军可长驱直入山西、内蒙古乃至中原。</p><p class="ql-block">为阻击沿平绥线西进的日军,国民政府调集汤恩伯所率第13军等部队星夜奔赴南口布防。 </p><p class="ql-block">日军凭借飞机、重炮狂轰中国阵地,双方反复争夺居庸关、八达岭等险要关卡;中国守军以血肉之躯死守工事,多次实施白刃反击。 </p><p class="ql-block">八路军115师一部曾侧击日军后勤线支援友军,体现国共合作雏形。 </p><p class="ql-block">因装备悬殊且援军未至,中国军队最终被迫撤离,但官兵英勇殉国者众多。</p><p class="ql-block">中国守军的拼死抗击延缓了侵略军的步伐。中国军队在此牵制日军近一个月,打破其“速战速决”计划,为后方部署争取时间。 </p><p class="ql-block">将士浴血奋战的事迹成为民族抗战意志的代表,第九军军官几乎全部阵亡,阵前仍高呼“誓与阵地共存亡”。 </p><p class="ql-block">此战暴露了中日军事装备的差距,促使中国调整持久消耗战略。</p><p class="ql-block">南口战场遗址现存有烈士纪念碑及抗战遗迹,提醒后人勿忘先烈牺牲。此役与同期发生的淞沪会战、忻口战役共同构成全面抗战初期的主要战线,见证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顽强伟大的抗争。</p> <p class="ql-block">南口之战是抗战早期华北战场上最残酷的阵地战之一;</p><p class="ql-block">日军记载称居庸关争夺战在攻陷该要塞时遭遇到“前所未见之顽强抵抗”,中国守军几乎全部玉碎;军官伤亡比例高:第九军各级指挥官伤亡殆尽,营连级干部大多壮烈殉国。当地百姓曾目睹山谷中遗体堆积如丘,溪水因鲜血染红数日不止。</p><p class="ql-block"> 中国军人以劣势装备拼死阻滞日军精锐师团近一个月,展现了惊人的牺牲精神。</p> <p class="ql-block">根据《中国抗日战争史》《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等权威文献记载:</p><p class="ql-block"> 约1.5万至2万名官兵阵亡或失踪(含中央军主力部队如第十三军、第九军等)。</p><p class="ql-block">由于当时战况混乱、记录不全,实际数字可能更高。部分资料提到某些师级单位的减员率超过70%。</p> <p class="ql-block">清统一后,边疆压力缓解,横岭城的军事功能被削弱;加之山洪频发导致关沟淤塞,交通线转移,至清末已基本荒废,现仅存部分城墙和散落的碑刻构件。</p> <p class="ql-block">横岭城平面呈方形,边长各约300米,城墙高逾6米,全部以毛石砌筑(区别于镇边城的土石混合结构),更适应山区多风化的环境;仅开南北两门,门额分别嵌有“横岭”石匾;城内十字街贯通四至,中心原有真武庙(已毁)。</p><p class="ql-block">横岭城卡控着从怀来盆地通往北京的最后一条河谷通道,与镇边城形成掎角之势——若一方受袭,另一方可迅速驰援。明代中后期,这里还兼作茶马互市场所,边民与蒙古部落在此进行有限度的贸易交换。</p> <p class="ql-block">虽长城、要塞的烽火狼烟已成历史,吾辈必当牢记先人的牺牲,继承中华儿女不屈的民族精神。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p>